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含有亚硝酸盐的自来水为研究对象,稳压泵为动力对水样进行水循环处理,考察循环水和静置水中亚硝酸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循环自来水与静置自来水中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差值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循环360 h后循环水中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为静置水质量浓度的112%.循环水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线性相关性.另外,净水器出水后的循环水和静置水中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均会增加,但循环水中亚硝酸盐增加量小于静置水中亚硝酸盐增加量,且质量浓度控制在002 mg/L以下.因此,将水循环应用到净水器中可解决出水中存在的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问题,提高水质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水资源中亚硝酸含量自动连续在线检测系统的经济适用性、准确性和便携性要求,基于比色法原理,提出一种非接触式的液相溶解亚硝酸盐浓度检测方法。通过颜色检测设备对反应后溶液颜色进行识别,建立检测信号和亚硝酸盐浓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实验结果表明:在5~30℃的环境下,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测定系数R2为0.998 9,相对误差的最大值为5.12%,相对标准偏差的最大值为6.77%;水中亚硝酸盐检测传感器所测数据与商用传感器检测数据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76%。该传感器成本低、结构简单、响应时间短,适用于低浓度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改善西施舌人工育苗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超声波功率和不同处理时间正交实验,探索最佳的处理时间和功率.超声波处理18 h后检测养殖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用100W的超声波处理15 s后其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质量浓度最少,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76.9%、53.6%、66.7%.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中氟超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采取合适方法对高氟饮用水进行检测及降氟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了水中氟离子的各种检测方法及主要的除氟技术,并展望了未来水中除氟技术及除氟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自动磁化电热饮水机桶装水存放时间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进行了讨论,结果证明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且超过2周其含量将超过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探究煮沸次数对11种饮用水中的亚硝酸盐类物质含量的直接影响,结果表明煮沸1次可使11种水中亚硝酸盐明显降解,然后会随着煮沸次数增加而增加,桶装锅炉热水煮沸7次后亚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在三级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尿素和磷酸氢二胺,经多次煮沸探讨煮沸次数与外加氮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尿素和磷酸氢二胺在水中不会经加热大量转化成亚硝酸盐,含有亚硝酸盐的水经过多次加热后含量会波动上升。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镉柱法检测硝酸盐含量,操作时间长,且镉的挥发对人体产生毒性.本实验通过硝酸盐还原酶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再利用已经研制出的亚硝酸盐检测试纸对亚硝酸盐进行检测,从而得出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家庭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水平,选择不同时间自来水管道、家用净水器中的水样,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结果显示在自来水管道存放一夜的水,早5:007:00亚硝酸盐含量偏高,随用水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趋于稳定;家用净水器使用6个月以后处理过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超出国标(≤0.005 mg/L),且呈上升趋势,表明家用净水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会给用水带来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
水中氨氮的测定方法小结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中氮化合物的多少,可作为水体受到含氮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反映水体受含氮化合物污染程度的几种形态的氮是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机氮。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或称非离子氨,NH3)和离子氨(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含量较高时,对鱼类呈现毒害作用,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水中氨氮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分解的产物、某些工业废水及农田排水等。此外,在无氧环境中,水中存在的亚硝酸盐亦可受微生物作用,还原为氨。在有氧环境中水中氨亦可转变为亚硝酸盐,甚至继续转变为硝酸盐[1]。因此,水中的氨氮存在量对人类有重要影响,测定水中各种形态的氮化合物,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程度和"自净"的程度,所以,测定水中氨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氨氮的测定方法很多,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几种测定氨氮的方法、原理以及用各种方法对已知氨氮浓度的水样进行测定的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中微生物污染不断出现,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作者介绍了目前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危害及我国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纳,探讨了长寿命荧光探针技术在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如何进行回采工作面的探放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回采工作面探放水工作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对今后的煤矿井下的探放水工作及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几种城市给水系统的检漏方法,并时各检漏方法的优缺点、检漏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指出音听检漏法是最为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简述水中阴阳离子去除方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离子交换理论以及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内部结构、性质、选择、工艺以及水中离子检测方法等,提出了废水中氯及硫酸根等离子处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巷道水文超前探测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巷道水文超前探测技术的基本理论,超前探测仪器的主要特点,超前探测系统的最佳参数设置及井下施工步骤,采集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资料解释,给出了超前探测的有效范围,并详细介绍了用超前探测技术对掘进头前方的含水断层、裂隙带、老窑积水等各种情况下的探测实例.  相似文献   

15.
图像边缘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边缘是图像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包含了位置、轮廓等许多有用的信息,为人们描述或识别目标及解释图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特征参数。边缘检测是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最经典的研究内容之一,是进行模式识别和信息提取的基本手段。已有的图像边缘检测方法很多,但每种方法都尚有不足之处,在某些情况下仍不能检测到目标物体的最佳边缘,未形成一种普遍适用的边缘检测方法。因此边缘检测一直是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其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或是按照具体要求设计新方法,是目前边缘检测领域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阐述了边缘检测的研究意义,总结了图像边缘检测的基本思想和检测出的边缘的一般要求,回顾了边缘检测的各种方法,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总结了边缘检测的最新发展方向。最后分析了现有的边缘评价方法的特点,为边缘检测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水环境微生物的种类出发,梳理了典型微生物的致病特征及其感染风险;比较了中国相关标准中指示性微生物种类与美国及欧盟的差异,并分析了中国7大流域中指示性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的相关性;基于污染微生物的来源明确了影响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因素;对水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总体而言,中国各大流域均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完善和提高相关水质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控制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源,提高微生物的检出能力,对水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图像边缘处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目前边缘检测技术和边界跟踪技术,归纳了一些常用的处理算法,并根据边缘检测结果提出了几种后续处理方法,边缘连接及边界跟踪提取,以得到最终的结果:目标边缘图像。  相似文献   

18.
多管发酵法与滤膜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多管发酵法与滤膜法的基本原理及使用这两种方法应注意的事项,对多管发酵法与滤膜法进行了比较,得出滤膜法具有省时、省料、设备要求低等优点,可以采集较多的检测水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常规的物探方法探测地下水体存在多解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常规物探方法不能捕捉到地下水体补给、径流、排泄过程中与周围地质体随时发生物质交换并被地磁磁化后形成磁流体的动态信息.本研究假定地下水体是在磁场中均一流动的,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水体的电阻率是与其速度成负相关的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在室内实验模拟不同溶液以不同速度通过磁场后测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其结果与公式推导一致.地下磁流体对地下水的探测原理就建在此基础上.它打破了物探领域的只有三维信息的捕捉,增加时间维度的地下水体的动态信息捕捉,从而一定程度解决了地下水体探测的多解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行为检测在自动驾驶、视频监控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使其成为了视频分析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行为检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介绍了行为检测任务的详细定义和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时序行为检测和时空行为检测2个方面对相关文献做了细致地分类,综合分析了每一类别中不同研究方法的思路和优缺点,并阐述了基于弱监督学习、图卷积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等新兴研究话题的相关方法;介绍了行为检测领域常用的数据集以及性能评估指标,在这些数据集上比较了几种典型方法的性能;总结了当前行为检测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