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土地荒漠化灾害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支持下,研究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孕灾机理及过程,建立土地荒漠化灾害扔监测及预警系统,对于新疆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的土地荒漠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土壤盐渍化、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等是重要的几种荒漠化类型。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为例,该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面积百分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86.98%,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94.78%。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与荒漠化相关的灾害主要发生在4个地理区域,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到区域的生态安全。荒漠化及其灾害的综合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植被盖度指标和Sen氏斜率方法,使用2000-2012年MODIS13Q1-NDVI数据研究发现:近些年阿拉善盟荒漠化问题严重,重度荒漠化土地占比最大,其次是中度荒漠化土地,再次是轻度荒漠化土地,非荒漠化土地极少;额济纳旗的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其次是阿拉善左旗,再次是阿拉善右旗;近些年阿拉善盟重度荒漠化土地占比呈下降趋势,中度荒漠化相反,两者相互转换,轻度荒漠化土地占比有所上升,非荒漠化土地占比基本不变,从总体水平上看,阿拉善盟荒漠化问题有所改善;近些年荒漠化加重区域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零星地分布在阿拉善右旗,荒漠化加重区域占阿拉善盟土地总面积的20.4%.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是困挠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强调研究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性,并对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银西高铁宁夏段为工程背景,利用RS和GIS技术反演时间序列的沙漠化监测指标,结合决策树分类法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分析了银西高铁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8年主体工程建设期高铁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化程度呈轻微递增趋势,2019—2020年工程收尾阶段高铁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程度呈递减趋势;银西高铁建设对荒漠化的影响随着远离高铁逐渐减弱,显著影响区主要集中在高铁两侧0.05 km范围以内。总体上看,银西高铁建设对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化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非常微弱,可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该区域的荒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人为因素是晋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形成与逆转的主要因子.本文在分析人为因素系一般作用的基础上,以右玉县风动力荒漠化土地的逆转为例,定量评价了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荒漠化土地分布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介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区别,以及土地荒漠化的评价指标,从而确定新疆土地荒漠化的种类和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指数对监测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统计结果的差异,以2003年和2009年全年的250 m分辨率的MODIS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为数据源,利用NDVI值作为荒漠化分类的依据,对西藏自治区内荒漠化土地进行研究,得出了2003年和2009年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及其分布图和不同荒漠化等级土地之间的动态变化图并统计其变化面积.研究结果表明:西藏自治区内部分地区荒漠化程度有所减缓,就整体而言其荒漠化趋势不容乐观.而不同植被指数统计结果可为西藏自治区的荒漠化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70年代被确立为一项全球性议题以来,荒漠化治理就从地方行为上升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性政策话语.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土地退化过程,一直以来学者们的重点是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视角的水土保持与土地退化防治研究,而政策层面的研究较为少见.围绕荒漠化治理政策执行过程中呈现出的政策稳定和政策变迁两种取向,发现政府政策工具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康锴 《科技信息》2013,(6):79-80
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不仅面积大,而且发展变化也大。在土地荒漠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与之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例如,北方地区与荒漠化密切相关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河流泥沙含量高、河流淤积,尤其是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悬河已经成为我国心腹大患;同样,与风蚀荒漠化有关的沙尘暴地质灾害,也受到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2000年2-5月西北、华北连续发生12次扬沙;2001年元旦北京等地出现沙尘雨雪天气,机场一度关闭;2002年4月19日华北出现近年来最强的沙尘暴,沙尘吹扬到南方,上海降泥雨。2004年3-4月,北方地区已经发生了近10次沙尘暴。总之,土地荒漠化不仅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弃耕、地质灾害频繁,而且造成的生态难民以及贫困人口的增加,更是难以计数。与土地荒漠化有关的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高达540亿元《(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课题组,1998)。卢琦等(2002)估测的结果是,我国荒漠化危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约642亿元/年,平均每天损失1.76亿元。其中:水力侵蚀400亿元,风力侵蚀36亿元,盐渍化及有机质丢失造成的损失约186亿元,因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3亿元。荒漠化及其衍生危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约2889亿元/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土地荒漠化的概念、现状对荒漠化成因,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关于荒漠化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概述我国有关荒漠化概念及其分类方面所存在问题及现有分歧的基础上,认为造成这些问题及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缺乏对荒漠化概念中“度”的规定和认识,即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但荒漠化并不等于土地退化,两之间应该有个度的差别及其规定,否则就没有必要在“土地退化”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荒漠化”的概念.并且认为我国学术界对荒漠化研究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倾向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在荒漠化理论应用中的不确定和不统一性.虽然作为(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的签署国之一,政府有责任在全面理解公约的基础上认真执行其规定,但在学术界仍然有必要倡导对其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并阐述其科学立场,以便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就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谈了有关荒漠化的“度”、中国的土质荒漠化以及人为荒漠化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脆弱带面临的荒漠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联合国对荒漠化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类型荒漠化土地形成、发展的综合机理和环境的脆弱特征,并联系生态脆弱带理论阐释了生态脆弱性和荒漠化发展的关系,认为土地的脆弱性是荒漠化的基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是荒漠化的诱因,而荒漠化进一步使环境更加脆弱。最后给出了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土地荒漠化的定义及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并对有关土地荒漠化与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荒漠有毒灌草的资源状况,其生物学,生态学和固沙机制及综合开发利用的成果,提出了培育和综合利用荒漠有毒灌草资源防治荒漠化,应用新技术对有毒灌草中毒性成分进行研究及开发利用,使综合利用有毒灌草工程成为具高附加值的新沙产业,且使荒漠化的治理与发展当地经济可能形成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就该途径在荒漠化治理及发展我国荒漠化地区经济等方面的意义及其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荒漠化态势及其防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甘肃省是我国西部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有近1/3的土地处于荒漠化. 扭转荒漠化态势应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防治荒漠化需要科学地恢复和重建这些地区的自然植被,植树种草要遵循植被演替和生态学规律,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要适度开发利用,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查清了太原市土地荒漠化的主导自然因素及荒漠化程度,分析了造成太原市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莫使旱地变荒漠"入手,从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及其危害,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的形势现状,指出荒漠化已经成为危及我国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荒漠化治理进程,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的荒漠化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困,而且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产生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流域下游作为沙质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自2000年实施生态输水以来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利用研究区2000年、2010年、2018年8月和9月Landsat ETM、Landsat OLI遥感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基于分类结果和像元二分模型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  相似文献   

20.
对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目前荒漠化防治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及优化模式。指出目前荒漠化防治工程中应充分尊重基本的生态学规律,实现荒漠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强组织与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