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采用自编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问卷,对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8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学生认为谈恋爱是否影响学习和社会工作与贞操观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学生自己能否接受婚前性行为呈极显著负相关;贞操观与与学生自己能否接受婚前性行为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有必要在恋爱观、性爱观上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就中国当代文学中以爱情、婚姻及性爱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情、性“解放”的内涵与实质进行评论。提出该主题的文学表现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线索;从“个人感情空间”和“公共感情空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价值指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本质的理论,指出“新时期”文学中对“人性”解放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大学生性现状及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现状,并分析影响性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潘绥铭性调查问卷、自行设计的色情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了西安市五所高校的800名大学生。结果:大学生性行为比率随年级递增;性知识掌握水平不高,学校和家庭没有成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大学生性倾向保守,侧重爱,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态度。性观念、父母态度、网络色情与大学生性行为有显著差异;学校管理制度与大学生性行为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有所上升,这与性观念、父母态度、学校管理制度、网络色情有关。  相似文献   

4.
汪赵蒙 《科技信息》2010,(5):390-391
按着艾森克人格理论,80后人们的年龄应该属于青年期(即成年初期),这个年龄阶段的任务应该是恋爱与婚姻。很多80后的人们想要恋爱,想要有异性的朋友,但是一旦涉及到婚姻问题,他们就异常的恐慌。80后的一代生活在太多的保护伞下了。从小就没有人兄弟姐妹与他们挣什么、抢什么。可是说80后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一帆风顺。在各种保护伞下,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失败。80后的一代,对于性问题可以张口就来,因为上学的时候,几乎每一个都接受过性教育。但是真正对于自己的性生活,却是很传统。“恐婚”、“隐婚”、“浅婚”已经成为流行。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与趋势,运用分层随机抽样,对600名学生进行匿名自填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正在恋爱学生比例35.3%,异地恋比例接近50%,在恋爱方式,开销方式,婚前性行为,对待裸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上,性别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而年级和城乡因素的差异已不明显,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恋爱动机以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为主,特别需重视的是,恋爱暴力比例为55.8%,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易施暴.  相似文献   

6.
《当代地方科技》2007,(4):58-61
100个接受调查的直销人中,97%的人认为,诚信对直销人很重要;66%的人认为,不诚信是直销行业的普遍现象;59%的人认为,直销人中不诚信的占到大多数;身边直销人的诚信平均得分仅60.08。[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我国青少年的性教育起步较晚,以致于进入大学后还有不少的性知识缺乏、性心理障碍、恋爱和不良性行为等问题。护士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其性意识的强烈反应,产生需要爱情的渴望。一旦出现适宜的条件,爱情渴望就会迅速转变为恋爱实践。在青年男女聚集的高职院校内,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普遍现象[1]。本文主要探讨护士生恋爱行为的预防教育问题。为建立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更好地为青年学生开展性心理咨询服务。据调查,对谈恋爱,70.82%学生持赞成态度,74.39%学生肯定或基本肯定恋爱是婚姻的基础,59.69%学生的恋爱目…  相似文献   

