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式“NP1+连+NP2+都/也+VP”产生歧义的原因是由于两种不同的语义共用一个格式及格关系源和语义指向源的不明;激发歧义的条件是NP1和NP2都必须是生命实体,有施动和受动能力,且VP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其动作双向具有可逆性;决定歧义度的主要因素是语义;分化此格式歧义的途径是选词、改变语序和设置语境。  相似文献   

2.
制约代词回指的因素有句法、语义、语用(篇)三个层次的内容。从语义-语句角度来研究回指问题,可以采用次范畴化的研究方法,将代词的中心语按[±独存]性标准分为领域与非领域两类,把主句动词按[±指向自身的领域][±指向他身的领域][±指向自身的非领域][±指向他身的非领域]四个标准分为内向动词、双向动词、外向动词三大类若干小类,这些次范畴在"NP1的NP2+V+他(的)VP/AP/NP3"格式中对"他"的句内回指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NP+了"结构具有口语性。能进入"NP+了"结构的NP主要有五种语义类型:阶段NP、时间NP、关系NP、处所NP和数量(名)NP,并且NP具有[+顺序义]、[+推移性]、[+特指性]的语义特征。含有"NP+了"的句子,句式不同,语义重心所在不同。  相似文献   

4.
英语"X-self"和汉语"自己"都可以出现在宾语语域,但二者在充当宾语时所表现出来的约束性不同。在优选论指导下,制定了二者在句型"NP1+V1P1(PP1)+NP2+V2P2+R"中的约束等级,并考察了影响二者约束性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英语"X-self"的约束等级和汉语"自己"的约束等级既含有不同的原则也含有相同的原则;正是由于不同的原则,造成了在英语和汉语中句法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而二者约束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滕春艳 《科技信息》2010,(17):159-159,164
以英、汉NP+VP+CP"主表被"结构特点为依据,对该结构的句法及语义属性进行对比分析。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角度,利用X-阶标理论和深层、表层结构关系,提出英、汉NP+VP+CP"主表被"结构基础生成的(base-generated)模式假设,并探讨了从深层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内部论元NP[-animate,+agent]已经占领标示语位置,其语义属性表现出强性的施事性[+agent]特征,大于谓词动作发出者这个外部论元,同时,谓词VP表现出强性的状态性[+state]语义属性,从而使这一动作发出者的施事角色隐性,在人们的概念中弱化。  相似文献   

6.
"死"可作动词(死a)、形容词(死b)和副词(死c)。死a语义为"失去生命、死亡",死b语义为"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死c语义为"达到极点";"VP+死a+了"中VP具有[破坏义]、[致死义]、[强动作性]等语义特征、"VP+死b+了"中VP具有[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等语义特征,"VP+死c+了"中VP具有[程度性]、[感情性]等语义特征,"AP+死+了"中AP具有[性状义]、[致死义]、[程度义]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介词"往"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出现自由隐现时,需要具备六个条件:①由"往+NP"组成的并列结构作V的状语;②"往+方位词"作状语;③"往+N/NP"与"一"连用作V的状语;④"往+处所词"作V的状语;⑤"往+处所词"用在V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目标处所;⑥"往"同一些形容词组合,后面带个"里"字,作动词的状语。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就"表示动作终到点的功能已初露端倪。当"V1+就+N"式中的V1为运行动词时,随着"就"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繁出现,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落到V1上,"就"的"往……去"表示运行的功能逐渐由前面的运行动词来承担,"就"慢慢失去表示运行的义素,虚化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相当于"到"。"就"是先获得表终到点的功能,继而获得表示所在处的功能的。南北朝时期,表动作发生处所的介词"就"产生。  相似文献   

