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6,(6):54-56
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研究近三十年内(1986-2016)民俗体育的流变与传承研究情况,并且进行梳理总结,发现近五年(2011-2016)是民俗体育流变与传承研究的高峰期,并且本论文对主要研究方向进行汇总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探析;民俗体育的流变与传承-以某一个项目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民俗体育、社会转型下某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现状探析;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民俗体育课程及价值研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通过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追溯了民间庙会与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探讨了民间庙会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优势和作用等相关问题,并提出如何利用民间庙会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及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发展与传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民俗活动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探析民俗活动中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为民俗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内涵,对民俗体育与其他体育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主要区别进行分析,并对民俗体育文化特性和功能作一些探究,其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深入探讨其中的规律,并进一步对民俗体育进行传承、保护和改造,从而步入现代化、科学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与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分析,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体育就是一种仪式活动。因此,我们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应该大力依靠仪式活动。在民俗体育传承过程中,认清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正确对待民俗体育文化;在具体实践中,不能以简单、强制的法令形式让民俗体育退却;可将民俗体育文化的象征意义建构为城市精神,为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采用访谈和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对陇南民俗节庆活动期间开展的体育活动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今陇南民俗体育具有"文体艺交融性、健身性与娱乐性、地域性及祭祀性"等多元特征。基于调查和研究结果,提出了发展陇南民俗体育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的类别多样、分布广阔、禀赋独特、价值高等优势,为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的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资源传承与保护不到位、相关理论研究缺乏、人才队伍梯队培养体系不完善、市场培育不足、产业化乏力等问题。为促进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应加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构建保护与传承体系,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构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圈。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国家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阐述了以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为代表的我国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在走向旅游产业化中对"家园生态"的影响: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双重危机并存的局面。在分析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协调好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政府主导力量,制定科学的民俗旅游生态发展规划;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民俗旅游生态环境等,从而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民俗旅游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民俗学、体育学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南疆国门崇左市全民健身运动中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和特点为切入点,对崇左市民俗体育活动在崇左全民健身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旨在充分利用崇左市地处中国东盟大陆桥、与东南亚诸国相邻的区位优势,保护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边境特色的民俗体育健身项目。认为民俗体育因其开展形式新颖,场地、器材、规则简单而深受中越各族群众喜爱;节日文化内涵是群众参与民俗体育的内在原因;习俗性、娱乐性、健身性是群众参与民俗体育的主导因素;在边疆地区开展民俗体育,不仅能够可以塑造人的形体美,也能够促进中越边境各族人民之间的体育交流和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10.
地术拳作为福建省七大拳种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近年来备受全国各级相关部门的关注及重视。本文主要从地术拳的起源及发展概况、地术拳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的理论依据、地术拳引入高校体育武术选项课的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探讨,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为地术拳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下,针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开发,使商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取得最大的效益;该文对民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和开展民俗项目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创新和运用,构建出传承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有关单位、社区各部门配合,把中原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关部门要领会中央精神,结合当地情况,把中原地区体育民俗文化与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结合的更好,创建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笔者采用文献资料、归纳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试图从民俗体育的价值与意义入手,从社会文化的视野着重阐述了民俗体育的外显价值与意义.民俗体育大致有四种外显价值: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形式传承、文化精神传承与促进民族融合的价 值.研究通过详细阐述民俗体育的外显价值,试图让人们意识到民俗体育在社会现代化转型中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的渔民创造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界定了渔家民俗体育的涵义,分析了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的表现形态、传承危机以及传承策略。研究结论: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的表现形态分为娱乐类、祭祀类、军事类以及竞赛类等几种;当前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面临生态环境遭受影响、传承人数量骤减、发展势头受到遏制等危机;当前需要打造渔家民俗体育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渔家民俗体育传承人培育体系以及促进渔家民俗体育项目的产业转向,从而有利于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的现代传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从民族民俗、传统文化特点、教育性与娱乐性等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进行分析,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民族民间体育传承研究的维度进行探索,指出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传承研究应该存在二个维度:第一,发展研究,在"现代成长与传统发明"的动力驱动下研究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问题,多视角地研究其保护与开发.第二,民俗研究,在"多点民族志"的田野调查中,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共建两岸"共同家园"角度切入,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了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基础,即同根同源血缘宗亲、闽台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相通性、共同家园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发展的诉求;并从理念、产品、渠道和模式四个角度提出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途径,旨在传承与发展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闽台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藏区民俗体育文化探索——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孜州藏区民俗体育源远流长、璀璨多姿,蕴藏着旺盛的发展潜力,但是在西方竞技体育全球性的覆盖和冲击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上了滞停、保护、流失,甚至趋于边缘化的境地。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千姿百态的民俗体育文化现状进行整理和挖掘,旨在弘扬和传承藏区民俗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与历史过程比较等方法,对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板凳龙表演内容、文化变迁等方面展开研究,进而探讨徽州板凳龙的文化变迁对徽州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徽州板凳龙表演内容由"制龙""接龙""游龙""舞龙""拆龙"五部分组成,徽州板凳龙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发生不可逆的文化变迁,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要倡导保护与创新的理念,明确徽州民俗体育发展思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与科学开发;加大宣传力度,与旅游业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民众广泛参与,积极走进校园。  相似文献   

19.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现象[1].针对民俗、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夹杆运动的演变与发展,采用“自观”和“他观”相结合的立场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田野调查法、访谈和观察等具体方法进行.夹杆运动承载了木垒县一定区域内的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现象,选取发源地新疆木垒县一中进行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中,笔者以自然状态进入,融入其生产生活中去,对新疆木垒县夹杆运动的起源、演进、特征及其发展对策进行探究,以纸笔记录、影音采集为主要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系统的深入研究,为民俗、民间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从民俗、民间体育的角度进行研究,能够使该项目得到更好地挖掘与传承,使之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20.
研究认为村落民俗体育的现代适应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解决了现代适应过程中现代化与村落民俗体育文化和村落民俗体育保护的冲突问题,以及充分发扬村落民俗体育的内在价值对其进行适当改造问题,才能使其从消极的保护状态走向积极、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