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利用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公狍,用尼龙袋法,测定了8种常用饲料在狍瘤胃的干物质有效降解率(DMD)、蛋白质有效降解率(CPD)、有机物有效降解率(OMD),为科学制定狍的饲养标准奠定了基础.玉米面、豆粕、紫花苜蓿、玉米青贮、菊芋叶、高梁、青柞叶、草木樨的DMD分别为百分之62.15,58.21,57.22,26.29,54.23,61.98,40.75,55.89;CPD分别为百分之67.28,68.24,66.15,34.23,65.23,40.09,37.13,54.47;OMD分别为百分之70.01,70.14,66.49,34.47,67.57,58.53,40.41,57.55. 相似文献
3.
小陇山林区珍稀树种资源及其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小陇山林区珍稀树种保护等级、用途和分布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其生态、经济、文化、历史、科研、潜在价值等,有助于人们增强对珍稀树种的认识,从而促进其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用于衡量城市经济发展平衡程度的加权变异率计算公式,并且从数学上证明了加权变异率的良好度量性质.除此之外,加权变异率还具有计算简单、容易理解的特点.讨论了应用加权变异率确定评价指标客观权重,并在得出的客观权重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进行调整,实现了主、客观权重的融合,又通过权重组合下的指标正向化处理,最终得到了稳定而可靠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
鄂西北主要造林树种耐旱生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苗木水分胁迫试验,对鄂西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的耐旱生理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着重分析了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湿地松、杉木、刺槐、侧柏、沙棘(引种)、柠条(引种)等树种的形态、水分生理、生理代谢等指标的变化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以上苗木耐旱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供试苗木都具有较强抗旱性能,而其中柠条、侧柏抗旱能力比湿地松、杉木、刺槐、沙棘的要强。 相似文献
6.
选取分布集中、种群较大且原生性强的贵州野核桃天然林群落,采用生态位分析、方差比率法、χ2检验、AC指数、Jaccard指数、Ochiai指数、Dice指数分析的方法,探明贵州野核桃群落20个主要树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生态位宽度B((SW)i)值比B((L)j)值大,测度结果基本一致,群落中野核桃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白檀生态位宽度值最小;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值依次排前三的是野核桃、灯台树、漆树,他们构成了所处群落优势种或建群种;(2)贵州野核桃天然林主要树种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和生态位重叠大多数种对都较小,种间竞争相对较弱,但青榨槭与主要树种资源利用相似性和重叠值都较大,其种间竞争最激烈;(3)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和生态位重叠值的对数分布不均,且小值的对数中数值最小(Cih=0,αih=0),大值的对数中数值较大(Cih=1,αih=0.89);(4)贵州野核桃天然林群落中主要树种总体关联性不显著,群落处于演替... 相似文献
7.
8.
该研究采用线路调查、样方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青海省互助北山野生木本植物资源现状.结果表明,研究区有208种野生木本植物,分属32科66属.其中,乔木类占比17.79%,灌木类占比74.04%;科属分布集中在少种科(37.50%)、单种科(31.25%)以及单种属(50.00%)、少种属(33.33%)中,说明研究区野生木本植物科属分布具有狭窄性;在属的区系分布中,研究区野生木本植物具北温带特性(50.00%).在用途分类中,观赏类占总种数比最高(35.10%),其次为药用类(31.25%)和食用类(12.98%).观赏类中灌木占比87.67%,乔木占比12.33%,观赏部位主要是株形;药用类资源中,叶入药(30.77%)、寒性(32.31%)、苦味(44.62%)、清热类药(18.46%)占优势;食用植物以果实类(77.78%)为主.调查结果可为青海省互助北山野生木本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南北两山主要乔木树种生长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树高、胸径、冠幅、郁闭度等作为评价指标,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兰州市南北两山阳坡和阴坡主要的乔木树种的生长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梁峁阳坡参评树种生长适宜性排序为:沙枣、白榆、刺槐、臭椿、河北杨、侧柏、祁连圆柏。梁峁阴坡参评树种生长适宜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刺槐、白榆、沙枣、云杉、侧柏、毛白杨,综合考虑参评树种的主要特性,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评价方法和结论均可对南北两山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长白山山地寒温针叶林带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不同林型(典型云冷杉林、红松云冷杉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落叶松林)分析林内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富集,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为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偏相关分析显示:0~1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性,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及氮素营养水平,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全P、全K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12.
