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光  陶东香  邵旭东 《科技信息》2010,(21):I0052-I0052,I0079
生存能力是雷达的一个重要指标。隐身雷达以其较强的生存能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LPI雷达、无源雷达和QCW雷达三种典型的隐身雷达。  相似文献   

2.
耿海军 《科技潮》2000,(1):54-56
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飞机在战场上的出现,人们愈发感到及时发现并识别飞机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情况下,雷达应运而生。追溯中国雷达事业发展史,由于旧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没有研制和生产雷达的能力,所以中国的雷达建设起步较晚。中国雷达事业的萌芽期始自国民党时  相似文献   

3.
赵朋亮  甘怀锦  行正世 《科技信息》2010,(17):I0121-I0121,I0089
针对现代海战对舰载雷达提出的新挑战,为了提高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性能,本文分析了舰载雷达技术的几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福州地区X波段相控阵雷达系统和雷达回波数据的可靠性,检验其探测性能,以2022年4月27日福州地区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直接对比法分析了X波段相控阵雷达与S波段机械雷达回波数据。结果表明,X波段相控阵雷达回波反射率清晰细腻,雷达回波的结构分布较为均匀,可以观测更加细微的回波特征,空间分辨率明显高于S波段机械雷达,更有利于突发强对流致灾天气系统的预警预报。在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小时累计降雨量预测S波段机械雷达算法占优势,定量降水估计产品X波段相控阵雷达算法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李世民  李国强  李宏全 《科技资讯》2014,12(17):231-232
在给定雷达程式、作战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条件下,为了提高对空警戒雷达组网探测面积,提出了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方法,达到使单部雷达在整个组网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目的。并通过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得出组网系统中各雷达的最优部署位置和给定高度下的最大探测范围,为实战环境下雷达组网的优化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雷达的频域和空域反隐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论述雷达的频域反隐身与空域反隐身技术并以F - 117A飞机为例探讨了隐身飞行器的雷达可探测性。  相似文献   

7.
耿海军 《科技潮》1998,(8):36-3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科技在雷达领域的广泛运用,雷达技术的发展可说是日新月异,近年来又有一些新概念、新体制雷达应运而生。微波成像合成孔径雷达这是一种新型相干多普勒雷达,它的出现,使得雷达分辨率的提高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目前,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大多采用侧视)的地面分辨率已达到1米,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由于高空无需侧视)的地面分辨率为10米左右、最先进的也已达到1米。而且,它不受云、雨、昼夜条件的限制,可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地工作。它能透过树木探测到隐蔽的机动  相似文献   

8.
一种极化MIMO雷达导引头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雷达导引头的工作性能,提出一种新体制极化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导引头的概念,研究了该雷达导引头中的关键技术. 该雷达导引头采用双极化天线阵列,各个天线子阵发射正交频分线性调频信号;同时接收雷达回波信号的双极化分量,采用匹配滤波技术实现各个回波信号的有效分离;引入瞬态极化检测与识别技术,有效提高雷达导引头的抗干扰性能;采用单脉冲测角技术实现对目标的正确测角和跟踪. 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极化MIMO雷达导引头具有优良的电子战性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抗雷达的手段也在不断提高。因为雷达工作必须辐射电磁波,容易被侦察发现和定位,且雷达又需要架设在开阔的平地或四周无遮蔽的高地,天线必须外露,难以伪装和防护,所以是一个脆弱环节,压制雷达和雷达抗压制之间的对抗已成为现代战争胜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本文介绍了如何提高雷达的生存能力,着重介绍了雷达对抗﹑雷达反对抗。  相似文献   

10.
李晔  苏杨  李珂  杨帆  郭跃辉 《科技信息》2012,(7):105-105,90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性能,延长雷达的使用寿命,在业务使用过程中,除按使用说明书正常操作外,还必须对雷达进行良好的维护。雷达的检查保养等维护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工作量大而又需细致。除平时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和处理的一些问题外,大量的保养工作需要通过定期维护来完成。雷达系统的定期维护可分为日常维护、月季度维护、年维护(汛期巡检)三种。为了进一步确保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在业务运行中的技术状态,提高雷达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可用性和到报率,在每年汛期来临前,由省大气探测中心组织巡检组对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一次年维护,年维护过程中,需要对雷达各项参数进行检查和维护,对系统工作状态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全面的测试和调校。年维护内容包括雷达电系统及相关设施,雷达结构,雷达天馈系统,雷达附属设施,雷达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伺服系统,以及雷达主要测试指标和雷达状态以及关键点波形。对年维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过程要在雷达系统状态检修情况说明栏中进行说明,对有关改进的建议在用户意见栏说明。整个维护、参数测试过程最终完成填写有关年维护、巡检记录,对于无法维护和测试项目要在备注栏说明原因。  相似文献   

