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地区差距加权变异系数Vw数学模型,从GDP和投资来入手分析中国三大地带地区差距扩大问题.认为中西部地区形成较高的资本形成率,加快经济发展是缩小地区差距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地区发展差距,应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加快缩小这种发展差距,国家应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贫困地区采取大幅度倾斜政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形式,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与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则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择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沿海区位优势、对外开放度和人力资本作为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考查了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主要来自于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其次是对外开放度对经济的贡献;固定资产投资、公路运输效率对中西部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是中西部地区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主要着力点;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省域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是一个虽然被人忽视但却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分析发现,这一差距比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还要大。在省际之间即边界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欠发达地区,既有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和行政区划方面的原因。培育或建立更多的区域中心城市,促进边缘地区的发展,以改变目前每省只有一个超大城市。而缺少大中城市的状况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透过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体制、政策、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分析这一差距形成的原因。同时,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精神,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但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或将逐渐变缓。从发展趋势看 ,在2010年乃至2020年以前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还不可能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政策措施 ,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仍将是今后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东中西部地区总体发展差距的变动情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地区收入水平情况。地区差距主要通过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表现出来。在测算方法中 ,既要衡量地区间的绝对差距 ,更要衡量其相对差距。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7—2005年中国大陆29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地区农业生产绩效的动态表现与地区差距。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但整体在1997—2005年间农业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农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是农业经济地区差距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在农业制度环境中,农村市场化程度、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呈现显著正效应,而农村金融发展却对技术效率呈现明显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内外发达国家利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应该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大技术追赶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利地区的差距,甚至形成超越。在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引进能力较低、技术引进方法不当、技术创新环境不够完善几方面指出了技术追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福炯 《科技与经济》2022,35(1):101-105
借助Gini系数和Theil指数及其部门、区域分解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地区差距进行了测算.结果 表明:中国服务业地区差距水平要高于国民经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地区差距水平,但大致呈现下降趋势,是导致国民经济整体地区差距的最重要原因;基于Gini系数的部门分解发现地区差距高于服务业差距水平的依次是房地产业、批发...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明确指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近年来,全党、全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所确定的“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就缩小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一、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紧迫性由于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西部差距,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结构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之一,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人口配置结构和产业分布结构等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表现为有限均衡变动。尽管人力资本平均水平逐步提高,但人力资本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方法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到200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在逐步拉大.使用加权变异系数分解人均CDP的方法来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认为造成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三次产业的地区差异.在对三次产业进行分解后研究其对地区差异的影响时,发现第一产业对河南省经济差异几乎不起作用,造成地区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工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差异,其中工业的年平均贡献率将近40%,是导致河南地区差异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缩小河南省地区经济差异的关键在工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13.
以Williamson假说与Amos假说为基础,利用区域发展差距方程式,对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格式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在1962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呈Amos假说的格式,而1996—2006年区域差距呈现Williamson假说的格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东强西弱的经济大格局,东西部地区在技术经济势能上存在较大的落差。西部地区必须迎头赶上。结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理论,本文试图对新世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人眼感知立体图像,主要是对图像内容和深度信息的感知,而视点之间的差异是形成立体图像深度感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基于人眼视觉感知特性,提出了视点零水印和视差零水印算法,视点零水印将视点图像的亮度Y分量分块做DCT变换,并根据DCT域中低频系数的大小关系来构造视点零水印,提高了水印的鲁棒性和不可见性;视差零水印通过求取左右视图的视差值,搜索得到左右视图的匹配区域,根据匹配区域内左右图像块的DC系数大小关系来构造视差零水印。统计两类零水印恢复率,达到对立体图像质量和立体感知质量客观评价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水印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不可见性,通过水印恢复率客观评价图像质量和立体感知质量,与人眼主观评价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东强西弱的经济大格局,东西部地区在技术经济势能上存在较大的落差.西部地区必须迎头赶上.结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理论,本文试图对新世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具有分散性、潮汐性、处理规模效应低和地区差异大等特点,这使得现有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基于我国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需求和农村生活污水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调研重庆市3个区县、19个乡镇,总结出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采用科学决策的方式来加强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基尼系数和交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基尼系数和变差系数分别描述了我国以省为单元,按国民收入计算的,1952~1992年间区域不平衡的变动情况,发现它们对较长时段的不平衡性变动的描述是比较一致的,但对较短时段有一些差别;从两系数的构造上揭示了它们给各发展水平的区域对总体不平衡性贡献之权重的基本差别,并结合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分布认为,从对两极分化的关注考虑,变差系数比较更适合于测量我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区域经济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中外学者从不同方面,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但是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具体针对四大板块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笔者以四大板块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对四大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全国人均GDP水平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地区间差异呈上升趋势,但2001年以后明显趋缓,且于2003年出现反转迹象,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区域差异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顶端,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持续缩小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献,对我国西部地区矿业型城市在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途径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以铜川市为例,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如何转变传统的高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和低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模式,走区域经济结构多元化、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道路。提出了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其能力建设,制定综合型、优势型和协调高级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