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Neer分型二部分、三部分及2例四部分共33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早期关节康复锻炼,术后对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随访评估。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0周(15~32周),按neer评分评价疗效,优良率90.91%;结论: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肱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肱骨全长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24例肱骨多段粉碎性骨折,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间为120~160(146.5)min,术中出血量150~320(230.3)m L。住院时间12~24(18.7)d。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5~24(18.5)周。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7例、良6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达95.8%;肘关节功能评分:优20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达95.8%。结论微创接骨板技术是治疗肱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较好方法,组织剥离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肿痛轻、骨折愈合快,具有明显的临床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对解放军总医院4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79次血浆置换。比较了血浆置换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常规变化等。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提高(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评价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8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基本恢复生活能力。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0.83%。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重建钢板治疗髋臼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术前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及有效牵引,术后严密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指导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26例患者无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并发症,8~16周均能拄拐杖下地,随访10~24月,按Matta评分法,优良率88.5%.结论 正确的护理措施及适时的功能锻炼可提高重建钢板治疗髋臼骨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髋关节病变病例,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该病种中的术中要点、术后功能恢复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9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用患者均在真臼处重建髋臼,髋臼覆盖不全(70%)进行结构植骨,股骨短缩(4cm),需截骨延长,并比较分析Harris评分,对手术前后髋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通过Harsis评分与术前相比观察组(85.94±7.60)分,对照组与术前相比(89.32±7.11),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髋部疾患患者术后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Bioflex动态内固定术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行Bioflex动态内固定术(Bioflex组)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28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37例,比较Bioflex组与P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术节段及其上邻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6.8个月,Bioflex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PLIF组少(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手术节段ROM较术前减小(P0.05),Bioflex组手术节段ROM较PLIF组大(P0.05);两组术后上邻近节段ROM较术前增大(P0.05),Bioflex组术后上邻近节段ROM比PLIF组小(P0.05).结论:Bioflex动态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满意.与传统术式PLIF比较,Bioflex动态固定能够部分保留手术节段ROM,不增加上邻节段ROM,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杨君  孙效虎  冯伟  袁婷婷  刘洋 《甘肃科技》2022,(11):128-130
初步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中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应用Oxford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大骨节病膝关节炎患者20例,分析该置换术在术中所用的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HSS评分以及引流量和并发症,评判该手术治疗效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期间患者均未输血,手术时间平均(62.4±3.72)min、术后引流量(62.7±5.63)m L。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HSS评分比较,患者术后HSS评分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VAS评分比较,患者术前VAS评分明显大于术后3个月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2(6~24)个月,在随访期间患者无切口感染、假肢脱位,但其中1例患者由于个人原因出现假肢松动、异常疼痛等症状。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中膝关节炎患者,手术微创、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康复快、患者活动度及本体感觉较好,对有大骨节病的...  相似文献   

9.
