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条棉纱或丝织的印花大手帕,是美国西部牧民(俗称 Cowboy即“牛仔”)十分喜爱的随身之物。牧民们把它叫作“斑丹纳”(banda-nna)。清晨,牧民们用它来洗脸擦手。骑马扬鞭放牧时,用它来拂尘挡土。在炎炎烈日下,对于畜栏中汗流夹背的劳动者来说.它又是擦汗的“毛巾”。在河沟水潭旁,牧民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三竞技是指赛马、摔跤、射箭.这些项目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人们展示着力量、速度和耐力,标志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发展的和谐社会氛围.研究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对增强牧民体质,活跃牧民文化生活,推动民族特色体育的发展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鸣 《大自然》2014,(1):48-50
新疆的祁漫塔格山就像一座天然屏障,如果没有它,位于阿尔金山西段和昆仑山东支可可西里山之间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会像现在这么湿润.祁漫塔格山截留了自然降水,挡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焚风”,从而在库木库勒盆地里形成小气候和封闭的“大盆套小盆”的湖区景观.此外,它还阻断了人类进入高原的坦途(封堵偷猎者和牧民),使这一地区至今仍保持着相对原始的动物群落.  相似文献   

4.
一次,去新疆旅游,住在一户牧民家。牧民家养了一头骆驼,骆驼前放着一大堆干草。我问牧民,为什么骆驼不吃鲜润的青草而吃苦涩的干草?牧民说,骆驼是种忧患心理很强的动物,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让它穿越沙漠,而胃中的干草要比青草耐饥,一头成年骆驼一晚可以慢慢咽下几十斤干草。平时,我们只看到骆驼穿越沙漠时那惊人的耐力,却很少知道骆驼为此付出的艰辛和所作的准备。像骆驼一样,常怀忧患之心,时时储备干草吧。不是贪图享乐,而是品味艰辛,不断增强自己承受挫折和苦难的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穿越人生的荒漠,抵达成功的绿洲。骆驼常怀忧患之心…  相似文献   

5.
阿勒泰地区是全国和新疆自治区的重要牧区之一,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牧民定居工程等农牧业重大政策实施过程中,当地农牧户也面临各种生产生活压力,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中.本文通过对阿勒泰地区牧民进行随机入户调查, 探讨了牧民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并采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牧民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牧民面临的主要风险问题为市场风险、就业风险、子女教育/婚姻风险、医疗风险等,牧民最担心的生计风险为子女教育/婚姻问题,其次是医疗风险.2)牧民最常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是政府救济,也会采取寻求他人帮助、社会保险、出售资产、外出务工等应对策略,最少采用的应对策略是孩子辍学.3)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是影响牧民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次之,社会资本影响最弱.从提高牧民生计风险抵御能力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牧民稳定定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它比尼斯湖怪更神秘,它甚至连一张模糊的照片也没留下,然而,在戈壁沙漠的牧民们心中,它就是一个噩梦。他们相信:哪怕仅仅提起它的名字都会招来厄运!  相似文献   

7.
神奇的银     
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视银为宝物,这并非单纯为了显示华贵,而是银还有益于人体健康.古代时,蒙古族的牧民们已经发现,盛在银碗里的马奶长时间不易变质,在瓷碗内放一把银匙,数月后,水也不变质.  相似文献   

