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发育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处理下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个体发育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日照处理前,农垦58S与农垦58品种的叶绿体结构无明显差异。叶绿体结构变化发生在长日照处理之后,此时,水稻发育处于第二次梗原基形成期;变化了的叶绿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基质片层与基粒片层结构均存在,但排列分布紊乱,基粒的大小,数目有异,②缺乏基质片层,③完全缺乏类囊体膜结构,在叶绿体类囊体膜结构退 相似文献
2.
棉花长期干旱后复水叶片光合特性及碳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选用棉花品种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长期干旱后复水后棉花新发育叶片的光合能力、比叶重和碳氮比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周期内,干旱后复水新发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面积明显高于对照,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氮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最大时,分别高于对照处理25.66%和50.34%;干旱后复水新发育叶片不仅具有较高的氮含量,而且碳氮比上升时间也较早。这表明棉花经过长期干旱后复水叶片光合特性发生了变化,较高的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氮含量都为叶片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碳氮比较快上升可能是干旱后复水棉株光合物质更多用于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3.
干旱和复水对大豆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运用盆栽技术,选用豫豆29作为材料,对逐步干旱和旱后复水过程中大豆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及最后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22%时,处理组大豆凌晨叶片水势和对照组相比基本没有下降,但当含水量低于22%时,处理组叶片水势急剧下降,表现为一定的阈值反应(约为-0.89 MPa),存在明显的凌晨叶片水势临界值.低于此临界值,叶片水势急剧下降,净光合速率也明显降低.复水后大豆叶片水分状况得到改善,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表现为接近于直线的上升,气孔导度的恢复也很快, 并在实验的最后接近对照组的水平,这表明豫豆29的叶片光合在水分胁迫解除后有迅速恢复的能力.成熟期,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种子产量相差不大,所以适当的干旱胁迫并不影响最终的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4.
5.
月季病害已成为其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科学高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可为抗病月季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6份蔷薇属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通过氯仿浸提法测定叶片蜡质含量,并利用电镜扫描观察不同种质材料的叶片和花瓣超微结构,对比分析月季抗病能力与蜡质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关系. 结果表明:高抗种质材料的蜡质含量均较易感种质高;气孔密度、气孔开合度均较易感种质低. 因而,叶片蜡质含量、气孔密度及其开合度均可作为月季种质资源抗病性能力鉴定的形态结构初级指标. 根据蜡质含量结果及其叶片和花瓣超微结构特征,可进行月季种质资源抗病性的早期鉴定,科学高效地筛选出不同抗病水平的月季种质资源,这对新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利用以及杂交后代的抗病高效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梁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超微结构与叶绿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粒用高梁 42 1A×矮 4(杂种 )、矮 4(恢复系 )、42 1A(不育系 )、42 1B(保持系 )为试材 ,对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4个试材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均以第 8叶最复杂 ,基粒片层、基质片层多 ,多片层基粒占较大的比例 ,13叶次之 ,旗叶最简单 .杂种、恢复系、不育系的叶绿素总含量均与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一致 :第 8叶最高 ,第 13叶次之 ,旗叶最低 .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叶位不同对基粒垛叠程度及叶绿素总含量影响显著 ,而试材不同对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硅对盐胁迫下杨树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杨树在不同程度盐胁迫下加硅处理30d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无硅条件下,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杨树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类囊体扭曲、变形、松散,嗜锇颗粒增多,外膜逐渐断裂解体,局部消失,细胞核固缩,核物质凝聚,核膜不清晰。