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参数对线型ABC三嵌段共聚物熔体形态的影响,采用模拟退火方法,通过改变ABC三嵌段共聚物的模拟格子大小、各嵌段体积分数以及AC嵌段间的相互作用,模拟出多种三嵌段共聚物有序的体相结构,并与已有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线型ABC三嵌段共聚物在本体中可以自组装得到层状相、层柱状相、双连通相、球状和穿孔层状相等有序结构.在对称三嵌段共聚物计算模拟中,固定嵌段总长度为24,当嵌段AC间相互作用力大小为1,嵌段B长度为5、6和9时,三嵌段共聚物分别呈双连通相、层状相和层柱状相;嵌段B的长度为8、10和12时,模拟体相结构均为层状相,且3种层状相的体相周期相差不大.在非对称三嵌段共聚物中,固定嵌段B的长度为4,当嵌段AC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1,嵌段A的长度为9时,嵌段共聚物的模拟体相呈层中柱结构;当AC间相互作用力大小为10,嵌段A的长度取7时,嵌段共聚物的模拟体相呈穿孔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运用二维格子自洽场方法,研究棒/线两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自组装.结果表明:在长/短两种嵌段体积比相等的棒/线两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中,当某种共聚物的混合比较大时,观察到层状结构,层的厚度与混合比大的嵌段共聚物长度有关;在两种嵌段共聚物混合比相差较小的条件下,出现了新的自组装结构,即柱层和层与柱共存相,这两种结构未出现在棒/线内嵌段共聚物熔体体系中,它们的出现与棒/线两嵌段共聚物链构象的不对称性及共混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
用高分辩13CNMR技术研究了不同硬段浓度的聚醚型嵌段聚氨酯脲(PUU)弹性体的序列长度和序列分布。结果表明,PUU的硬段平均序列长度随PUU中聚脲的摩尔浓度增加而增加;嵌段PUU内软硬段的链结构也随聚脲摩尔浓度的增加由交替共聚向嵌段共聚变化,硬段浓度愈高,嵌入的硬段长度也愈大。  相似文献   

4.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利用聚乙二醇单甲醚(MePEG)末端羟基开环己内酯进行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聚乙二醇(PEG)链段长度和聚己内酯(PCL)链段长度的嵌段聚合物.采用1HNMR,GPC等分析手段表征共聚物的结构.利用透析的方法,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G-b-PCL在水中自组装形成了聚合物纳米粒子.采用荧光光谱,动态激光光散射、原子力显微镜和Zeta电位仪等手段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由嵌段聚合物的组成与结构控制.  相似文献   

5.
利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PTT-PBT(简称PTBT)共聚酯.采用核磁共振(NMR)和固体13C-NMR研究了共聚酯的化学组成、序列结构和结晶性能.1H-NMR和13C-NMR表明:PTBT为无规嵌段聚合物,而且共聚酯链段中PBT链段的实际含量都要小于投料比,可能归因于生成四氢呋喃的副反应消耗了部分丁二醇.共聚酯中各链段的序列长度与其含量成正比,即含量高的组份具有更长的平均序列长度,但PTT序列长度较短,PTT链段比PBT链段更倾向于发生交替反应.固体13C-NMR表明:PTBT共聚酯结晶主要是富集相对应的链段参与完成.  相似文献   

6.
桩板墙是高速公路滑坡治理中常用的一种支护措施,其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是工程施工的研究重点。以云南省红河州建水(个旧)至元阳高速公路工程AK0+560~AK0+660段桩板墙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与灰色关联分析、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桩体嵌固长度、桩间距、桩宽3种结构参数的影响与优化,最终验证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在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桩间距为主要影响因素,桩体嵌固长度和桩宽的关联度相近,为次要影响因素;桩板墙结构参数最优组合为桩体嵌固长度15.0 m、桩间距5.0 m、桩宽3.0 m;地震工况下,抗滑桩悬臂段土压力以及桩身偏移量和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边坡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相变调温PET-PEG嵌段共聚物的性能和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酯交换法合成了一系列的PFT-PEG(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经DSC测试证明它们具有不同的常温相变温区,且常温相变来自于嵌段共聚物中的PEG链段。用FTIR,^1H—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其是以PET硬链段封端的多嵌段共聚物,PEG软链段保有一定长度,PEG软链段含量受所投原料比例影响。通过改变加入的PEG相对分子质量和PEG/DMT投料比可控制PET-PEG嵌段共聚物相转变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各种合成聚己内酰胺-聚芳酰胺-聚己内酰胺三嵌段共聚物的方法。采用高温溶液直接缩聚法,合成了具有不同长度的聚己内酰胺链段和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链段的三嵌段共聚物,并对这些三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70℃,环己烷溶剂中。在丁基鋰引发下。以逐步加料法合成了聚苯乙烯-聚二烯烃-聚ε-己内酯ABC型三嵌段共聚物。ε-己内酯单体聚合时伴随有聚ε-己内酯嵌段的降解反应。为了使ε-己内酯嵌段具有一定的长度,必须严格控制它的聚合反应时间。在三嵌段共聚物中证明存在有微观相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各种合成聚己内酰胺- 聚芳酰胺- 聚己内酰胺三嵌段共聚物的方法. 采用高温溶液直接缩聚法, 合成了具有不同长度的聚己内酰胺链段和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链段的三嵌段共聚物, 并对这些三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以醋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用半连续加料法合成共聚物。研究VAc/BA共聚合的3个阶段(种子预聚合阶段、单体滴加阶段和保温熟化阶段)所得共聚物组成和微观序列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FT-IR、13C-NMR、DSC表征聚合物的结构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析聚合物共聚组成和序列结构随反应阶段的变化,采用1级Markov模型分析共聚物的序列结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半连续加料法制备的VAc/BA共聚物组成与序列结构在不同反应阶段存在明显变化。在预聚合阶段,单体浓度处于充溢态,聚合物中含有富BA单元的链段和富VAc单元的链段;反应进入单体滴加阶段,单体浓度处于饥饿态,生成共聚组成接近于加料比的均匀共聚物, VAc的数均序列长度(la)与BA的数均序列长度(lb)均较小。  相似文献   

