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利用废玻璃和矿渣为主要原料,以FeS为晶核剂,采用烧结法制备出结构致密、物化性能良好的微晶玻璃。利用差热分析(DTA)确定了该玻璃的核化和晶化速度,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晶化试样的物相结构进行了鉴定并作出了显微结构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利用废玻璃和矿渣为主要原料,以FeS为晶核剂,采用烧结法制备出结构致密、物化性能良好的微晶玻璃.利用差热分析(DTA)确定了该玻璃的核化和晶化速度,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晶化试样的物相结构进行了鉴定并作出了显微结构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将高温液态黄磷熔渣从黄磷炉内排放到中间包后,添加合适的调节料后,对其进行热态浇注成型,经过核化与微晶化处理后,可制得高性能微晶玻璃.对制得的黄磷渣微晶玻璃进行相关的放射性及物化性能测试可知:其放射性很低,符合国家建材标准;其主晶相为硅灰石,晶粒细小,分布均匀、紧密;其显微硬度平均约为735 kg·mm-2、抗压强度平均约为571 MPa、抗折强度平均约为44.6 MPa,耐腐蚀性都明显优于大理石与花岗岩.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利用粉煤灰制备微晶玻璃制品的意义,介绍了粉煤灰制备基础玻璃的原理、工艺和技术。利用DTA、XRD、金相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微晶玻璃的组织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晶化处理工艺能够实现在多相复杂体系中制备出晶粒分布均匀、结构致密的微晶玻璃。  相似文献   

6.
以粉煤灰为原料,直接烧结粉煤灰至自膨胀温度点,制备多孔微晶玻璃.研究温度对多孔微晶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1 200~1 260℃,由石英和非晶玻璃体高温熔融形成的液相含量逐渐增加,析出的钙长石逐渐增多,由粘度的降低和晶体自膨胀引起的体积密度和孔隙率的变化率逐渐增大.1 260~1 320℃,粉煤灰中可熔融的石英和非晶态玻璃体已基本熔融,钙长石的量也基本稳定,体积密度的减小和孔隙率的增加主要是由升高温度引起的粘性流动速度的增大导致的.从1 200~1 320℃,多孔微晶玻璃的孔隙率逐渐增大,孔壁逐渐变薄,孔径分布逐渐变宽,多孔微晶玻璃的强度逐渐减小,变化率逐渐增大.本研究为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降低了多孔材料对天然原材料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以钨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微晶玻璃的方法。用X射线衍射和偏光显微镜分析了微晶玻璃的析晶相及显微结构,探讨了微晶化制度,并对其主要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钨尾矿微晶玻璃的各项性能优良,是一种新型的建筑装饰及耐磨、耐腐蚀材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X衍射(XRD)方法研究了各种烟煤焦炭在1500℃下的微晶结构特点并计算了结构参数,表明低变质程度烟煤焦炭的微晶化程度差,C含量低,活性好;中高变质程度烟煤焦炭的微晶化程度好,C含量高,活性差。  相似文献   

9.
运用XRD、DTA和S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以TiO2和ZrO2为晶核剂的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制度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热处理制度、晶相类型与微晶玻璃力学性能之间的变化关系,得到了最佳热处理工艺,该材料在850℃保温2h,1200℃保温2h以上,弯曲强度可以达到350Mpa左右。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X-ray衍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及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Li2O-MgO-Al2O3-SiO2系统中晶化剂TiO2不同添加量对纳米相微晶玻璃制备的影响,并探讨了TiO2的晶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足够的TiO2含量(大于7.5%),使基础玻璃在冷却过程中发生微分相是获得纳米相微晶玻璃的关键;TiO2含量为10.0%时,可制得晶粒分布均匀、数量众多、晶粒尺寸约为40nm的尖晶石微晶玻璃,其适宜用作高性能硬盘基片.  相似文献   

11.
高炉渣制备微晶玻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南钢铁厂的高炉渣为主要原料,辅以其它化学试剂,制备了微晶玻璃,对高炉渣微晶玻璃的配方,核化和晶化温度进行了研究,并用SEM,DTA,XRD分析表征了制得的微晶玻璃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结晶情况.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含Ni、Cu、Mg、Al、Cr五种元素不同量的4个样品,采用TG-DSC和XRD测试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Ni/Cu/2Mg/Al/Cr外,含Cu、Ni、Cr较少的0.5Ni/0.5Cu/3Mg/2Al、0.5Ni/0.5Cu/3Mg/1.5Al/0.5Cr和0.5Ni/0.5Cu/3Mg/Al/Cr的3个样品均为类水滑石(HTLcs).  相似文献   

