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不同氮(N)、磷(P)初始浓度的培养液中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进行培养.利用Monod方程分别计算铜绿微囊藻对氮、磷的半饱和常数(Ks).结果表明:以单一元素为限制底物时,满足铜绿微囊藻正常生长的氮浓度大于4.0 mg·L-1,磷浓度大于0.50 mg·L-1;铜绿微囊藻最适生长的氮浓度范围为32.0~64.0 mg·L-1,磷浓度范围为1.0~1.50 mg·L-1;以磷为限制底物时的半饱和常数Ksp远远小于以氮为限制底物时的半饱和常数KsN(KsN>Ksp),说明铜绿微囊藻对磷的亲和性高于氮.与铜绿微囊藻最大现存量(X)呈高度线性相关时的氮浓度范围为0.20~64.0 mg·L-1,磷浓度范围为0.02~1.50 mg·L-1.铜绿微囊藻比增长速率(μ)连续增加的氮浓度范围为0.20~1.60 mg·L-1,磷浓度范围为0.02~0.50 mg·L-1.  相似文献   

2.
汉中蔬菜根结线虫种类的同工酶酶谱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运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采自汉中市11县区的23个为害蔬菜的根结线虫种群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所鉴定的种群中,20个种群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1个种群为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1个种群为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混合群体,1个种群为南方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M.hapla)的混合群体;其中南方根结线虫是汉中市为害蔬菜的主要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3.
以衣藻和微囊藻的混合培养来模拟水体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群落,研究了pb2 不同质量浓度对水体生态系统中衣藻和微囊藻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其优势种随pb2 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乙酸铅低质量浓度下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而在乙酸铅高质量浓度下衣藻变为优势种.测定了pb2 不同质量浓度对衣藻和微囊藻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以及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囊藻在乙酸铅低质量浓度污染下生长速度较快,而衣藻对Pb2 高质量浓度污染的耐受能力较微囊藻高,这可能是导致衣藻和微囊藻混合培养的培养体系结构随环境Pb2 污染强度而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1/5的Hoagland溶液为培养液,设置0、20、40、60、80、100 mL/L六个铜绿微囊藻(FACHB 930,107 cells/mL)接种梯度与少根紫萍(ZH0051,400 g/m2)共培养.结果发现,少根紫萍的生长速率、抗氧化物酶活性(SOD、APX和CAT)以及培养液中微囊藻毒素含量随着铜绿微囊藻接种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少根紫萍体内微囊藻毒素却先降低后升高,淀粉累积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铜绿微囊藻的接种量为20 mL/L时,少根紫萍的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3.64 g/m2·d).当接种量在60~80 mL/L之间时,少根紫萍能从培养液中高效的移除氮、磷.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体中铜绿微囊藻浓度在2.0×108 cells/L(接种量为20 mL/L)左右时,少根紫萍能够达到最大的生物量、相对高的淀粉累积量、以及高品质的氮磷去除率,并能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巢湖湖心长8.0m的ACN钻孔沉积物的磁性参数和粒度组成进行测量,探讨了巢湖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经过与已有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对比,分析了长江下游三大湖泊——巢湖、太湖、鄱阳湖的沉积物对全新世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认为:(1)长江下游三大湖泊沉积物中记录的古气候信息与全球重大事件吻合较好.同一特征性气候变化过程在区域上存在差异;(2)全新世以来,巢湖经历的湖面涨缩过程以及突发事件比太湖和鄱阳湖更加剧烈,说明巢湖沉积物对气候环境的响应更加敏感.巢湖和太湖水域面积整体不断减少,鄱阳湖相反;(3)西北欧全新世中期ElmDecline事件对长江下游不一定普遍响应,4000aB.P.和3800aB.P.左右长江下游可能分别存在洪水事件和干旱事件.  相似文献   

