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家庭经济行为理论,讨论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家庭在投资、消费和生产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不但对家庭投资产生了挤压,而且改变了家庭的消费结构,降低了家庭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信心,同时加剧了家庭内生产对商品性生产的替代。  相似文献   

2.
谢江霞 《科技信息》2012,(20):84+86-84,86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家庭在国家的宏观政策,社会现行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家庭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家庭消费模式。本文通过对影响家庭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家庭消费行为,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家庭消费模式,使之合理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了解体育经济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家庭休闲消费支出的比重、形式和结构,以便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山东群众体育活动及山东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出基于校园卡消费数据评判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思路.将学生使用校园卡产生的各种消费数据按性质分类,通过建立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指标体系,以加权算法计算三种消费指数,得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综合评判结果,可为学生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省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研显示,青海省在校大学生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方面均存在非理性;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可见,对大学生消费进行教育和引导很有必要,应该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几方面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家庭能源消费格局研究已成为全球能源地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从空间特征、影响要素以及环境效应等视角开展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的综合评述,发现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存在显著空间区位差异,但在环境-经济地理特征相似区域呈现趋同性;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包含家庭属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以及能源可得性和能源价格等;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目前研究以单一要素为主而相对缺乏集成和综合性分析,未来需要开展区域家庭能源结构、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和效应的能源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探索家庭能源消费的空间-社会格局特征及其时空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翁禹 《科技资讯》2010,(14):241-242
本文通过调查大学生消费水平、程度以及偏好等,研究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和消费发展趋势,为为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参考依据,同时,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关系到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对引导我国未来主流人群的消费走向和发展趋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何新  田心 《科技信息》2011,(2):280-280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对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内容形式产生了诸多影响。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对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消费产生了推动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体育消费在当今社会发生的变化,接着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理性体育消费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例分析了非理性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伦理学视角来看,大学生的高消费会对家庭、学校、社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为此,大学生需要加强自身的消费品德修养,家庭、学校、社会也应共同努力,营建一种良好的消费文化氛围,以加强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引导和培养,推进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从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的理论分析入手,以此为基础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城镇化不会产生摊薄效应,可支配收入、经济发展、城镇化均能显著拉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利率上升未能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起到抑制作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自2005年人民币升值以来呈现小幅下降。通过控制物价、提高收入、加快经济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升城镇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水平和幸福感。有益于物价水平合理稳定、收入较快上涨、经济健康向前发展的人民币升值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CFPS 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研究家庭旅游消费态势、特征及其影 响因素。结果表明:(1)基础档和中档家庭旅游消费是中国现阶段家庭旅游消费的主流选择,并呈 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基础档和中档旅游消费在二线地区家庭和农村家庭旅游消费选择上更 为明显,消费层级与家庭所处区位的密切关系是中国家庭旅游消费的显著特征;(3)家庭净资产、 居民消费性支出、家庭总支出、人均家庭纯收入、房屋所有权性质是影响中国家庭旅游消费的显著 因素,中国家庭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多元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数据,探讨了现阶段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特点与问题,并初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引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学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鼓励低碳生活和减少机动车带来的空气污染,中国政府需要实施燃油税对汽油的需求进行有效管控。该文使用1992年至2009年中国城镇家庭汽油消费的微观数据,应用Probit和Translog模型测算了城镇家庭汽油需求及其弹性。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家庭的人均总消费支出和人口结构特征对家庭的汽油消费行为均有很大影响。城镇家庭汽油需求弹性估计结果与西方国家家庭的估计结果非常接近,价格弹性为-0.445,而复合收入弹性为1.307。研究表明:开征燃油税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驾车与消费燃油的行为,且具有累进性,在减少汽油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不会对居民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社会消费的基本单位,大多数商品都是直接供家庭购买与消费的。即使是家庭个体成员的消费,也会受到家庭各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庭特征与家庭消费行为规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尤其是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消费角色对家庭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探讨家庭的消费行为规律,对工商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家庭跨期消费选择是家庭借贷行为产生的重要动因。中国家庭债务规模不断增加,是家庭资产积累水平、家庭医疗支出、消费者信心等需求面因素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借贷利率等供给面因素共同助推的结果。政府应密切关注中国家庭债务的发展态势,合理控制家庭债务规模,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罗仕健  郝向鹏 《科技信息》2007,(34):213-213,265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消费群体中特殊的一员,其消费行为的产生源于消费动机的直接推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中存在着诸多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动机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把握其非理性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目的在于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引导其进行理性消费。这对帮助大学生的成长,减轻家庭负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改革和发展的研究,发现其中个税起征点的变化最为显著,它对我国居民的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运用EVIEWS软件对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散点图、偏相关分析),初步判断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当期消费价格水平、利率、家庭就业情况、家庭人口情况以及个税起征点等相关数据,并把不同的个税起征点设置为不同的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不同个税起征点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不同影响程度。最后,结合个税法得出结论,并在分析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家庭债务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现有文献研究表明:收入、失业、婚姻与医疗状况、受教育水平、制度与政策以及"气门效应"等因素对家庭债务拖欠与违约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债务拖欠与违约的效应包括经济效应和非经济效应。其中,经济效应是指家庭债务拖欠与违约对消费和借贷产生负面影响,家庭债务拖欠与违约对财富水平产生负向影响,对福利水平的影响有正有负;非经济效应则指家庭债务拖欠与违约还有可能影响借款者的婚姻稳定性以及负债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测度出城镇化对"农转非"家庭消费倾向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农转非"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农村家庭在城镇化过程中转变为城镇家庭对家庭消费倾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家庭比农村家庭在基本生活消费倾向的概率增加了14. 8%,与此相反,"农转非"家庭比农村家庭在医疗保健消费倾向的概率降低了2. 4%。这表明城镇化过程中,推动了"农转非"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倾向的提高,小幅降低了医疗保健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2007,(6):24-25
人类的生活方式对自身健康和自然环境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的消费方式也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数量。而对食物的消费始终是消费的核心之一。每个家庭的饮食方式,都对农业和食物资源的利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现代社会呼唤人类向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合理、适度、科学地消费食物资源。[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