8.
转场     
转场是哈萨克牧民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影响着哈萨克牧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致富程度。世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哈萨克的繁荣诞生在迁徙中,哈萨克的历史谱写在转场中。这首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很能说明转场在哈萨克牧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哈萨克族人的主要居住地。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制约,牧业生产占很大的比重,而牧业结构则以草原畜牧为主,大部分畜群依靠天然牧草为主要食料,逐水草而牧是主要畜牧方式。伊犁地区的牧场四季不平衡,特点是夏季牧场宽广,载…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北方草原区干旱频发的现实问题,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抽取了锡林浩特地区65户牧民家庭,进行入户的问卷调查.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69.2%的牧民认识到干旱对其生产生活有影响;受教育程度(相关系数=0.302)、家庭人均收入(相关系数=0.404)和人均牲畜头数(相关系数=0.357)显著影响牧民对干旱的认知.在典型草原区,牧民对干旱的应对措施较清晰,主要以购买草料(100.0%)、处理牲畜(80.0%)、走场(33.8%)、圈养牲畜(30.8%)、外出打工(16.9%)共5种措施来减缓干旱的损失.牧民的列联表分析显示出,多种因素影响干旱应对措施:文化程度高的牧民选择走场的几率较高(54.5%);年长户主选择圈养和走场(37.5%);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家庭选择租草场、走场来缓解干旱的不利影响(53.3%);草场面积较小的牧民容易圈养(46.7%)和外出打工(33.3%);牲畜头数多的牧民不需要外出打工;认识到干旱的牧民会选择走场的比率高(40.0%).牧民对干旱的认知与应对措施研究将为草原可持续发展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区退牧还草工程生态绩效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实地调查和参与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源区退牧还草政策的生态效益、当地居民.对政策的响应以及牧民生计的研究发现,黄河源区的牧民已经认识到了天然草地退化的严重性,能够顾全大局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然而,由于缺乏牧民的广泛参与,政府的补偿政策缺乏灵活性、补助标准低,移民安置和替代产业方案实施效果不理想.虽然退牧还草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生态效益,却影响了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大部分牧民认为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希望返回草原生活.因此,为保证黄河源区退牧还草政策的持续性,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2016,(4)
正2016年冬天,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的牧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雪豹。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它被成功救助并最终放归野外。这件事反映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微信传情,救治雪豹众人忙2016年1月6日下午5点左右,我的手机微信提示声突然响起,原  相似文献   

12.
儒法至汉晋方得以合流,而早在先秦,子夏子思之学已与法家有融通之处。子夏氏之儒的行事及思想或许正是法家任法与专制理论的源泉。子思"牧民以利"更与法家功利思想如出一辙,儒简"定纷止争"譬喻的记载即是儒家子思学派与法家思想融合的印证。  相似文献   

13.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2,29(6):119-124
畜群成年礼是草原游牧民家每年春季必须举行的一项重要畜牧业生产的活动,它不但关系到每一头(只)成年畜,还关系到每户牧民的切身利益和相互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14.
40%异丙草胺·莠悬浮剂防除夏玉米杂草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田杂草是玉米哦生产中的重要障碍因素,严重影响夏玉米苗期正常生长,进而影响玉米整个生育期的正常生长,严重影响玉米产量,40%异丙草胺.莠去津悬浮剂防治夏玉米田杂草的有效药剂,通过40%异丙草胺.莠去津悬浮剂对防治夏玉米田杂草进行试验,验证这其防治效果,为该药防治夏玉米田杂草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甲与面巾     
毛里塔尼亚游牧民的穿着颇为奇特。男人经常在嘴里含着一根长牙签,据说与吸烟的感觉相似。他们身着无领无袖蓝色敞怀马甲。他们的缠头巾特别长,平时将它珍藏在  相似文献   

16.
新疆牧民定居后的社会整合与文化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牧民定居看似一种迁移,牧民从一地迁往另一地,但是由于迁移,牧民从散居变成了聚居,相应地使其生产、生活系统发生了变化。定居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社会整合的过程,是社会结构重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发生变化需要重建的过程。本文拟就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M  AL 《科技潮》1999,(4):102-103
肯尼亚恩布塞里自然保护区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月平均15000人。这些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出没在这个地区的野生动物与家畜争抢水、草等赖以活命的资源,矛盾尖锐,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面临这一形势,专家们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生物圈保护区——它由吉里马恩加罗山下向外扩展,分为中心区(即肯尼亚恩布塞里自然保护区)和隔离区(过渡地带),后者归马塞伊族牧民所有。马塞伊人主要靠牧牛为生,辅以农生  相似文献   

18.
新疆的牧民定居主要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施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程。定居工程实施后,相当部分牧民结束或部分结束以草地为生的迁徙生活,使得牧民长期以来严重依赖天然草场的生活状态和游牧生产方式被打破。本文从新疆牧民定居的必然性出发,分析了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并提出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理解牧区城镇化背景下搬迁牧户保有牲畜的行为逻辑及其生态影响,以青海省玉树州3个村庄的搬迁牧户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分析牧民在迁出地保有牲畜的具体形式、原因和数量变化及牧民的生态感知,并根据斯科特关于道义小农的"安全第一"原则选择变量,定量探究牧民保留牲畜行为和数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搬迁牧户通过家庭分工...  相似文献   

20.
迟种的山药     
正有一天,我和妈妈在收拾厨房的时候,发现了一棵山药。这棵山药已经长出了根,扔了很可惜,所以我决定种下它。妈妈指导我把山药切成小块,我把山药种在了花坛里的小树旁。这时已经是夏末了。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去看它,可它迟迟没有长出新芽。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