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采用文献分析、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中国文化背景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n=321)提取出情绪疲劳、认知衰竭、人际疏远和价值衰竭四个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n=316)表明,四维度模型的结构稳定、可靠,其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时广军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3-17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心理疾病,由于特有的社会、组织、个体及工作因素使得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职业倦怠给教师、学生和教学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的职业倦怠就越弱,因此,通过继续教育以培养自我效能感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良好的继续教育设计应当包括科学的教育目标、具有可选择性的教育内容、完善的教育评估机制及经费投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症日渐严重,通过对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的分析,指出教学工作的难控性、不合理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及教师个人因素是造成教师倦怠症发生的主要原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对教学工作乃至社会都会造成巨大影响。为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本文从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团体心理咨询对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学生进行自编心理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心理弹性、内控性、认知差异等维度差异不显著;实验组经团体心理辅导后成就动机、目标感和乐观三个维度差异显著。由此得出结论,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工作竞争的加剧,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正严重影响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受到来自学校、学生、个人的多重压力所致,实践表明,构建政府、学校、教师个体三维立体干预模式是预防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状况,分析可能影响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以便培养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贵州遵义市三所中学的890名学生,采用《中国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总体水平上是比较好的,但在思维与洞察力、宽容和领导力上,得分都中等偏下水平;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勇敢、持重、心灵触动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爱、执着和真诚在年级主效应上达到了显著差异.结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部分品质受年级客观因素的影响.低年级的中学生比高年级的积极心理品质中部分品质更高. 相似文献
7.
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改编后的VIA-Youth问卷,调查了龙岩市1070名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结果为:龙岩市小学生24项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处于中下水平,创造力、坚持、善良、团队协作、希望五项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均值;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年级在积极心理品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学科教学、主题班会、游戏训练、体育运动、德育以及家校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龙岩市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招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现象愈发凸显出来。这势必使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限制,因此,通过高校教师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机制,以及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自我调节等措施,帮助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叶崇凉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90-92
职业倦怠好发于教师群体,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教学效果、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都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其致因非常复杂,解决好这一问题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教师自身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11.
12.
黄小宾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1,(3):95-101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它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个人成就感低、去人格化、情感枯竭和身体不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三对相互影响的矛盾关系:高社会期望感与低个人成就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与微弱的组织归属感、多元成长需求与自主抉择受限.因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别探讨了形成职业倦怠的外因与内因,提出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的理念。着重针对职业倦怠产生的内部心理因素,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心出发解决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晶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6):167-169
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影响着编辑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同时,严重制约着期刊质量的提高.因此,缓解编辑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原因的分析,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强编辑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度和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是缓解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自编量表《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对江西省高校504名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江西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职业幸福感两者之间及其各维度之间呈正相关.因此,可以从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地位、加强人文关怀、拓宽成长平台、建立科学制度等方面,来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心理...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应用,均对我国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出发,分别探讨如何开发和提高高校教师积极心理资本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策分析——以海南高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海南省198名高校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结果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累计检出率为62.1%,成就感降低是困扰高校教师的最主要因素(检出率为38.6%),其职业倦怠现状不容忽视。海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及经济收入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从完善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科学人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个体自我心理调节三个方面来干预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8.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09-112
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对随机选取的381曾留守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尊和自我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和自我刻板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0.54,-0.56,P值均0.01);积极心理品质和自我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和自我刻板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0.37,-0.36,P值均0.01);控制自我和谐变量检验发现自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直接效应不显著(LLCI=-0.376,ULCI=0.245);自我和谐中介效应显著(LLCI=0.099,ULCI=0.094)。结论:曾留守大学生自我和谐对自尊和积极心理品质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3)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作为教师个体职业态度和行为发生负向变化的表征,在当前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等新形势的催化下愈加显著,其本质可归于高校发展认同的危机。基于社会、组织、心理、伦理等向度的倦怠根源分析,从制度优化、心理干预、伦理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探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适路径,以为当下高校特别是创建双一流的高校面临的这一共性难题提供可能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所背负的压力逐渐加重,诸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学生影响最大、最深远的知识群体,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必然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消极辐射,进而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步伐。因此,优化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创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关系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