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滑动模态控制理论设计主动变刚度·阻尼系统的开关控制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旨在减少开关切换次数的界限开关控制律 ,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流型控制的逆变点焊机.它采用IGBT作为开关器件,结果表明,电源控制过程简单,控制精度高,控制性能优良,而且所采用的各种保护措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基于因素空间变权理论的开关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开关控制策略的决策问题,研究因素空间变权理论在开关控制中的应用.该方法利用变权均衡原理确定开关控制策略,无需整定控制器参数,控制精度高且简单实用.首先对基于因素空间变权理论的开关控制和基于PID控制算法的开关控制进行了仿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因素变权的开关控制控制精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适合复杂工业系统的应用.然后以啤酒发酵过程为对象,在由该过程非线性机理模型构成的仿真平台上进行发酵温度的开关控制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因素变权开关控制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针对三相并网逆变器在暂态能量反馈中的快速性与抗扰动性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重复比例控制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自适应加权控制策略。首先对滤波器构建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对滤波器的状态方程进行求解,采用重复比例控制提高逆变器的稳定性,再利用高频控制器对滑模开关函数进行替代,在保证鲁棒性的同时减小控制的抖振,再通过加权控制器根据电流误差值实时调节两种控制的权重比以实现两种控制的稳定过渡与切换达成高质量并网,最后利用Simulink软件对三种控制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进行仿真。通过对比验证,发现利用加权控制策略优化了等效控制的跟踪特性,不仅能加快了系统的响应速度,抑制了并网电流谐波,且还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控制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采用三相电压型逆变器为主电路结构的静止无功发生器(SVG)装置的工作原理.通过对比不同控制方法的优缺点,采用了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三角波直接电流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控制精度高、稳态性能好、瞬时响应快等优点.对其做了MATLAB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无功情况得到了很好的补偿,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针对不同IGBT开关频率,对逆变器输出波形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研究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系统的外框架结构.系统的永磁同步伺服电机采用正弦波驱动;电流环采用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驱动逆变器;位置环采用模糊自适应滑模变结构控制,通过引入切换控制增益的模糊自适应调节方法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抗扰能力.在Matlab下对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自适应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的伺服系统有较高的动态和稳态精度;抗扰性能得到加强;消除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抖振现象.  相似文献   

7.
智能双电源装置就是这种在两路电源之间进行可靠切换、以保证供电的装置。当常用电源异常,智能双电源装置能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智能双电源装置由开关本体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开关本体由电机通过机械联锁机构控制常用电源的断路器和备用电源的断路器的分合,进而控制电源的切换。控制器通过对电压的采样来判断电源是否异常,如果出现异常应产生相应的切换。  相似文献   

