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与胡平对话     
留学生出国热,最初可以看成是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一种标志。报告文学作家胡平先生一直关注着中国留学生出国现象。10年前他的报告文学《世界大串联》,就是对一种开放、流动着的文化现象的展示和评述,在国人中引起了较大反响;10年后,他的《移民美国》一书,可被看作是再谈“世界大串  相似文献   

2.
理由同志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崭露头角的报告文学作家。几年来写了二十多篇作品,一九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报告文学专集《她有多少孩子》,得到社会好评,其中《扬眉剑出鞘》、《中年颂》还获得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相似文献   

3.
王钟陵教授的两部创作集,得到了学界与评论界的高度赞扬。作为学者作家,他的多文体创作具有三个特点:学术与艺术的融合,大气,表现手法别致新颖。王钟陵教授的创作,在报告文学、新诗、散文领域,都积累了新鲜的经验,取得了新的突破;而他的学术著作,则又具有文学化的特征。创作与学术的高度融合,其中内蕴着一种新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反腐倡廉题材报告文学并不丰富,值得关注的是反映反腐新情况,比如审计工作等方面的报告文学作品。除此,各行各业的反腐情况也被众多作家写到了纪实性的作品之中,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总的来看,相对于现实的丰富多姿而言,报告文学创作的步伐似乎远远地落到了现实的后面,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报告文学的声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接连兵败,以此为题材形成了大量的报告文学。这些作品针对政府主导型的体育管理模式、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体制、支配体育行为的非体育观念等体育问题表达强烈的改革意识。文章认为体育体制问题的集中显现、“问题报告文学”大潮的猛烈推动、新一代体育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集体崛起、国外批判性报告文学的大量译介是这一时期此类报告文学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6,(1):11-12
<正>莫言是当下文坛最为活跃、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长度逾30年而不衰,作品数量巨大,文体多样,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舞台剧和电视剧,都有所涉猎,成绩斐然。早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就是中国作家在海外被翻译出版作品最多的一位,也是荣获中外各种文学奖项最多的一位。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李存葆是个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对散文文体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跨体、跨文类写作,借鉴小说、诗歌、论文、报告文学、戏剧的笔法写散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融为一炉,根据需要随意取用,体现了他驾御多种文体并融汇贯通的高超能力,使他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作家因人生阅历以及创作经验的不同,在奔赴延安前心态各异。洞悉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道路嬗变的脉络和原因。在艾青、丁玲、萧军等奔赴延安的中国现代作家中,何其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追求报告文学写作,想通过奔赴抗战前线收集资料撰写报告文学,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战;另一种是追求进步的心态与精神。这种体现是他抗战前作品中蕴含着“激进力量”和追求进步的热情。再加上吴伯箫、杨吉甫等革命友人的影响,加速了何其芳奔赴延安的过程。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中。这也说明,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前的文人心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相似文献   

9.
广西壮族作家谢树强以其创作实绩奠定了他在当下广西文坛报告文学创作领域里不可忽视和他人不可替代的地位。作品明显呈现出一种“本土化”构建的本色:选择和表现的是本土题材,作家的写作立足于地方定位;具有锐利的批判锋芒,充满着情感与理性的双重力量,并体现出一种颇具自我特点的政论色彩;磅礴的气势和相当厚重的力度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的全方位展现、不凡的起笔造势和恢弘的篇章结构;发挥了他小说创作的优势,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注重生活场景和细节的描绘,移用多种文学样式笔法,语言运用颇具地方色彩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肖荣 《科技信息》2010,(32):163-163
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然而,对于“黑人作家”的这个头衔,鲍德温却深表反感,他不喜欢人们在他的名字前冠以“黑人”的称号,只想成为一个“好作家”。鲍德温之所以能够在绚烂缤纷的当代美国文坛独树一帜,也正是因为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黑人文学,把写作范围不再局限在黑人作为弱势和少数族裔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关注白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本文拟以他早期的一部作品《乔万尼的房间》为切入口,一探美国黑人文学作品所体现的非族裔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陈桂棣报告文学的一个突出存在,也是解读其作品的阈阀;作家以总体把握问题为指归,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多层面地揭示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寻求着问题的解决之道;作品的深刻来自于作家对事实真相的把握和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对所发掘的问题做出准确和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陈桂棣是当代报告文学创作的名家,他直面现实,追踪社会重大问题,创作出一篇篇产生了全国性轰动的报告文学。研读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陈桂棣创作的基本走向和显著特点:陈桂棣以极大的热情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或热点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与精辟的分析,全方位地展开了对官与民诸多问题的深刻描绘和真切透视,塑造了一群“官”与“民”的形象,揭示了一个个关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在左联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完成了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基本建构,创建了富有明显左翼倾向的报告文学.左翼报告文学在建构文本时有其独特方法:用考核和聚焦事实的方法反映现实社会;用比较事实的方法颂扬社会主义;用事实演绎的方法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方法既促成了报告文学作为独立文体的成型,也留下了限制其发展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墨子思想的空想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他的社会政治主张上和他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实现途径上。墨子社会政治主张的主体思想是“兼爱” ,理想社会的实现途径是“游说”。这种思想模糊了阶级界限 ,超越了社会现实 ,缺乏科学性。但墨子空想思想的人民性 ,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使在作战》这篇直指医疗腐败的报告文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寓示着报告文学已经经受住了社会转型期经济大潮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并重新确立了报告文学独立的文体品格。报告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社会批判的特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批判精神,才能坚守报告文学的文体品格。  相似文献   

16.
李涵秋是出身于旧社会、旧家庭的社会言情小说作家,他本人幼年的经历使他体会到了富贵人家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痛苦。因此,在他的小说中,就表现出了对中下层家庭的同情和理解,感同身受的往事,也让他在成年后的写作生涯中,更多地关注普通平民的痛苦和面对黑暗社会的无奈。因此,他笔下的青年主人公,都是带有朴素阶级平等意识的,其小说中的平民意识,成了他进行启蒙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降,西势渐强,伴随着西方的经济侵略,国人开始向西方寻求强国之路。在航空救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下,国民政府开始走上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之路,建立了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等,带动了民国初期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最后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无疾而终,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其战地报道<红星照耀中国>而闻名于世.1940年代以后,斯诺陷入各种危机,在窘境中奔突.考察斯诺生命最后30年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展示并分析他在此阶段出现的精神、婚姻、事业危机以及他试图杀出重围的种种努力,多侧面地反映这位"红色记者"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自王艮开创泰州学派以来,其学术命脉还是内圣外王之道,何心隐作为该学派的三传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泰州学派的思想推向了较高的阶段。他的政治思想就是继孔孟之道,建立以师友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行完全平等的理想主义,这些反映了以何心隐为代表的明代的平民思想家要求改变社会现状,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