盐质量浓度为40g/L比盐质量浓度为20g/L和30g/L的处理对叶片细胞结构的损伤程度更为严重。盐胁迫下加硅后杨树叶肉细胞细胞器损伤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叶绿体类囊体排列有序,嗜锇颗粒略有增多,细胞核基本完好,局部核物质凝聚。施硅质量浓度为05g/L比施10g/L的效果显著,且对盐质量浓度为20g/L和30g/L的缓解效果比质量浓度为40g/L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唐古特虎耳草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通过对生长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高海拔地区的唐古特虎耳草(Saxifragatangutica)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分析表明:叶绿体长度缩短,厚度增加,局部有损伤,基粒垛叠程度小,类囊体有肿胀现象。线粒体的形态由棒状变为球状,被膜不整齐,局部有损伤,嵴的数目少而且有肿胀现象。这些特征的出现,是与青藏高原强辐射,低气压,高寒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PEG模拟干旱胁迫及复水玉米光合补偿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方法,研究玉米五叶期水分胁迫期间及复水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光合参数和可溶性糖的补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胁迫期间叶片叶绿素含量、PSⅡ原初光的转化效率(Fv/Fm)和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合速率均降低,而可溶性糖浓度升高,且降低幅度和升高幅度与胁迫程度正相关;复水后,叶片叶绿素含量、Fv/Fo和Fv/Fm、光合速率及可溶性糖浓度均逐渐恢复,出现补偿和超越补偿效应,恢复所需要时间与胁迫程度正相关.胁迫抑制植株生长,导致同化物消耗减少并在叶片内堆积,光合作用降低,表明旱后复水玉米的生长补偿与光合补偿之间具有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水稻拔节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叶片叶绿体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盆栽试验,对水稻拔节期不同程度、不同历时的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变化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胁迫历时对叶绿体色素的影响大于胁迫程度对叶绿体色素的影响.短历时(5 d)胁迫会增加叶绿素含量,复水后会降低叶绿素含量,且重度胁迫复水后对叶绿素的补偿效应强于轻度胁迫复水后对叶绿素的补偿效应;长历时(10 d)胁迫会降低叶绿素含量,复水后会增加叶绿素含量,且轻度胁迫复水后对叶绿素的补偿效应强于重度胁迫复水后对叶绿素的补偿效应.水分胁迫会增加叶绿素a与b的质量比,复水后会降低叶绿素a与b的质量比.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荒漠土壤,以盆栽的方式,探讨了钠复合肥在梭梭、白刺和红砂等荒漠植物生长和抗旱性中的作用。正常浇水11~12周后停止浇水20~22天,与不施肥相比,施用钠复合肥使梭梭同化枝的面积、鲜重、干重和含水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9%,148%,100%,25%,根的鲜重和干重分别显著增加了63%,45%;使白刺叶的面积、鲜重、干重和含水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09%,318%,218%,34%,根的鲜重、干重和含水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17%,138%,43%;使红砂叶的面积、鲜重、干重和含水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63%,800%,667%,34%,根的鲜重和干重分别显著增加了719%,628%。施用钠复合肥显著增强了干旱胁迫下3种植物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活性氧清除能力,从而提高了这些植物的抗旱性并促进了其生长。 相似文献
12.
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超藤、藤稔、伊豆锦和先锋4个品种葡萄的新鲜茎叶表面细微结构的差异.4个品种葡萄的叶、茎、卷须和叶主脉的表面细微结构不同,各自具有独特的细微构造:先锋叶上表面主脉具有凹陷型的气孔;藤稔茎表皮细胞表面具有规则的凹陷;伊豆锦刚毛粗壮;超藤卷须表面的索条状纹饰呈波状.新品种超藤的叶、茎和卷须表面的微结构与其母本藤稔有着较显著的区别.4个品种葡萄茎叶表面细微结构存在的明显差异,为葡萄品种鉴别提供了更多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荒漠植物蒙古扁桃幼苗的抗氧化胁迫性.实验结果表明。经3d干旱胁迫处理后,蒙古扁桃幼苗的SOD和POD活性增加,CAT活性下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MDA含量增加,认为在蒙古扁桃活性氧代谢平衡中。SOD和POD起主要作用,且干旱胁迫抑制了蒙古扁桃幼苗的IAA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WALLGREN G 《Nature》1957,179(4561):675-676
15.
