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郑振铎反映现实的小说主要收在《家庭的故事》中,这些小说创作于不同时期,按内容也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写于“五四”运动后,表现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困惑与情趣的,计六篇(其中《压岁钱》除外)另一类是郑氏1927年被迫离开上海旅居巴黎时写的九个短篇,反映的...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3.
分析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及其对他小说创作影响.并对郁达夫小说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贯穿了他整个的小说创作,而在早期创作特别是代表作《沉沦》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沉沦》的抒情艺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散文体小说,使读者从一个侧面理解郁达夫小说的风格。新颖的散文笔法《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二篇小说,一九二一年和《南迁》、《银灰色的死》结为作者的第一个小说集,以《沉沦》的书名出版。该书问世后,轰动了文坛和社会,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作家敢于和读者赤诚相见;直抒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要求;不加掩饰地坦露自己灵魂深处的奥秘。通过主人公的自白,人们仿佛感到作家如泣如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约有半数,篇后作者都来一个“异史氏曰”,发一通议论,这在小说创作上,似乎是蒲松龄的一个创造。其实,这是学太史公的,表示自己不是写小说,而是写历史,只不过是写有别于正史的“异史”。蒲松龄对太史公大概是很敬慕的,他不仅“写《聊斋》用的是《史记》笔法,与《史记》有相同处,也有发展”,使《聊斋》具有记传体性质;而且仿效司马迁所总结的“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古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贯穿着他短暂的一生。郁达夫虽以小说闻名于世,但是“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实不在他的小说之下”,在他的散文中,始终蛹动着一个“述叙者”的形象,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在当时,都是开风式的格调,而最重要的是其散文忧郁隐藏着对祖国凝重的爱。这些独特性,是郁氏散文最为闪亮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表现在:强烈的抒情色彩;露骨的坦率和大胆的自我暴露;忧郁感伤的格调。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的郁达夫的个性气质,二是中国传统文学对他的熏染,三是外国文学对他的影响,主要是借鉴了日本“私小说”的表现手法,在内容和题材上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沉沦》是郁达夫前期创作的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堪称为个人Libido写作的经典文本。《沉沦》的写作意义在于,它不仅使郁达夫个人性欲得到了转移与升华,更是对现代社会“零余者”苦闷彷徨的“时代病”的大胆、真实、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9.
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就十分重视小说的形象塑造。他提出过创作以人物为“本位”论,把人物形象塑造“尊为第一义”。①关于他自己的创作,则说过:“‘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②由此可以见出形象塑造在他创作中的位置。对于形象的具体要求,茅盾提出过一系列精辟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活人”的主张。他认为,小说描写的不是“‘标本式’的人物”或“纸剪的傀儡”,提倡“写出来的人物是立体的复杂性的活人。”③这就对形象创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茅盾的创作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从而为小说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经验的。在这篇短文里,不可能对此作全面阐述,只能着重就表现性格的复杂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近些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些以写某个方面题材而颇具特色的系列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山东青年作家张炜的“芦青河系列小说”就属于这一类作品。今年二十九岁的张炜一九八0年开始发表小说,他的《声音》获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创作上更加活跃,作品日臻成熟。他把芦青河注入自己的笔墨,在他大部分小说里读者可以听到芦青河滔滔不息的流水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说塑造了许多老年人形象,而且多是把老人作  相似文献   

11.
书林漫步     
五种明人辑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是:《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明末冯梦龙纂辑。各四十篇共收话本一百二十篇。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其中有些可能就出于冯氏之手。“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明末凌濛初作。共八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三言二拍”为研究宋元明话本小说的重要资料。就思想性和艺术价值说,“三言”在“二拍”之上。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接受金心异(钱玄同)的“劝驾”,为《新青年》写小说,其间的经过见于《呐喊》的《自序》;后来他又叙及为什么是写小说而不是以论文、翻译文字交卷,则归因于小说创作有所“仰仗”、有所“准备”。这情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先生在他的前期小说创作中写了最后一篇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涓生和子君,都是被“五四”革命风暴唤醒的青年。他们曾经强烈地反抗封建主义和礼教传统的压迫,大胆追求新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他们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象“狂人”那样偏重于灵魂的呼喊,也不象吕纬甫、魏连殳那样先前激烈要求改革,后来却在无聊和表面的灯红酒绿中虚度残生。他们是在易卜生、雪莱、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声惊雷。小说主人公狂人第一次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虽狂,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它的预言,今天已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鲁迅创作小说,主张用白描手法写人。所谓“白描”,即或画眼睛,或写动作,或写对话,也就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行。“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狂人日记》的十几处“笑”的描写,即其白描手法之一。一、序言的“大笑”,反映了“大哥”骄横的狂态,吃人者的本相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特殊的心理状态.在他的小说中,新与旧的碰撞、中与西的冲突难以调和且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只有从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他自身的思想轨迹入手,才能真正地理解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五四运动以后影响较大的小说、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几次革命的高潮和低潮,然而他始终坚守着反帝反封建的阵地。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象一条红线贯穿在他的创作中。他的一生都在积极地寻觅着使自己的祖国摆脱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在日本帝国主义残酷迫害下,他仍坚贞不屈,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之歌。郁达夫的一生“是一篇富阳悲壮的诗史”,“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示众》写于1925年三月,收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它是鲁迅前期小说《呐喊》与《彷徨》中以写场面为主的仅见的一篇。作品通过“首善之区”一条马路上一个犯人示众的场景,刻划了一群小市民的无聊与麻木,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是这样介绍他自己的创作的:“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  相似文献   

18.
毕淑敏,这位当代知名女作家,自八十年代后期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以其善意、祥和、冷静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试图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掘和写作方法的追求等方面,对她的小说作些探讨。一、崇尚真实 注重体验毕淑敏小说创作,“写作题材比较宽范”,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写了高原严酷的军旅生活,也写了贫民百姓的酸甜苦辣。我的笔触有时涉及女性微妙的心理,有时也探讨经济领域眼花缭乱的现象……”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她的小说创作在取材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崇尚真实,注重体验”。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当伟大的文学革命先行者鲁迅在《新青年》上以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真正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之时,同时,也就开始了他的杂文创作。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之后至三十年代,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空前尖锐,为了适应激烈的革命战斗的需要,鲁迅更集中主要精力从事杂文创作,他将杂文称作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创作数量也比前期猛增数倍。一九三五年底,他在《且介亭杂文集·后记》中,对自己的杂文创作做自我小结时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方字。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郁达夫是中国创造社的台柱,他以独特的艺术风彩,扣动了一代青年的心弦。前者是表现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后者所运用的创作方法比较驳杂,据郁达夫自称是“新旧浪漫主义”。他们二人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卡夫卡仅长于郁达夫13岁,属于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小说创作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卡夫卡的表现主义与郁达夫式的浪漫主义实际上同属于浪漫抒情的大家族。卡夫卡的表现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