9.
"there be+NP+PP"是英语中表示静态存在的典型句型,出现的频率较高。在翻译时一般认为和汉语表示静态存在的"有"字句等对应。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不对应的情况,因此必须要结合英汉语特点,根据语法要求以及语境进行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10.
"把+O+VR+L"构式中,"把"隐去的难易程度与其后宾语的生命度、控制度密切相关;受语体的影响,"把"后宾语以短小语块为主;动介式VR与动趋式VR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有差异的;处所格L在构式中表达的语义有所不同,其隐现的情况也会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11.
动量词“下”和“次”与动词的组合关系及语法功能不尽相同,其语义特征也各不相同:“下1”的语义特征是[+计数],“下2”的语义特征是[+计时]和[+广义动量];“次”的语义特征是[+计数]。  相似文献   

12.
存现句(NP1+VP+NP2)表示“某个处所存在(出现、消失)了某个事物”。句首的“某个处所”(NP1)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常常是一些袁示时间、空间的词或短语,有的甚至省略。不管结构形式上如何变化,NP1始终表示一个存在处所的语义内涵,在逻辑形式上用存在量词(口)表示,句首表示存在处所的意义在Pro.10g语言的环境中形式化为:λP[口X[NP1(x)∧P(x)]]。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的虚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从历时角度看,"于"经历着"介词→依附于其前的动词→词内成分→类词缀→词缀"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构式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致力揭示形义之间的某种系统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种构式表达一类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基本情景,双宾构式是句法形式S+V+O1+O2与"给与性转移事件"的结合体,是以"转移"为原型义而展开形成的网络系统。构式为动词及整个语句提供基本的情景(generalscene),而动词表述这个情景中的某些突出的行动(salient action)。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描写了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的分布特点和语序特征,并通过与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指出宾阳话的述补结构仍使用"动词+宾语+补语"的"VOC"为基本语序是近代汉语语法特征在宾阳话中存留的结果。同时,进一步指出宾阳话体标记使用"动词+宾语+体标记"的"VOA"语序是宾阳话述补结构仍以"动词+宾语+补语"的"VOC"结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池春姬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0):91-91,83
英语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是一种表示存在的句型,这种句型以非重读there为形式主语(FormalSubject),谓语动词通常是主动词be或含有"存在"含义的动词的一定形式,动词之后跟有通常叫做"真主语"(Real Subject)或"实义主语"(Notional Subject)的名词词组,"真主语"之后通常跟有地点状语(LocativeAdverbial),有时还带有时间状语(Temporal Adverbial)。因此这种句子叫"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的句子结构通常是:There+Be+NP+Iocative Expression+(Temporal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7.
卢海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42-144
现代汉语副词"倒"是由表示动作义"颠倒"的古去声"倒"发展而来。"倒"句法上经历了从做谓语动词到做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再到做副词修饰全句的过程,语义语用上经历了从表动作义到表状态义再到表语气的过程。唐宋时代"倒"已经开始兼表语气了。  相似文献   

18.
根据标记理论,认为重音是"焦点的口头标记形式",通常所说的"焦点标记词"应该属于"焦点的书面标记形式";通过对70部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定量分析的方式,考察了"被+NP+给+VP"与"被+NP+所+VP"这两类格式中虚词"给"与"所"的隐现规律,得出复合被字句中"给"与"所"的语法功能;在"焦点标记"理论基础上,文章通过论证得出,"是"、"给"与"所"都是焦点的书面标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对《礼记》中的"为"字进行穷尽性统计,以此来观察它在上古汉语里的各种语义语法功能。"为"在《礼记》中主要有动词、介词、助动词等用法。将动词"为"、助动词"为"和介词"为"按照其在文中的具体语义语境划分为多个义项,并分类举例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王珍 《科技资讯》2008,(35):247-247
传统语法根据动词能否带宾语将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但是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Vi+NP)结构。根据现代范畴化理论,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实体的属性也并不是绝对的二分,而是一个连续的标度。因此本文认为,及物性只是一个度的问题。Vi+NP结构的产生是因为这些动词是不及物性这一范畴内的非典型成员,在某些时候会丧失原范畴的典型特征而获得及物性范畴的一些特征从而可以被用为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