珍稀植物长叶红砂与近缘种红砂水分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V技术对我国特有珍稀孑遗植物长叶红砂和生长于同一生境中的近缘种红砂的水分关系参数(Ψsats、Ψtlps 、AWC、Va/Vo)进行了测定,并从水分生理生态角度对这两种耐盐强旱生小灌木抗逆性、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其它荒漠旱生植物相比,长叶红砂、红砂Ψsats值和Ψtlps值均很低,具有很强的保持最大膨压和维持低水势的能力,其耐旱机理主要表现为增加细胞质浓度的渗透调节,反映了这两种强旱生耐盐植物在水分参数上的特殊性.2)土壤盐分越高,植物组织Ψsats值和Ψtlps值越低,长叶红砂和红砂能够通过提高体内盐分含量而降低渗透势,提高渗透调节能力以适应不同的盐渍生境,在重盐土上生存的红砂体内具有较大的质外体水含量,抗脱水能力较强.3)同一生境下,红砂的Ψsats值和Ψtlps值均低于长叶红砂,AWC值和Va/Vo值均高于长叶红砂,红砂通过渗透调节控制蒸腾失水率的能力强于长叶红砂,其抗逆性强于长叶红砂.二者在长期自然选择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产生分化,红砂对可变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长叶红砂生理生态方面的竞争力和内在适应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干旱胁迫下麻疯树幼苗根和叶的生理应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浓度聚乙二醇胁迫模拟干旱的方法,研究比较了麻疯树幼苗不同组织根和叶对胁迫的应答变化.结果表明,麻疯树幼苗根和叶对胁迫都产生明显应答,二者组织中相对含水量都明显下降,活性氧、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持续增加,抗坏血酸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同期上述指标变化幅度都不一样.在整个胁迫期间,根和叶的抗氧化酶系统变化不一致,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的应答启动时间、活性变化幅度和应答持续时间也呈现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整个胁迫处理期,根和叶组织中上述各酶活性均维持高于对照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影响新疆阜康荒漠地区红砂光合日变化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新疆阜康荒漠区域优势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光合及其影响因子的日变化,分析蒸腾速率、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气孔导度、相对湿度、叶面温度、胞间CO2浓度和空气CO: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方法利用CI-301 CO2气体分析仪,测定光合及其影响因子的日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光合速率日变化形成典型的双峰型;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日变化和叶面温度的日变化曲线相近,在午后均呈逐步降低趋势;气孔导度与生境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为先下降,然后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水分利用率全天递减。空气CO2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叶面温度和气孔导度对红砂光合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结论红砂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形成典型的双峰型,温度是影响红砂光合特性的重要因子之一,气孔因素则是导致其光合速率下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剂量~(12)C重离子辐射对干旱胁迫下燕麦形态、产量及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分别以剂量为0,50,100,150 Gy的12C重离子辐射定莜-7、定莜-4、坝莜-8和花早-2这4个燕麦品种的干种子,M2代通过干旱胁迫,研究不同品种燕麦在不同剂量辐射下的形态、产量和抗旱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不同品种的形态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和抗旱性表现出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不同.除坝莜-8在100 Gy辐射下各形态指标均高于对照外,其他3个品种在不同剂量辐射下形态指标均低于对照.坝莜-8在100 Gy辐射下,其形态指标、产量和抗旱性均明显促进,花早-2对50、100 Gy仅表现为产量和抗旱性促进,定莜-7对150 Gy仅表现为产量和抗旱性促进,形态指标抑制不明显,定莜-4则对所有剂量辐射均表现为抑制.4个品种产量和抗旱性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且早晚熟品种在不同剂量辐射下各自有较为相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外源乙烯利对干旱胁迫过程中玉米幼苗某些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经20~100mg/L乙烯利处理的玉米幼苗的存活率增加,同时处理后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水势均增加,脯氨酸含量上升,SOD,POD活性增高,细胞的相对电导率降低.结果表明乙烯能提高玉米幼苗抗旱性,而乙烯提高玉米幼苗抗旱性的生理基础可能是通过脯氨酸,SOD,POD的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免受破坏或减少破坏而提高抗旱性. 相似文献
20.
To qua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wer spectrum of plant electrical signals, we defined the following concepts:spectral edge frequency (SEF), spectral center frequency (SCF), power index (PI) and power spectral entropy (PSE). These parameters were used to examine and quantify changes in the power spectrum of electrical signals in maize leaves under osmotic stress. In the absence of osmotic stress, the SEF of the electrical signal in maize leaves was approx. 0.2 Hz and the SCF was approx. 0.1 Hz. The electrical signal in maize leaves was mainly a slow wave signal with a frequency of 0-0.1 Hz. After 2 h osmotic stress, the SEF and SCF of the electrical signal increased to higher frequenci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fast wave frequency also increased to 0.1-0.2 Hz, resulting in a dramatic increase in PSE. We also found that the changes in PSE and SCF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during osmotic stress. We propose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PSE and SCF in maize leaves can be used as a sensitive signal indicating water deficit in leaf cells under osmotic stress. Thus, measurement of SCF or PSE of electrical signals in maize leaves could be used to develop early warning and rapid diagnosis techniques for the water demands of pla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