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清末新政时期,有近50万左右的朝鲜移民迁入中国东北境内。据史料分析可知,大批朝鲜移民迁入的原因主要有:清末新政期间东北地区原有封禁政策的废弛;晚清政府为加速东北开发,抵抗外国侵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朝鲜境内自然灾害的连年频发;朝鲜国内"势道政治"时期的不良政治生态环境;朝鲜民众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与凌辱,等等。众多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地区后,在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加速开发了久经封禁的中国东北土地,为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朝鲜族移民文学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基础;萌生了不同类型的朝鲜移民社会团体;加剧了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2.
据朝方最新统计数字,2011年到访朝鲜的游客总数已经达到10万人.如何让外国人了解朝鲜、喜爱朝鲜?如何打破外界对朝鲜固有的观感?这已经成为朝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作为应对,朝鲜早已启动包括"文化外交"、"媒体外交"等在内的"公共外交",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向国外公众进行传播和宣介,努力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以此缓慢而坚定地缓冲着外部世界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90年代旅德游记作品塑造了冷战时期以及冷战结束之后的德国人形象,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德国人物特征。随着中国学人对德国社会的了解不断深入,德国人的形象也得到了全面而客观的展现。德国人形象的塑造与变化反映了中国学人对西方现代性的认知、想象与理性思索,呈现了中国学人的主观诉求与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学人在文化自觉中的体验、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以及对现代性道路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20,(1):50-53
本文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以韩国三大主流平面媒体之一的《朝鲜日报》为例,针对中国十九大以来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韩国主流媒体的主要关注点,并以中国政党、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中国政治中心城市为核心分析了韩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政治形象,并进一步指出了韩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政治形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在韩国主流媒体中塑造和提升中国政治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与韩国人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而在韩国生活的中国朝鲜族人面临着中韩文化差异,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来克服中韩文化差异。本研究运用贾维斯的经验学习模型分析在韩朝鲜族人经验学习韩国文化的过程,将朝鲜族人提议为成人学习者。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视域中,中国形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正向的、理想化的形象,另一种是负向的、妖魔化的形象,第三种则是双向矛盾型的形象。本文对这三类形象进行具体的梳理与描述,并逐一展开分析,从学理层面上揭示三类形象构成的原因、条件、方式与过程,指出这三类形象是西方与中国之间真实关系的映现,并且进而说明,有关这一现象的探索与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中西双方之间的复杂关系,把握西方人对待中国的态度和行为,并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4,31(4):F002-F002
黄有福,男,朝鲜族,1943年2月出生,吉林省永吉县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韩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代会长、中国朝鲜族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都市人类学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8.
沈志华  董洁 《世界知识》2011,(13):16-18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刚刚签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首先想到的寻求经济援助的对象是苏联。但是,莫斯科的热情并没有朝鲜人期望和宣传的那么高。然而,这一年金日成在访问中国后,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王木克 《世界知识》2011,(21):56-58
中国偶像与朝鲜“粉丝”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下,新科技、新媒体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朝鲜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在慢慢改变。满城尽看DVD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冠病毒蔓延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性流行病威胁已成事实。很多人认为,作为中国的近邻朝鲜在这场大疫情中也将难以幸免。而事实上,朝鲜却在周边地区独善其身,成为有效控制疫情的国家之一。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众所周知,朝鲜卫生医疗体系比较脆弱。上世纪90年代"苦难行军"时期,朝鲜医疗体系几乎到了崩溃边缘。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和朱淑真作为理学昌盛之宋代女作家,她们的作品在宋代文坛交相辉映,绽放出耀眼光芒。从两人的情感体验来看其各自的创作风格,她们在“花”的意象选择上各具匠心;前者婉约中见豪放,后者于婉约中见悲怨;在修辞上亦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是一座艺术宝库,有出息的作家都能从这座宝库中获取有价值的宝物。延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文艺,延安文艺运动实际是一场民间文艺运动。它的成功经验正是学习民间文艺,其中包括情节、人物、语言、文体形式以及美学风格等。学习民间文学成就突出的是李季、赵树理、高敏夫等诗人作家。延安文艺的辉煌成就对当下文艺创作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朝序体文数量颇多,篇幅长短不一,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创作意图各异。从内容上来看,诸作或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诠释文学批评观,或褒扬某些作家的为人为文,或自述志趣好尚等。从形式上来看,这些序体文以骈、散两体并行于文苑,骈体序文讲究形式技巧,藻采纷呈,用典繁密,音律协畅,对偶精工;散体序文句式灵活多样,言志抒情明确深刻。  相似文献   

14.
“大连作家群”命名依据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连作家崛起于中国文坛,形成了一个富有成就、特色和内涵的作家群。通过对“大连作家群”之形成、基于地域风格的文本题材同一性和作家普遍的现实主义作风格三大要素的分析,论证了“大连作家群”命名的科学性。“大连作家群”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区域文学内涵,也为文化基壤相对薄弱地区提供了促进文学文化良性互动、增强整体城市文化实力的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风格上发生的从写实到反讽的明显转型:当代作家重新调整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立场,从“自赏”转为“自审”。90年代以来,“反右”“文革”小说叙事风格的演变,是作家从政治反思到人格反思,从“感谢苦难”到直面精神创痛的嬗变过程,深刻传达出作家的创作立场、价值取向和历史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至二、三十年代 ,散文文体开始走向成熟 ,众多流派、作家群体的出现使散文创作走向多元化。开明书店的散文作家群的创作风格独特且富有教育功能。本文着重探讨“开明”一派散文作家的创作。首先关注其散文审美趣味和文体风格的特点 ,并对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夏丐尊四位作家的部分作品进行了分析。其次 ,文章着眼于“开明”散文的教育作用。从题材的“日常化” ,作品独特的人格感化、道德教化和审美陶冶作用及语言的明白如话、章体结构的严谨、易于模仿等特点阐述“开明”散文教育与文学紧密结合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风格体现在每位作家的笔端、每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探讨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既忠实于原作者、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体现译者的风格,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反映在译文中传达给读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哀婉的爱恋,永恒闪烁在浩瀚灿烂的历史星空。从《长恨歌》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唐明皇这一艺术形象逐渐由王权主宰者演变为人间至情的守护者。这种演变一方面受时代风尚和文学体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不同时代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生活于蜀地的九年时间里,形成了他成熟的文论思想和主张。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论中的“文道论”、“文气说”,从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主张文学创作应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而且进一步提出了文学批评应秉持公心的原则。陆游的文论充满了积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是有其进步的时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