13.
用热分析(TG/DTG/DTA,DSC)、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固态物质Mg(CH3COO)2·4H2O在氩气中热分解过程。热分析结果表明,Mg(CH3COO)2·4H2O在氩气中分两步分解。其质量变化率与理论计算相吻合。XRD结果表明,Mg(CH3COO)2·4H2O分解最终产物为MgO。用Friedman和FWO法对分解过程的活化能E进行了初步计算,依此为初始值,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了分解步骤可能的机理函数和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烧结法制备以钙长石为主晶相的微晶玻璃.采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性能测试研究玻璃组成对玻璃的烧结、晶化特性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aO含量的增加,玻璃转变温度和析晶放热峰温度逐渐降低,而且析晶放热峰变得尖锐;增加氧化钙降低玻璃的析晶活化能,有利于玻璃的析晶;随着SiO2量的增加,玻璃转变温度和析晶放热峰温度移向高温,使玻璃的析晶困难;玻璃样品的烧结温度随Ca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但过多的CaO促进硅酸钙的析出,增加样品的介电常数和热膨胀系数;增加SiO2能够降低微晶玻璃样品的热膨胀系数,改善其介电性能;所制备的微晶玻璃具有相对密度高(≥98.3%),介电常数适中(6.9~7.5),介电损耗低(≤0.1%),热膨胀系数低(3.8×10-6~4.5×10-6 /℃),烧结温度(900~1 000 ℃)低,及介电常数温度稳定性低(66×10-6~113×10-6 /℃).  相似文献   

15.
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了Tb3 离子掺杂的磷酸锌玻璃/玻璃陶瓷,并观察到在254 nm紫外光激发后有绿色长余辉发光现象。通过激发与发射光谱、余辉光谱、热释光谱等得到的信息,研究了Tb3 离子掺杂的磷酸锌玻璃/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16.
应用差热分析方法(DTA)研究Li_2O—Al_2O_3—SiO_2系统、PbO—ZnO—B_2O_3系统和CaO—MgO—Al_2O_3—SiO_2系统基础玻璃的相变,指出配合以TG、EGA、EGD以及XRD.SARX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指出了基础玻璃及微晶玻璃的吸热效应和放热效应的种类和DTA在研究玻璃相变中的应用范围。本文兼作纪念法国学者H·le Chatelier发表DTA研究论文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17.
李佳  梁柱  李鹏  闫炳基  国宏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8):11526-11531
针对废液晶屏玻璃基板分离困难与后续资源化利用的问题 ,提出热处理-浮选高效分离玻璃颗粒,后进一步采用烧结法制备微晶玻璃材料。发现当热处理温度为200℃时,液晶屏释放气态挥发物较少,同时热处理后浮选效率达到了93%。将得到的高纯度玻璃基板颗粒和普通废玻璃作为原料制备微晶玻璃,在最佳原料配比(废液晶显示屏玻璃基板30%,废玻璃26%),烧结温度1140℃,时间120 min条件下,烧结出的微晶玻璃具有致密度高、抗弯强度好、耐侵蚀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温X射线衍射、差热及热重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某厂生产的钼酸铵在加热条件下的热分解过程。发现钼酸铵的热分解按以下反应步骤: (NH_4)_6Mo_7O_(24)·4H_2O→(NH_4)_4Mo_5O_(17)→(NH_4)_2Mo_4O_(13); (NH_4)_2Mo_4O_(13)和β-(NH_4)_2Mo_4O_(13)→(NH_4)_2Mo_(14)O_(43)→(NH_4)_2Mo_(22)O_(67)→ MoO_3 分别在110℃,220℃和290℃三个温度下开始进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热分解过程前后钼酸铵形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2种具有层状钙钛矿结构的热致相变材料四溴合铜酸癸铵(n C10H21NH3)2CuBr4(简记C10Cu)和四溴合铜酸十二铵(n -C12H25NH3)2CuBr4(简记C12Cu),并在2种材料的乙酸溶液中结晶出一系列C10Cu -C12Cu二元体系.利用差热分析(DTA)和X射线衍射(XRD)构筑了C10Cu -C12Cu二元体系相图.在实验相图中确定了新的稳定化合物C10C12Cu的存在和2个不变的共晶点,共晶点温度分别为35 ℃和30 ℃.与同类体系的其他相图相比,在此相图的左右边界和中间区域存在3个显著的固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