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梅山文化是一古老祖源文化,具有原生态文化内涵,是灿烂的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植被”之一。在梅山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已进行了十余年的今天,应该讲究研究方法,对它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研究。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发挥其特有功能的效用,对梅山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拓,对梅山文化的精华的保护和发扬将起重要作用。梅山地区的民间文学、民俗蕴藏丰富,既有一般民间文学、民俗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无论进行跨国跨民族的比较研究,或者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都有丰富的可比性,比较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瑶族梅山教或梅山道的调查研究是对中国道教,特别是对中国少数民族道教的丰富和贡献.目前正引起国内外研究瑶学学者的注意,但我们的研究还多丰限于流传在瑶族民间的娱乐歌和道经的研究.在研究中遇机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梅山法主是谁和梅山在哪还不清楚.本文根据道藏和地方志有关资料提出梅山教法主为梅福,梅山为江西南昌的梅作为研究的新线索的假说.由于瑶族的道教具有融闾山与梅山二教为一的信仰特点,所以本文还提出研究梅山教必须结合着闾山教进行.  相似文献   

3.
一个地区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因此它还会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各类民俗事象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从饮食结构与食品调制技法、饮食的习俗惯例、传统的食品加工器具及炊具餐器三个方面来考察壮族的饮食民俗,而壮族服饰民俗,它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说来不能超出先要满足自己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后才有可能提出心理的、精神的需求这一通则。诚然,要确切地描述出各地壮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服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从考古发掘,汉文文献记载以及民族学调查材料中,依然可以窥见它历史演变的一斑。  相似文献   

4.
“乡村民俗”与“都市民俗”是以空间观念划分的民俗类型 ,作为彼此分离又相联系的文化范畴 ,在当代正经历着必然的整合过程 ,并随着城市化的加快 ,更显出互动、互流、互感、互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下,针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开发,使商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取得最大的效益;该文对民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和开展民俗项目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创新和运用,构建出传承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有关单位、社区各部门配合,把中原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关部门要领会中央精神,结合当地情况,把中原地区体育民俗文化与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结合的更好,创建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王春辉  周红  许凯  王朝辉 《汉中科技》2014,(1):55-56,69
本文通过对汉中气候特征及各季节农事注意事项进行系统的分析,为指导汉中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7.
山东民俗和方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与民俗具有共同的基础,即地域与居民。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离不开特定的方言词汇,大量的方言现象和民俗事象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就方言与民俗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一般来说,民俗是第一性的,即先产生某种民俗然后方有表现这种民俗的方言词汇。“因民俗而生成的方言,主要是从民俗形态、民俗事象、民俗要素来追溯方言的民俗语源。”方言是民俗的载体,具体到各个地区的方言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民俗现象,体现了某一地区的民俗特点。它与民俗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系。同时正是这种联系,使得方言对民俗发生和流布具有了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清水不仅记录、整理、发表了一批民俗材料,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了研究依据,而且还间接地发表了一些民俗言论,提出了自己的民俗见解。  相似文献   

9.
采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探究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产生的渊源,勾勒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与分类,阐明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由单向至双向,直至快速互动交流的特点,提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先行先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11.
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俗化。树立正确的民俗旅游理念,积极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江西开展民俗旅游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本文针对江西民俗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通过分析江西开展民俗旅游的条件、资源,说明开展民俗旅游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民俗旅游场景下少数民族民俗变迁动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史中关于民俗变迁动因的两种观点实际是同一观点的两种不同方式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在民俗旅游这个特定的场景下,民俗变迁的动因依然是社会变革这个外在的动因,只是具体体现为各级权力话语的策划和推动,而且这种特殊动因又是由权力话语发展经济的需要及民俗主体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欠缺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山化分布于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连接带,是古代北方民族迁徙、交融的重要区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关于红山化区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考古学方面。应该从更广阔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神话、学、传说等方面开展综合系统地研究。阐述了开展红山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的意义,提出了开展红山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的民俗规范功能与远古社会相比 ,是不是越来越减弱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从国家权力系统对民俗活动的干预、民俗表演空间的萎缩和被权力机构所占用、主流话语改造民俗知识、民俗惩罚力量的失去和一些民俗观念淡化五个方面 ,推敲民俗规范功能的历史与现实 ,描绘了当代社会民俗生存的环境和景况。  相似文献   

16.
《呼兰河传》和《边城》是两篇具有民俗特色的现代小说。无论是萧红对东北呼兰农村沉滞、落后社会的现实描写,还是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优美、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浪漫抒情,他们均以独特的民俗视角,选择截然不同的民俗事项进行描写,直视国民精神领域,不仅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且都较好地实现了各自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都市民俗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泛化”,泛化的根源在于历史原因、民风变革、心理原因、科技进步等。  相似文献   

18.
创新的当代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稳定性,但它又是与时俱进的,它在不断变异以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当代民俗文化的急剧变异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民众正在经历一场观念的大转变.面临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转型,都市民俗将是当代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作为一个民俗文化旅游的典型城市,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特别是作为乌鲁木齐民俗文化旅游代表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吴越春秋》中两段文字记载出发 ,认为春秋晚期吴越一带冶炼生产中存在着“人殉”和“衅”这样两种民俗事象。进而探讨这两种民俗产生的渊源和后世流变 ,并指出造成这两种民俗的地域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