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图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文化图式的差异。文化图式差异包括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这两者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文化图式差异,并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归纳两个译本在处理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时所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蕴含着大量的习语文化图式、宗教文化图式、典故文化图式和民俗文化图式。因此,在《水浒传》的翻译过程中,赛珍珠不仅仅注意到了语言图式和语境图式,更注意到了文化图式。赛氏主要采用了文化图式移入策略、文化图式置换策略、文化图式补偿策略等翻译方式来翻译《水浒传》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3.
肖佳 《科技信息》2013,(23):132-132,134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事业,并为《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通过分析霍克斯对《红楼梦》的翻译,发现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堪称是一部有关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怎样让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传到西方,让欧美国家了解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对《红楼梦》霍译本中人名和典故译例的分析来探讨其跨文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而典故的翻译至今为止仍然是翻译的一个难题。如何翻译使得典故易于理解,使得其中的形象在目的语读者的头脑中重现一个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这是有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朱生豪在《威尼斯商人》中采取的典故翻译的策略为基础,来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且对译者处理典故翻译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模糊艺术手法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为研究《红楼梦》中运用的模糊性机制,本文结合Labov的叙事语篇图式,探讨《红楼梦》中的模糊性机制,分析曹雪芹如何运用模糊性机制来结构谋篇、开拓思维空间、铺垫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构成故事情节、揭示题旨内蕴。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体现了人们的多元信仰文化,选择詈语作为视点切入《红楼梦》的民间信仰,可看出《红楼梦》的咒死詈语所包含的道教信仰、儒家思想信仰、佛教信仰。  相似文献   

8.
在接受语篇时,读者记忆中已有的图示对建构语篇连贯至关重要。就跨文化交际而言,由于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了解不足,原作者根据自己与源语读者的共有知识对文化图式进行的有效缺省,对译语读者常构成意义真空,因此译者须采取措施对文化图式缺省进行补偿,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归化”与“异化”两种,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策略,重构译文连贯性。  相似文献   

9.
唐诗中的典故赋予唐诗一定的文化意蕴,但也加大了唐诗翻译的难度。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唐诗典故翻译中运用了文化转基因的手法。译者借用目的语优质文化基因恰当地传递了源语文本典故的文化涵义,从而将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充分地展现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书中塑造了一批十分鲜活的典型人物,其中有部分女性悲剧的命运与其在当时那种男权世界的话语权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分析话语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探析"全失语""半失语""半语"女性与其悲剧命运,以期深入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红楼梦》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死"义的委婉表达在《红楼梦》中广泛运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及神话、等级差别对死亡委婉语有明显的影响。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红楼梦》中"死"义的各种委婉表达及其英译。"死"义委婉语的常见译法有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及直接省译等。  相似文献   

12.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的典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指出在东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典故的翻译应使目的语接受者获得与原语文本读者尽可能相同的阅读效果,以希更好地推动典籍英译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图式理论研究发现,第二语言阅读受到三种图式类型的影响,即内容图式、外形图式和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识世界的知识层次;外形图式常常被认为是语篇图式,包括语篇的组织形式和修辞结构,其知识涉及到不同的语篇类型和风格,也涉及到如何理解不同语言的语篇类型以及其中对不同语篇组织、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的不同处理方法;语言图式包括认识词语及其在句子中组合方式所需要的解码特征.通过阐述三种图式类型,论证了图式理论对第二语言阅读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着重对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进行分析,说明其对语篇连贯具有一定的阐释作用。以《红楼梦》中宝黛的人物会话文本为语料,探讨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是如何帮助读者理解语篇连贯的,从而得出读者解读语篇的过程就是建构认知语境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霍克斯在《红楼梦》的翻译中,需要关照西方读者的思维认知、社交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等方面。这些关照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成分。当霍氏关照西方读者的思维认知和社交语言时,读者关照是积极地;对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的关照却因为文化负载词的失当处理,容易形成消极关照。  相似文献   

16.
图式影响着语篇阅读,图式的建构能有效地促进读者语篇阅读水平的提高。本章通过探究图式的基本内容与表征以及读者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的有效阅读模式,探讨认知图式与语篇阅读之间的有效架构,依据语篇特点,分别从读者的图式构建,有效的交互作用模式和读者的元认知等角度出发,探寻有效的阅读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典故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浩如烟海,而英语典故成语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在翻译时,应尽最大可能保留源语文化信息,译出源语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避免文化缺省,使读者能够较好地领悟原作者的意图,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质量及文化信息的传播。《红楼梦》杨译本中对习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五种策略:保留形象直译,直译加注,意译,直译加释义,借用同义习语。从对各种译法所占比例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来看,杨宪益夫妇主要采用直译法对《红楼梦》习语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异化”处理,以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达到其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可见,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体现了其文化翻译观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ICM理论用于《只争朝夕》语篇分析,重点分析了作为意象图式的Down的理想认知模型指出Down的ICM和其他ICM如:sink,trouble在文本中交叉共振,突出和放大了读者对小说的心理感受和预期,是作者调动读者的认知力参与人物命运构建的重要要素,同时起着衔接语篇以及全文基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葬花吟》三种英译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翻译策略和手段在激活源语和目的语图式方面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即译者翻译中国诗歌时刻应注意相关图式的激活和建立,以实现译者传播文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