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勒的审美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勒的美学著作是对18世纪人类境况反思的结晶,也是发挥康德以人为目的的哲学和美学的成果,它的中心旨意是通过美和艺术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的、真正的人。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从审美关系角度研究人的问题的“审美人类学”。席勒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审美人类学问题: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基础,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属性,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结构,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产品设计不仅是工程学意义上概念和物化的机械过程,更是人类学意义上创造和创新的文化过程。产品设计与企业人类学的有效结合使其能透过设计创意与市场运作的表象,寻找出更丰富复杂的设计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通过观察用户反应,找出用户需求的核心价值和行为习惯,帮助管理者、市场营销人员和设计师在市场变化前进行有效预测,为企业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综述了人类学重建以来关于“中国式”人类学的讨论内容,并就这次讨论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讨论。第二提出“中国式”人类学的讨论实质上是“人类学的本土化的问题,亦讨论了人类学本土化的背景、意义和缺陷。第三就人类学如何本土化,如何建设中国人类学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取得独立的国家日益增多,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西方人类学失去了过去的研究园地,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境地。面对此一困境,西方人类学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复杂社会和应用研究上,理论和方法也随之更新和丰富,使人类学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中国人类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尽管与战后西方人类学所面临的困境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西方人类学走出困境的对策对于中国人类学是有启示意义的。因为实际上两者都是要实现由传统人类学向现代人类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人的创造,其根源在于人及其实践活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自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哲学和美学的不断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竟然使得艺术之根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起来。到了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康德、席勒从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思考艺术之源的问题,尤其是席勒,作为诗人、艺术家、美学家,以诗歌的形式阐述过艺术的人类学基础,更以数篇论文明确地指出,艺术是人类的审美创造,艺术之根在于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创立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并且在西方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杰舜先生《人类学教程》一书,作为我国一部系统探讨人类学学科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的重要著作,其海纳百川的宏博思想和严谨科学的资料归整,不仅在理论领域拓展方面,而且在实践操作应用方面,为人类学整体建构奉献上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作为一次积极有效的实践尝试,也为当代中国人类学理论建设与实践运用提供不少诱发性思考与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该文认为中国要发展人类学,既要多了解世界人类学理论,又要着手研究本土文化,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学角度透视旅游业——以香港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香港为例,对文化旅游业研究进行了回顾,对其代表性景点的文化和历史建构进行了审视,试图以此探讨香港政府与原住民间的冲突,归纳总结了诸如权力关系、民族认同、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变迁及文化的意义的重要性,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者潘年英教授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人类学学者(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作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一是作为土著的身份(许多时候他表现为土著利益的代言人)。这使得他的人类学著作很难做到像一般的人类学那样“客观”,但也因此而使我们见识到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和新观点。他的“土著文明说”虽然还略显粗糙,远未成型,但业已使我们倍感惊奇和骇异。这是人类学本土化的最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感官是人与其周遭世界沟通的通道,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包含生理和文化两个面向。感官这一普遍机能,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人群对中的分类、概念、理解都大相径庭。感官内部也存在着等级和分野。人类学以此感官的文化面向为焦点展开研究,取得成效的同时,但仍需面对“身心二元”与“感官分野”的困扰。  相似文献   

11.
无论对于人类学还是对于科技史,蛊毒都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分析评论了《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一书的有关研究,并相应地分析了人类学对科学史研究的意义,以及两者在研究方法及观念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中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二是从1996年始,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内部对话,关注少数族裔和边缘的、弱势的族群文化及文学,它对文学的认识蕴含着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两极性意识;三是2005年之后,重审了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构成,提出了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的设想,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从“地方全球化”到“全球地方化”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显示出文化寻根和文化整合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人类学新知识给20世纪思想带来了学术刺激与文明反思.它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中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话语,阐明文化多样性存在所提示的全球公正目标与人类前景.从人类当前的危机及困境出发来看,和谐及可持续生存,将成为超越资本主义发展话语之后的新的人类思想导向.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文学文本。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分别的,但如果不加仔细辨析,也很不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16.
周大鸣教授介绍了美国人类学,尤其是都市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发展的现状,美国人类学界当前最关心的全球化与地方化、族群关系两个问题研究的状况,美国人类学家与社会工作和政府工作的情况;并比较了中美两国人类学家的差异,分析了21世纪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和前景并存。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人类学与民族学这两个名称的界定与涵盖范围没有一个共识,功利主义的压力,以及现有人类学的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社会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但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前景又是十分美好的,其主要内容是:现代人类学将在新的中国资料中受一次洗礼,从而变得更有世界性,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中国丰富的文献成果将对整个人类文化变迁的历程有一个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终能共存共荣以大团结为结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类学可以对此提供全面、客观、系统的解释,以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的经验;中国人类学者应充分利用人类学的比较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深入中国文化资源,把其中的认知方式,世界观与价值提炼出来,以充实甚至更新现代人类学。  相似文献   

18.
瑶族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瑶族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绝不是简单的迷信,实则具有文化演化的意义,及社会整合、人格养成、心理调适、辅助经济等多种功能。因此.学术研究不但能印证、发展理论,而且还具有指导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人类学的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类学是人类学中与经济学对话的部分。它以人类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但与经济学对经济的理解不同。由于经济是嵌合在社会制度中的,经济人类学必须从人类全盘的风俗和制度中来着手自己的研究。它的领域比较广泛,不仅描述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方式,以及这些系统如何组织、动作,还包括建立理论来描述制度脉络和影响,经济运作的动力等。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食物种类繁盛多样,一种食物被某些地方奉为佳肴的同时也许在另一些地方却是“禁忌”,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与这种食物的好吃与否有关,更多的要回归到各地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