6.
营养条件对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的胞外多糖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自然条件下的群体微囊藻转入实验室培养后,它们的胶被多糖往往急剧下降,形态由群体解聚为单细胞。M icrocystis aeruginosaDCA(群体)和M.aeruginosaDCS(单细胞)是同源而形态不同的两株微囊藻,对它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展示微囊藻群体解聚机制。研究显示两株微囊藻在正常培养基中的生长和EPS产量差异很大,单细胞微囊藻生长快但EPS产量少,群体微囊藻正相反。以单细胞微囊藻为材料研究N,P,S,Fe和EDTA等营养元素对EPS产生的影响,实验浓度为正常培养基中营养元素的5倍和1/5。结果显示,在N缺乏条件下,单细胞微囊藻生长很慢,大约在第6天停止生长,其他营养条件的改变对单细胞微囊藻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在N缺乏条件下单细胞微囊藻的EPS含量在第3天达到最高,然后急剧下降;5倍的N条件显著刺激EPS的产生,P丰富的条件也轻微刺激EPS的产生。其他营养条件的改变对生长和EPS产生的影响都不明显。我们的结果与一般规律显著不同,即在某些产生EPS的微藻,N缺乏刺激多糖合成。  相似文献   

7.
2株溶藻菌培养条件优化及溶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自山东黄岛和江苏太湖两处富营养化池塘中的2株溶藻细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究了2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2菌株可通过凝聚藻体细胞、裂解微藻细胞体以及胞外分泌活性物质产生生物降解作用,对铜绿微囊藻产生杀灭效果,且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杀灭作用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矩阵(EEM)法探讨了铜绿微囊藻胞内外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特征,并结合蓝藻生化指标(总蛋白含量、藻蓝蛋白含量、叶绿素a含量以及藻毒素( MCLR)含量)研究了氯化和短波紫外线照射(UVC)处理铜绿微囊藻的机理.结果表明,与铜绿微囊藻相关的EEM荧光物质主要有类蛋白质物质(位于峰A和B)与类腐殖质物质(位于峰C...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多根高压电极型填充床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对铜绿微囊藻光密度的去除.探讨了高压电极材料、气量、峰值电压和脉冲频率对填充床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中铜绿微囊藻光密度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电极材料对铜绿微囊藻光密度的去除不太明显;铜绿微囊藻光密度去除率在处理当天随气量、峰值电压、频率增加而增强的作用效果不明显;而是在放置培养期间,铜绿微囊藻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加强,光密度去除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对一株木霉菌(Strain T1122)进行了分子鉴定,并评估其在污水处理中的降氮除磷效应.菌落形态观察、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等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隶属于木霉属中的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ens).将该菌株接种至含铜绿微囊藻的高氮磷污水中进行培养,分别设置灭活和未灭活铜绿微囊藻液作为对照组(CK1、CK2)以及灭活铜绿微囊藻液加Strain T1122和未灭活铜绿微囊藻加Strain T1122作为实验处理组(处理1和处理2).研究结果显示:处理1氮和磷含量持续快速下降,培养相同天数时,其氮磷含量均显著低于CK1.处理2在培养第3 d,其氮含量显著低于CK1,显著高于CK2;磷含量均显著低于CK1和CK2.另外研究发现,菌体培养3 d处理2溶液中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仅为CK2的3.56%,表明该菌对铜绿微囊藻有极强的吸附作用.本研究发现该种木霉能够吸附铜绿微囊菌且能有效降低污水氮磷含量,这为绿色木霉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温度和光照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常见的水华蓝藻,对湖泊和水库的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水华的监测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喜好高温,在水温30~35,℃时生长最佳,在水温3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而水温低于20,℃时生长缓慢.铜绿微囊藻对光照度要求不高,较低光照度即可快速增长,光照度2,000~6,000,lx适宜铜绿微囊藻快速增殖,在4,000,lx时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2.
滇池不同季节微囊藻水华的冻融藻浆注射小白鼠,其LD50分别为432mg/kg313mg/kg,287mg/kg样品含肝毒素或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毒素用HPLC进行分析制备,得到如下结果:A样,B样和C样均含Microcystin-LR,此外,A样中还含Microcystin-RR,B样含Microcystin-YR,C样含Microcystin-RR和Microcytin-Y  相似文献   

