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有着异质的生命内涵。同是面对母性的温情面纱,前者作为一个弱质的知识分子,由战斗者摇身成为传授封建礼教的布道者,在清醒的自觉中践行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而魏连殳始终在骨子里和旧传统有着决然的抗争,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嘲弄和蔑视中,不惜以生命对抗,完成了自己复仇的人生,由此激励着后来者在斗争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解救民众。  相似文献   

2.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一场思想和文化观念领域的巨大变革唤醒了在黑暗的历史隧道中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国妇女,奏响了一代知识女性灵魂觉醒的伟大序曲.然而传统和现代两种思想的交融使她们本身的生存状态与成长道路充满了挫折与痛苦,新思想与旧传统的争斗,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叶青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9-32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入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通过塑造与自身具有同构性质的知识分子形象来演绎和论证知识分子改造的时代主题,籍此凸显进而实现自身急切的工农兵身份转变的政治意图,是"17年"作家普遍的创作诉求。但在实际过程中,其创作仍然草蛇灰线般延续着五四启蒙思想,从而与追求本质真实的主流话语叙事规范发生龃龉。"17年"知识分子叙事整体性艺术张力就此产生,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阐释空间,在讲述话语的时代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6.
郭文元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5):13-15,39
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倡文艺的大众化,提出“别一种作者”和“别一种看法”的文艺.赵树理实践着这种鲁迅对新知识分子存在价值的确认,体现出了鲁迅所说的在大众化文艺创作中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必要性和先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鲁迅始终坚守着对大众历史预设的精神启蒙立场,而赵树理则强调对大众现实关涉的“实”利守护立场.  相似文献   

7.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8.
朱怡 《科技信息》2013,(24):206-207
知识分子由专业性、公共性两个维度构成,教师知识分子角色兼具专业性、公共性的双重特征。从新课改的价值看,自由、平等、公正和公民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在公共性方面有所担当;从新课改的目标看,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形成课堂交往的学生发展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对教师发挥知识分子公共性中的公开性、利他性、交往规范性、政治主体性提出了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看,教师知识分子角色有利于纠正课堂教学的技术化倾向,重建教师专业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大批左翼知识分子奔赴延安,造就了战时延安文艺的繁荣,涌现出鲁艺文抗等多个文化团体。由于都市惯性,这些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文人还保留着某些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和话语模式。不过在延安的话语环境中,尤其是在整风运动之后,这些以鲁艺作家群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主动接受了延安精神对他们的塑造,融入集体话语模式的合唱中。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台静农在台湾后半生的文化活动与早年截然不同,但依然体现出鲜明的"五四"传统,这与其早年在北大国学门求学时受到的学术、教学风气的熏陶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段经历不仅培养了台静农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更对其现代治学眼光、自由宽容教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并深刻体现在其执掌台湾大学中文系期间的学术研究、系务规划以及诗文创作中,构成"五四"精神在战后台湾的一种流脉。  相似文献   

11.
“孔子像怎么不见了?我们从外地来,还想合个影昵!”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聚集着许多游客,他们好奇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失踪”的孔子像到底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12.
生于30年代,青春于50年代,被改造于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复活于80年代的“中国牌”知识分子演奏的是一曲无人伴奏的生命哀歌。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无私的奉献,为了能融入轰轰烈烈的社会潮流,他们毫不吝惜牺牲作为知识分子精神领地的自由、正直,甚至由启蒙者沦为被启豪的对象,由被动改造变成主动改造。然而知识分子最终要改造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明白。造成知识分子悲剧的不是政治斗争,也不是政党或者集团,而是知识分子的病态人格。  相似文献   

13.
启蒙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新写实小说呈现出另一种形态的启蒙话语--"日常生活的启蒙".这种"日常生活启蒙"可以从其"发生"、呈现的生活态度和立场、"日常生活启蒙"的二重性等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新写实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反抗专制、打破偶像的倾向性,因而很容易和个体要求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等进程联系起来,并由此构成对以往启蒙话语的反思,从而使其本身也呈现出别一种启蒙形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现的“救亡-启蒙”论,以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在当时切合了投身中国革命又经历“文革”的一些人的反思,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救亡-启蒙”是追求“启蒙”的中国现代史叙事,作为新的历史解释模式,突破了传统“革命史”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现代思想史新的研究角度,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认识.在“救亡-启蒙”论中,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原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中救亡是否压倒了启蒙等成为当时重要的学术议题.这些观点上的争鸣,是思想界重现“百家争鸣”现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5.
朱天心是当代台湾的著名作家。在台湾社会颇富戏剧性的变迁中,朱天心的心路历程和文学创作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的认同空间发生了转换,完成了被启蒙的历程。同时她也找回了自己的知识分子的书写位置,回到了启蒙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作家以启蒙精神导师的姿态高声呐喊着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在汹涌的革命浪潮的裹挟下,他们逐渐丧失了社会启蒙主体的身份。他们不再是作为现代意识的启蒙者而存在,而是作为现代革命意识的被启蒙者而存在。这种社会身份的转换,看似急剧偶然,实则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什么是知识分子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安东尼奥·葛兰西独特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给我们提供了颇多启示。他指出要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要实现与大众的有机融合,同时也指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应该承担的责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分子的功能,解决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所遭遇的困境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9.
1919年 5月 4日 ,北京的学生面对卖国条约走上街头。他们的宣言和他们的游行标志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产生。事实上 ,这一代是在 1898年以来的两代知识分子奠定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他们是能够描绘现代中国新文化轮廓的人 ,他们具有的自学精神 ,是三代中国知识分子努力的成果。他们仍然遵循着中国知识分子世代相传的道路。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1919年 ,当他们毅然唤醒国民的时候 ,他们不象前辈人那样盲目 ,他们更加自信 ,更准确迅速 ,更有效地行动 ,因为他们更年轻 ,也因为他们面临的时代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站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高度,考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我们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与力量之源,也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本、精神之基与精神之源,是支撑和驱动当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