11.
自打号称“战场千里眼”的雷达出生后,那些想在它眼皮子底下搞偷袭的捣蛋分子就彻底蔫了。据说,一架飞行在高空中的战斗机,可能同时被地面上的几百部雷达探测追踪!乖乖。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胡来! 不过花无百日红,雷达趾高气扬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情况就发生了改变。针对雷达的弱点,反雷达技术日渐成熟。这不。从“千里眼”变成“睁眼瞎”的雷达再也嚣张不起来啦!  相似文献   

12.
 利用昆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迭代订正方法对强降水和大范围中等强度降水引起雷达信号的衰减情形进行了订正研究,同时对比分析了衰减订正前后的雷达测量降水与自动雨量站逐小时累计的雨量资料.结果表明:在低纬高原地区雷达测量降水中,强降水和大面积中等强度的降水情况下需要考虑降水对雷达信号的衰减影响;使用迭代法对雷达衰减订正的效果比较好,其订正后的雷达反射率明显高于雷达直接探测的反射率,最大的订正差值超过了9dBz;降水粒子的温度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订正结果也有比较显著影响;订正后雷达测量的降水更接近于自动雨量站的观测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子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理论和VTS雷达目标和杂波的特性,以及目前子波分析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用多尺度分析方法进行雷达杂波处理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用多尺度分析进行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模型,并分析了其检测性能.首先,建立了MIMO雷达的观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定搜索范围和搜索周期条件下的目标回波信号模型;其次,在考虑信道互易性和多脉冲相参积累的条件下,给出了信号处理流程并推导了相应的似然比检测器;最后,对其检测性能进行了仿真,并与其他MIMO雷达和相控阵雷达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天线分置导致的波束展宽带来的相参积累时间的延长,以及天线收发共用导致的信道互易性,都可提高MIMO雷达的检测性能,在天线数不大于6且检测概率大于0.5的条件下,其检测性能明显优于相控阵雷达.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雷达隐身原理的基础上,列举实例分析了利用外形设计技术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的方法,并就几种新型雷达吸波材料对雷达隐身技术的实现进行了综述。指出必须综合运用各种隐身方法,再辅以一些有效的电子干扰措施,使雷达隐身技术向着宽频带、全方位、全天候、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ARPS模式的3DVAR系统和综合云分析系统,成功地将多普勒雷达径向风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加入模式中,分析雷达资料在数值模式短时预报中的作用。通过模拟"718"济南特大暴雨过程,得到如下结论:(1)雷达径向风资料对初始风场调整显著,使其出现明显中尺度特征,积分1h后,对水汽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够显著;(2)雷达反射率资料对初始水汽场调整明显,对定量降水预报和降水落区有很大改进,积分1h后,风场的中尺度特征显著。(3)同化雷达资料的两个试验虽然都与实况略有偏差,但都比非同化雷达资料的试验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雷达发射机发射频率不稳定对目标显示MTI雷达改善因子的影响,提出了在不增加雷达系统设备的条件下,利用数字稳定单元DSU的雷达发射样本采样值计算发射机频率稳定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胡辉  曾海兵 《科技资讯》2012,(1):230-230
本文以战时雷达装备维修面临的几个问题入手,分析战场抢修的方法,并对如何提高雷达装备战场抢修能力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雷达动目标模拟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动目标模拟器系统完成后,不但可为经维修或刚生产的机载雷达提供一个测试基地,并可为未来机载雷达的定型与生产提供一个精确的测试依据.从工程角度阐述了雷达动目标模拟器的一种实现方法,该模拟器的实现可方便对雷达的测量,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型中程三坐标对空情报雷达的测试需求,开发基于PXI Express总线的雷达综合测试系统.从雷达的测试方法分析入手,阐述了测试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设计方法,该系统可自动(人工辅助)、快速、准确地完成雷达性能指标测试和整机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