13.
微囊藻毒素对澳洲水泡螺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梯度浓度的微囊藻毒素(6.7μg/L、26.7μg/L、66.7μg/L、166.7μg/L、333.8μg/L、1 335.2μg/L)和人工培养的有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7806)对澳洲水泡螺(Bulinus australinanus)分别进行急性和亚慢性毒性暴露,观察对螺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澳洲水泡螺对微囊藻毒素有很强的耐受力,试验期间(5 d)未发现螺中毒死亡情况,甚至当微囊藻毒素高达1 335.2μg/L时,仍无死亡.亚慢性口服毒性实验结果发现,澳洲水泡螺可以取食微囊藻,但不能消化;微囊藻严重影响螺生长、繁殖等生理活动,微囊藻的长期喂食暴露会使螺因饥饿或染病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
铜绿微囊藻对UV-B的适应及其种内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UV-B辐照下培养铜绿微囊藻的3个单细胞纯种株系(FACHB905,FACHB85,FACHB69),结果发现:UV-B辐射下藻细胞数目和叶绿素a含量下降,而细胞干重和胞内外多糖含量上升,水溶性和脂溶性色素的吸收光谱改变;铜绿微囊藻对UV-B的适应存在种内差异.  相似文献   

15.
Gas vesicles provide buoyancy to Microcystis and other common cyanobacterial bloom-forming species. gvpA and gvpC are structural genes encoding gas vesicle proteins.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10 Microcystis strains/uncultured samples showed that gvpC and each intergenic segment of the gvpA-gvpC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gvpC and intergenic segment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diversifies this genomic region. Some Microcystis strains isolated in China possess a 172 to 176 bp sequence tag in the intergenic segment between gvpA and gvpC. The gvpA-gvpC region in Microcystis can be divided into at least 4 classes and more numbers of subclasses. Compared to rbcLX and other regions, the high variability of the gvpA-gvpC region should be more useful in identifying geographical isolates or ecotypes of Microcystis.  相似文献   

16.
脉冲放电可造成生物细胞损伤.通过对比脉冲放电处理前后铜绿微囊藻细胞超微结构以及处理后藻细胞超微结构的恢复情况,从生物学角度阐述脉冲放电灭活铜绿微囊藻细胞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脉冲放电处理后,绝大多数铜绿微囊藻细胞外表面被破坏,出现电穿孔,细胞内含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少数细胞虽细胞外围结构完整,但细胞内含物受到破坏;处理后放置培养至第3天的藻细胞受损伤程度加重,细胞因不能自身修复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该论文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三维波长扫描和定量分析模式,探讨了一种简单、快捷地测定水华爆发的优势藻——铜绿微囊藻胞内氧化物的方法.论文比较了去离子水、超纯水和磷酸盐缓冲溶液作为细胞承载基质时的荧光发光情况,确定了超纯水为最适的藻细胞承载基质;确定了荧光剂的激发发射波长为Ex/Em=498 nm/522 nm;比较得出最适的荧光剂终浓度和黑暗孵育时间为100μmol/L和60 min.该方法无需复杂的前处理,可快速地测定胞内氧化物.  相似文献   

18.
黄花水龙克藻效应的研究及其野外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接种蓝藻的富营养化水体中引种栽培了0.5、1.0、2.0、4.08、.0 kg/m35个不同初始生物量的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Ohwi),经过草藻共培处理,结果为:在微囊藻初始密度为每毫升200万个及16 d的模拟工程实施期内,黄花水龙对水体叶绿素a及蓝藻消除率存在着正相关的量效关系,且水龙克藻作用的引种量效为1.0~4.0 kg/m3;其达到最佳克藻效果的时间与生物量成反比关系.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随着水龙初始生物量的增加,TP、TN、COD及SS等水质指标呈极显著下降.结论为黄花水龙能够通过与蓝藻竞争光照及N、P等营养元素而达到克藻效果.通过实验证实了黄花水龙可作为蓝藻水华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物种,并已在太湖入湖河道野外试验中取得良好的克藻效果,为黄花水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19.
浸没式UV-C技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华”蓝藻中常见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受试藻种,探索一种用于蓝藻“水华”控制的方法,即浸没式UV-C技术.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分别从群体、细胞、分子水平,对此技术控制蓝藻生长的抑制效应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