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及其能否降低脑梗死复发。方法符合人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0.7Sg)3次/d,疗程均为6月。两组每3月后复查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及斑块数目体积等各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在软斑块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体积数目减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2.
杨映霞 《甘肃科技》2020,(18):103-105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效果。选取定西市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7月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组。两组均行彩超检查,对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发生部位、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颈动脉血流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5.71%较正常组的24.71%高(P<0.05);斑块多发于颈动脉分叉处(BIF),观察组、正常组分别为51.39%、57.14%,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狭窄发生率48.81%较正常组的7.06%高(P<0.05);观察组最大血流速度(SPV)、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均较正常组小(P<0.05),阻力指数(RI)较正常组大(P<0.05)。采用彩超可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且可了解斑块所在位置、性质、是否存在狭窄、血流量参数等信息,诊断价值较高,并有助于预测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的结构变化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载脂蛋白 B(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测定 10 0例患者空腹血中 L DL - C、Apo B浓度 ,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测量斑块面积 ,并计算斑块积分和斑块指数。分别计算 L DL - C、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的相关性。按 L DL - C/ Apo B比值分组 ,计算各组的平均斑块指数。结果 :L DL - C、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之间均呈正相关 ,且二者的相关性相当 (r=0 .6 6 5 7,P<0 .0 1;r=0 .6 86 4 ,P<0 .0 1)。L DL - C/ Apo B<1.2 5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比 L DL - C/ Apo B>1.6 2组高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1.76± 0 .80 ,3.30± 1.4 6 ;P<0 .0 5 )。结论 :L DL - C、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均有密切关系 ,其中 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17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其分成正常组与疾病组,疾病组中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分成轻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根据临床、心肌酶学、心电图又将疾病组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组和非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组,将各组的血清TBIL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组血清总胆红素显著高于疾病组(P<0.01),血清TBI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和范围呈负相关(P<0.01),急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对冠状动脉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发病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CAA的相关性。方法:对17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CAA组患者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9.2%,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性相关;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Hhcy)不稳定斑块率(50%)大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不稳定斑块率(28.9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患者Hhcy率(46.28%)大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Hhcy率(27.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Hhcy是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和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T2DM)肾脏病变之间的关联。方法 60例T2DM患者被分成肥胖组和非肥胖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IL-6)、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同时评估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结果在肥胖患者进行分析时,大量蛋白尿患者的总脂联素和高分子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患者;而大量尿蛋白患者的TNF-a和IL-6水平水与正常蛋白尿患者无统计学差异。在非肥胖患者中,大量蛋白尿患者与正常蛋白尿患者之间总脂联素、高分子脂联素、TNF-a和IL-6均无统计学差异。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肥胖组中血清总脂联素和高分子脂联素与肾脏病变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总脂联素与肥胖T2DM患者肾脏病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病患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ACI病患和5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9,IL-6的水平。计算脑梗死体积并分为小梗死灶组(<5 cm3)、中梗死灶组(515 cm3)、大梗死灶组(>15 cm3);依据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为轻型组(015 cm3)、大梗死灶组(>15 cm3);依据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为轻型组(015分)、中型组(1615分)、中型组(1630分)、重型组(3130分)、重型组(3145分)。比较不同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时MMP-9,IL-6的水平变化;并行MMP-9与IL-6之间的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1急性脑梗死病患MMP-9,IL-6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脑梗死体积越大MMP-9,IL-6的水平越高;3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MMP-9,IL-6的水平越高;4直线与相关回归分析表明MMP-9与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MMP-9,IL-6水平能够反映急性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MMP-9与IL-6相互影响以促进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可以清晰观察颈动脉血管的内部结构,确定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以便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性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CD62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特点。方法将发病3天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正常体检老年人8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流式细胞仪测量CD62p并应用颈动脉超声对斑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易损斑块比例增加,且血清中hsCRP水平和CD62p百分率增加;在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中易损斑块病例比非易损斑块病例、无斑块病例血清中hsCRP水平和CD62p百分率增加。结论血清中hsCRP、CD62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与对照组(静脉滴注尿激酶)30例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提示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而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查分析,并与209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各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各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之间进行比较亦显示出显著性差异;颈动脉IMT随高血压分级增加而逐渐增厚。结论血压增高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变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核磁共振图像以及CAD、CAE软件建立大脑Willis环有限元模型,视血液为不可压缩牛顿粘性流体,视血管为弹性体.通过ANSYS-CFX软件对正常情况与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时的Willis环分别进行了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前交通动脉部分的血流随狭窄程度增大呈增大趋势,血管应力集中位置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位置相一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ey)水平的变化,探讨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脑梗死患者和6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ey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e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ey水平两两比较,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脑梗死病变的程度,其升高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14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70例,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瑞舒伐他汀治疗组70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每晚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均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hs CRP,NO的变化情况.结果 1)与常规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后hs CRP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在治疗14 d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NO较常规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hs CRP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397,P=0.001);治疗前NO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65,P=0.006).结论血浆hs CRP,NO与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 CRP水平,升高NO水平,瑞舒伐他汀可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行直接介入治疗时术中并发症的特点及发生率.方法6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记录不同梗塞相关动脉术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急性右冠脉闭塞行直接PCI治疗术中较左冠状动脉更易发生低血压、缓慢性心率、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结论急性右冠脉闭塞行直接PCI治疗术中并发症更常见,应当采取积极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血常规检验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28名参加健康体检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小板(PLT)8项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GB、HCT和PLT 5项指标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和MCHC 3项指标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静脉血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不易受气温和末梢循环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能准确反映全身血液真实情况,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脑梗死引起癫痫持续状态时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6例癫痫持续状态病人给予抗癫痫、降颅压、吸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并配合各种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36例中34例经有效的抢救及护理,痊愈出院.结论:脑梗死所致癫痫持续状态经及早救治,精心护理,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19.
为检验Willis环的侧支循环能力,以及在动脉内膜切除手术(CEA)中颈内动脉(ICA)被夹闭前后环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利用CT扫描数据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建立了某病人的三维Willis环模型,在右侧颈内动脉(RICA)处人为地构建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狭窄的模型.将血液模拟为非牛顿流体,采用ANSYS-CFX软件对Willis环内的血液稳态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狭窄率大于50%时,环内血液重新分配,前交通动脉(ACoA)侧支循环作用比后交通动脉(PCoA)更加重要.在CEA过程中,压力与脑部总血流量成正比.对于ACoA缺失的Wil-lis环,只通过提升压力并不能有效增加脑部供血,术中可以考虑进行分流.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