8.
脉宽调制开关式电磁阀是汽车自动变速器中常用的一种换档执行元件,其控制信号分为低频信号和高频信号,低频信号用于离合器调压控制,高频信号则用于离合器油压保持控制.针对电磁阀工作频率的选择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对于低频信号频率需要考虑电磁阀本身的固有频率、开启和关断的响应时间及控制系统采样频率等因素影响,并尽可能采用较高的值,以获得较高的调压精度.对于高频信号频率,则要考虑到保持电流的波动、电磁干扰、磁损及驱动元件的驱动特性等因素,再选择尽可能低的占空比,以获得理想的保持电流及关断的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9.
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接合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接合是由不同频率不同脉宽的开关信号驱动电磁阀来实现的,在建立膜片弹簧离合器接合控制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预测控制的方法克服了电磁阀开关的滞后。利用普通电磁阀实现高精度的控制,提高膜片弹簧离合器接合的控制性能。实验证明这是解决膜片弹簧离合器接合控制这一难点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大型胶带输送机液体粘性软启动装置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设计了一种组合式电液数字阀。这种阀基于流体脉码调制原理(Pulse Code Modulation简称PCM),由若干个开关阀组合而成,具有抗污染性好、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很适合应用于胶带输送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的计算机控制电液伺服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AGC伺服油缸设计和生产的技术要求,建立测试平台,对伺服油缸静态和动态指标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采用对称布置的双位移传感器结构,二级高精度伺服阀,控制系统采用位置闭环和压力闭环控制.测试后,得到了活塞腔保压压力及活塞杆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AGC油缸的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特性.油缸的启动摩擦力、动摩擦力特性及活塞杆的偏摆特性.经过测试的AGC油缸已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的液压调速系统活塞杆运动的自动计时装置,较好地解决了在节流调速回路性能测试中,活塞杆运动行程的准确计时问题,使测试数据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的对称阀控非对称缸复合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对称阀控非对称缸系统的不对称性和非线性,为了提高系统控制精度,分析了该系统的工作特性,提出了基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的控制策略,设计了CMAC复合控制器;为验证CMAC复合控制器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普通的PID控制器进行比较.实验表明,基于CMAC的复合控制方法无须精确获取系统数学模型和负载状态,适合于对称阀控非对称缸系统的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14.
隔离式双闭环开关电源的系统分析与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闭环结构的开关电源受外界干扰时的动态响应速度慢,严重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问题,采用UC3842电流控制模式控制器,设计了一种基于电流型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技术的单端反激式隔离开关稳压电源.采用连续建模的状态空问平均法,建立了小信号模型,并利用控制理论,对双闭环反馈控制下的反激式变换器进行了补偿和稳定性分析,分析了其频域特性与系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快速限流特性,使高频变压器功耗和开关管功耗下降,系统动态响应的快速性和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切换凸轮型线VVT机构通过高、低速摇臂的切换来实现不同转速的气门升程控制和正时系统.采用多体动力学的方法,仿真分析高、低速摇臂在切换前后的动力学特性,并将其作为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施加于切换前后高、低速摇臂和活塞上,从而进行结构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高、低速摇臂满足设计要求,切换活塞的尺寸偏差不影响VVT机构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调节滞环宽度、减少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开关损耗的方法.通过比较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各相输出参考电流,来调整各相的滞环宽度,以降低开关损耗较大的相的开关动作次数,同时提高开关损耗较小的相的开关动作频率,从而在保持总的控制精度的同时,降低总的开关损耗.该方法只需加入一个调整电路,即可明显降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开关损耗.用电磁暂态程序进行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控制精度和开关频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开关损耗降低10%以上,而且各相开关的温升也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7.
快速锻造液压机的结构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锻造液压机是实现自由锻生产精密化和快速化的压力加工设备,采用大流量比例电磁阀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液压机的闭环控制和实时监测,针对液压机连续重复打击的工作特点,提出了智能重复学习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实现对液压机位移的自动补偿,提高自由锻件的精度,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机的控制系统可靠,打击次数多,精度高,震动小。  相似文献   

18.
燃气温度是直接影响发动机性能及寿命的重要参数,某型航空发动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原采用直动式调节阀对燃气温度进行限制,该阀精度较低,导致系统性能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射流管电液伺服阀替换原有调节阀温控系统的改进方案.试验和试车结果表明,射流管电液伺服阀控制精度高、滞环小,低压状态工作性能稳定;应用该阀的方案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性能,满足发动机的使用要求,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三通比例流量阀控制的摆动气缸转角位置伺服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了由非线性摩擦力矩引起的系统稳态误差及粘滑振荡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带摩擦力矩补偿的双环控制,其内环为压力差控制,外环为位置控制,外环采用了摩擦力矩观测补偿器来减小非线性摩擦力矩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仅有位置控制环的控制策略相比,该方法提高了系统的稳态精度和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20.
配流阀是水压凿岩机的重要部件,阀芯的质量、结构、运动行程直接影响冲击活塞的频率,同时也影响凿岩机冲击机构的效率。为了减少水压凿岩机配流阀的泄漏及其能量损失,设计出一种新型配流阀。其阀口采用锥面形式,另外还采用了优化的不等阀开口量技术,并且阀芯中空结构减少了阀芯质量,经理论分析和计算表明,新型配流阀泄漏少,压力损失小,能耗低,且提高水压凿岩机的冲击效率。图3,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