8.
“出了校门不学习,结婚之后不恋爱”这是人生两大悲哀。陈金荣,包美娥夫妻通过对月朗事业的追求,不但在经济上获得了收益,更成功超越了这两大悲哀。  相似文献   

9.
现在,大学生恋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婚恋问题是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婚恋观是指人们价值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的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推进,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大学生在婚姻、家庭生活上的许多价值观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普通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款。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性观念和性心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3年对广州某大学的1093名文学、理工、经济和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的性观仿和性心理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的应答率为99.3%。半数左右的学生赞成谈论与性有关的问题和认为对性的态度可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多数大学生不支持婚外性生活和通过性接触来选择自己的伴侣,1/4的学生承认生活已出现受情和近1/10的未婚学生曾有性生活检验。第一次性生活的年龄有超前趋势,学生中认为自己“就生理、心理或社会意义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目的在于了解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主体性发展培养对策。本文以年级作为分层依据,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用自己设计的问卷对309名卫管专业本科生实行不记名填写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75.7%人认为任课老师的授课效果不好;被调查的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尚缺乏很好的主体性,即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年级及学生户口来源地决定被调查者的社交活动参与情况。笔者认为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在校研究生婚恋观的调查,了解当代研究生的婚恋观现状,分析其婚恋观的特点和差异,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生恋爱的婚姻指向较强,尤其是女研究生;择偶标准多元,多数人看重道德品质和情感因素;择偶自主性强,同时力求父母意见与个人感情的平衡;性观念趋于开放,贞操观淡化,开放与保守并存;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晚婚趋势明显;男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金婚时代     
8月13日,婚姻法新司法解释(三)正式实施并规定:个人婚前房产不属夫妻共同财产。这条解释立即引发社会上对“拜金”、“骗婚”的热议。司法解释实际上反映着中国婚姻中日渐消解的信任—-这也正好与年轻一辈面临社会阶层板结化,迫切需要通过婚姻等途径改善处境的需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1100名大学生进行了恋爱观、性观念及性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恋爱行为普遍存在,性行为趋于开放,性观念悄然发生改变,且普遍缺乏正规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应及时给予恰当引导。  相似文献   

15.
试论“闪婚”现象的成因及引起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戈 《科技信息》2009,(35):405-406
“闪婚”即“闪电式结婚”、“快餐婚姻”,是一种建立在情感冲动基础上的婚姻形态,是人们非理性和理性冲突的结果,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它的出现与蔓延既存在深刻的社会原因,也存在诸多个人主观因素。更主要的是,法律也为“闪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虽然“闪婚”具备结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是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婚姻。但我们不能因为“闪婚”披着合法化的外衣,而忽略其引发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对“闪婚”进行法学的分析,可以使青年人对婚姻进行理性思考,以选择健康的婚姻模式,寻求幸福美满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博览》2012,(20):10-10
中国同性恋面临的压力实在很大。性学家张北川于2008年调查了1259位男同性恋后,发现35%想过自杀,他估计中国同性恋数量约在1700万~3000万之间。对他们的偏见在工作场所与家庭中普遍存在。在中国帝制时代,同性关系被视为一种可接受的消遣方式。只要他们依旧遵从儒家道德规范结婚生子;后来,毛泽东引导了一次“灭同”运动;1997年,同性恋不再被视为罪行;2001年,不再被归为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两性性行为具有社会性,必面受到社会习俗、舆论、道德及法律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也在更新、进步,其中包括性文明。我国历代封建社会在性爱、婚姻、家庭等问题上,针对女性制定了一系列条规,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女子婚前保持“贞洁”,婚后坚守“贞节”。史记载“女子不必贵种,要之贞好”。宋代程朱理学主张“女子从一而终”。《近思录》中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明清以后不但颂扬寡妇守节,对节妇烈女立碑坊、修祠祀,赐玉帛,而且不断山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90年代的严复、谭嗣同等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包含着对这一文化结合模式的超越;“体用并举”的文化结合模式是比“中体西用”更理想的文化结合模式;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三个阶段递深的观点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必须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多姿多彩性。  相似文献   

19.
新婚姻法强化了基本原则,补充了一些禁止性条款,并规定了救助措施及法律责任;增加了夫妻相互忠实的总则条款,却没有强制性规定相呼应。增设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条件,程序及法律后果,并未将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列为其中,而是允许其补办登记;但在社会保障体系还极不完善的今天,规定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构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婚姻无效,似有不妥,可将其列为可撤销婚姻之情形。详细列举了夫妻财产的内容,使婚姻财产的所有权有了可操作的明确规定。从民事责任角度出发,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仅把请求赔偿的权利赋予无过错方,值得商榷;这个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一、良好师生关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的主体部分,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普遍层次性表现形式:一是“基本不接受型”,这种关系一般表现为有厌烦心理,不喜欢,不尊重,不愿合作;二是“表层接受型”,一般表现为表面接受,表面合作,实质逆反;三是“接受合作型”,一般表现为思想基础稳固,情感相对稳定,能够互谅互让正常合作,但感情还欠深厚;四是“尊拜合作型”,表现为了解透彻,相互喜欢,情感浓郁,相互激励。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应该是第三和第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