王卫东  白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5):9640-9643
评价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本组患者共63例,分为PFNA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P<0.01),术后6月、1年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早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组(P<0.05)。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两种内固定方式均有较好的疗效,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骨折类型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WO技术)经前方微创入路治疗肱骨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2年3月我科室运用MIPO技术治疗17例粉碎肱骨骨折(AO分型:B型10例C型7例),所有病例均采取闭合牵引复位,经肱骨前方肌肉隧道置入LCP板,C臂机透视力线满意后固定,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本组17例患者术后随访18-24月,平均21月,骨折4-6月均一期愈合,平均5个月愈合。1例术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术后10周完全恢复,1例患者因合并肱骨近端骨折,钢板位置较高,发生肩峰撞击综合症,物理治疗后好转。按Neer评分,肩关节活动优9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4.1%)。结论运用MIPO技术经前方入路治疗肱骨粉碎骨供破坏少,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无需暴露桡神经,这是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长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HILOS)经前外侧入路使用经皮微创技术(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同侧肱骨中上端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25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同侧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1~72岁,平均为61.5岁.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青壮年严重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技术,方法:取肩关节前侧入路的下部分,不离断三角肌附丽,不剥离骨折周围软组织,“T”型外固定架固定术后3~5d开始肩关节主动功能练习,结果:所有32例手术患者无一例感染,均在6周左右取得了良好的骨性愈合,肩关节功能评定按JOA标准,优良率占96%,结论:应用“T”型外固定架治疗青壮年严重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利于关节早期活动,恢复肩关节功能,是治疗青壮年严重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辅助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合并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2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左主干病变STEMI患者,根据左主干病变和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分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89例、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136例;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各组近期和远期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患者的发病时间、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KillipⅢ~Ⅳ级、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患者,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患者病变狭窄程度、中度以上钙化率、合并2支或3支血管病变率均明显高于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患者(P0.05).PCI手术即刻成功率100%,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2.3±0.9)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轻微出血发生率为14.6%,高于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的6.6%(P0.05);大出血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组,PCI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联合PCI治疗后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辅助治疗STEMI合并左主干病变可有效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近期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止血带不同方法对全膝关节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将59例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行TKA手术全程中使用止血带,另一组在完成截骨后使用止血带、在骨水泥固化后松开止血带,以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使用Gross及Nadler公式计算围手术期总出血量.结果非全程止血带组术后首日总出血量明显多于全程止血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比较两组总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研究的患者术后均无关节血肿、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并不能减少TKA围手术期总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解剖性肝切除术(AH)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术(IH)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其中AH组165例,IH组135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AH组手术时间明显多于IH组,AH组术中出血量、当日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IH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AST,ALT,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H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30%,显著低于IH组(30.37%)(P0.05);AH组结石残留率为4.29%,再复发率为1.23%,均显著低于IH组(15.67%,7.46%)(P0.05).结论与IH比较,AH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少、术后并发症少、结石残留及复发率低特点,两者对肝功能的影响接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90例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入院后24 h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并采取常规血栓防治流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合并内科基础疾病情况,分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41例(13.85%),明显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5例,1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后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19例(46.34%)股骨颈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52.00%)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降低.骨折后24 h内D-二聚体浓度300 ng/m L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300 ng/m L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应从急症诊断开始给予预防措施,避免危险因素,以降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硝酸甘油悬浊液)对兔牵张成骨过程中骨形成速率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手术组(DO组)和手术给药组(NG组),每组20只.各实验组兔子分别于牵张术后1 d、1周、2周、4周、6周处死,每个时点处死4只.处死后的兔游离下颌骨行骨密度测量和钙含量测定,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骨密度和钙含量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在牵张术后1 d,DO组与NG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术后1周、2周、4周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术后6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含量变化与骨密度变化整体趋势相同,牵张术后1 d时,DO组与N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与钙含量呈正相关(r=0.869,P0.01),建立回归方程:Y钙含量=-1233.97+3 794.986X骨密度-4 122.103X3骨密度.结论外源性NO供体可以加快牵张成骨新骨的形成速率,缩短手术周期,可根据回顾方程骨密度的变化趋势来推测钙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12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依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n=63)和综合护理组(n=63),并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护理疗效、血清FT3、FT4水平、SAS、SD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综合护理组患者心功能分级Ⅰ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Ⅲ级比例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的总有效率为96.8%(61/6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81.0%(51/63),P0.05),血清FT3、FT4水平、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探条或水囊扩张术治疗食管贲门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60例食管贲门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探条组给予无痛胃镜探条扩张术治疗,水囊组给予无痛胃镜水囊扩张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扩张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再度狭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96.67%,9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囊组治愈率明显高于探条组(86.67%,63.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囊组1次扩张率明显高于探条组(66.67%,36.67%),平均扩张次数明显低于探条组((1.62±0.54)次,(3.47±1.03)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囊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探条组(16.67%,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再度狭窄发生率(10.00%,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胃镜下水囊扩张术治疗食管贲门狭窄的疗效明显优于探条扩张术,且减少了扩张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