12.
低聚炔基芴衍生物电子光谱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从头算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方法分别优化了炔基取代芴的单体和三聚体的基态及最低激发单重态几何结构.系统分析了分子结构、前线分子轨道特征以探索电子跃迁机理.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了分子的电子光谱,得到三聚芴炔的最大吸收及发射光谱分别为417和447 nm,与实验结果接近.同时探讨了单体和低聚体系不同的发光特征,指出炔基芴的低聚体系是良好的蓝光材料.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危岩所处的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危岩失稳诱发基础上,分析了危岩卸荷带的特征和各危岩单体的结构特征。采用赤平投影法和极限平衡法对该区2个代表性的危岩单体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经分析,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状态,并根据危岩单体的具体特征,提出了裂缝填埋、削方减载和清表喷锚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环氧乙烷四氢呋喃共聚醚的链结构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MR法分析了链节比(THF/EO)不同的五种共聚醚的链结构参数.测定了五种共聚醚固化后的力学性能,并研究了冠醚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计算机通用程序,应用此程序可以计算出在低转化率下制备的三元共聚物的结构特性,包括共聚物的组成,二元组、三元组、四元组和五元组的分布,单体序列的重量和数量分布,单体为中心的三元组和五元组的分数。此程序可应用于末端基团效应的三元共聚体系中。此外还讨论了程序编制过程中所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有侧线进料连续聚合反应釜串联系列中有向单体链转移的加成聚合过程。基于反应度概念建立了过程的数学模型,应用生成函数导出了分子量分布的矩与工艺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期用于聚合物生产的微观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超分子构筑调控/逐步偶联聚合法”,首先以强荧光性的1,6-二氨基芘为模板剂将苯基三氯硅烷偶联成梯形模板单元(P-Ph-LS),模板单元再在氢键作用下经水解、缩合得到芘桥基聚苯基硅氧烷(Py-Ph-LP)。产物结构通过红外(FT-IR)、硅谱(29Si-NMR)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梯形结构;对聚合物与二氨基芘的荧光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聚合物的荧光发射波长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18.
不同单体浓度范围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乳化剂、过氧化二碳酸(2-乙基己酯)EHP为引发剂、白油为连续介质,进行了丙烯酰胺(AM)、丙烯酰胺/丙烯酸钠(AM/SA)和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M/DMMC)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研究了不同单体浓度范围内,3种单体(对)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在较高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w(M)为25%~50%),聚合速率对AM,AM/SA和AM/DMMC3种单体(对)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2.24,2.34和2.47;在较低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w(M)为10%~26%)反应级数则分别为1.57,1.61和1.58。不同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的反应级数相差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聚合体系中单体水溶液的粘度对聚合速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用脂肪酸制备了乙撑双(二甲基)季铵盐基双脂肪酸甲酯(B)及乙撑双(二甲基)季铵盐基双脂肪酸钠盐(C),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经测定,分别用十二酸和十四酸制备的B1和B2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1.4×10-4和2.2×10-4 mol/L,其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30.5和37.8 mN/m;C1和C2的cmc分别为7.8×10-5和3.0×10-4 mol/L,γcmc分别为28.9和36.9 mN/m.结果表明,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双子表面活性剂B1和B2的cmc要低1~2个数量级,γcmc也低了2~9个mN/m;C1、C2的cmc仅为普通表面活性剂的1/60~1/230,而γcmc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滤纸片法就辣椒碱单体、二氢辣椒碱单体、降二氢辣椒碱单体及辣椒素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辣椒碱单体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菌效果明显好于二氢辣椒碱单体、降二氢辣椒碱单体和辣椒素。进一步比较发现,辣椒碱单体对5种菌株抑菌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白色念珠菌 > 黑曲霉菌。因此,以辣椒碱单体为主要原料开发天然高效的抑菌防腐剂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