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细根现存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细根现存生物量的研究发现:不同森林群落细根生物量有较大差别.其中,阔叶红松林细根生物量最高,达到5.9677t/hm^2,其次为云冷杉林(4.6305t/hm^2)、岳桦林(4.3724t/hm^2)、白桦林(4.0008t/hm^2)、山杨林(2.8699t/hm^2);不同森林群落死活细根的比率也不同,云冷杉林死细根含量所占比例最高,达40%以上,而其他群落类型相对较低,死细根所占比率都在20%以下;从不同土壤层次中细根所占的比例看,红松阔叶林在0~10cm土壤中细根含量占总根量的60%以下,其他则都在70%以上,其中白桦林最高,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白河地区森林/沼泽交错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景军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246-253
通过对长白山白河地区3种类型沼泽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从群落结构特征、生产力、相似性、多样性、演替等方面揭示了该地区森林/沼泽交错区的内在发生、发展规律,为推动我国交错区的理论研究,指导该地区沼泽地利用,发展农林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天然林分中3个主要树种的地统计学分析,发现马褂木(Lirlodendron chinese)、华山松(Pinus armandi)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型,呈聚集分布,华山松的聚集强度最大,区域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为50.1%、71.3%,均大于50%;杉木(Cunningharnia Lanceolata)为纯金块模型,呈随机分布,空间异质性最低,主要由随机部分组成,分数维最大,空间分布结构复杂;变程以马褂木最大,分数维最小,空间分布结构简单,说明3树种虽然生长在同一林分中,其空间格局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5.
16.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测定四面山常绿阔叶林20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重叠,并对生态宽度,生态位重叠以及种间联结性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群落中主要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有相同或相似环境要求的乔木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大,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乔木种群与其它乔木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种间正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种间负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 相似文献
17.
森林冠层湍流结构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长白山森林冠层上得到的湍流及风、湿、湿梯度资料,对长白山森林冠层的湍流结构作为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冠层内的风速分布遵循指数规律U(Z)/U(h)=exp「a1(Z/h-1)」,且a1=2.05;冠层内的动量交换系数满足指数律;Km(Z)/Km(h)=exp「a2(Z/h-1)」,且a2=5.2;冠层上Z/h=1.23处,σw/U*,σθ/θ,与稳定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冠层上纵向湍流强度iw 相似文献
18.
以2012年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风灾区森林火灾为研究背景,采用常规土壤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火烧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火烧后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率随火烧强度的增强显著下降;0~6cm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全C、全N、速效P、速效K质量分数经轻度和中度火烧后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火烧强度因子的控制下,对各养分质量分数进行的偏相关分析显示,除土壤pH外,其他各养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区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天然更新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别对不同年度进行择代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进行群落学调查,分析择伐后28年恢复期间高度小于3m的幼苗幼树的天然更新过程及特点。结果表明,恢复初期更新幼苗幼树的树种出现比率较低,随着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更新幼苗幼树的树种出现比率超过75%,且15年后变化相对较小;次生林内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密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恢复15年时分布密度达7500株/hm^2,此后分布密度的变化相对较小;在次生林内幼苗幼树主要是集中分布在距最近立木1.5~3.5m的范围内,随着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幼树的分布范围相对靠近立木,幼苗的分布范围则相对远离立木。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长白山区林下参的生态栽培模式.在保存原始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的前提下,采用自然生长模式,不施用化肥、农药,只辅以近自然化的诱导性人工干预.结果表明:与同期采用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生态栽培模式下的林下参保苗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