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剖析《长恨歌》的真正主题,认为《长恨歌》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和评价,而是借前人的悲剧,抒发诗人自己的痛苦与深情。由于诗人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爱情遭遇,"长恨",其实是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歌颂。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既不是讽谕,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歌颂爱情。我们知道,诗人白居易的很多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在当时都是有重大突破的主题。《长恨歌》也不例外。它通过叙述描绘李杨间特殊的爱情故事,反映出处于封建社会这个  相似文献   

3.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之一,久为读者所喜读传诵。但对其主题思想,历来意见不一,争论不休。从古今的评论来看,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是讽喻说,认为诗歌串要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和迷色不悟;一种是爱情说,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了其爱情的纯真性;另一种是讽刺爱情双重说,既对李杨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又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真挚的爱情赋予同情并加以歌颂。笔者认为,之所以在《长恨歌》诗旨的认识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固然与诗歌本身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底蕴扑朔迷离、深藏不露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研究者的思想方法有很大关系,或是佐证不足,把臆断推测说成事实,认为杨贵妃并未懼难,而是流荡民间,故玄宗对杨妃的思念,不是死别之苦,而是生离之恨。或是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不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用贴标签的方法,对作者或褒或贬,贬之者认为诗人维护封建道德,反对自由恋爱,对李、杨关系只有深恶痛绝,不会同情;褒之者则认为诗人意在“展现出中唐时代中国封建阶级的生活面貌、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可见,要想认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必须从作品本身入手,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名叙事长诗《长恨歌》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家各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笔以封建皇帝这一特殊社会角色为切入角度,运用现代心理学、艺心理学理论对《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进行再认识,为“爱情说”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荒废朝政、裙带关系是《长恨歌》从开篇到安史之乱爆发前30句诗描写的主要内容,其中荒废朝政为核心,毫无原则的裙带关系、用人失察等是前的延伸,构成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主体。尽管白居易在《长恨歌》前30句中并没有否认或有意丑化李、杨感情,但是,其意并不在歌颂,而在着重写出唐玄宗溺情之深,荒废朝政之严重,并已暗示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确立了《长恨歌》的劝讽基调。  相似文献   

6.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我赞同爱情说。这是一首抒情的叙事诗,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方法,主要从同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受情悲剧故事的描写,歌颂了他们忠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表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看法和追求。分析任何作品,首要的是从作品本身出发。我们知道,《长恨歌》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作品中所描写的唐明皇和杨贵妃,不是历史上的人物,而是经过加工、改造了的艺术形象。所以,我们要把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感伤诗代表作,也是千古传颂的名篇,白居易因此而有“《长恨歌》主”之称。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一直存有较大争议。笔者从“情与中国文化”的哲学视野出发,认为《长恨歌》在形式上属于代笔悼亡诗,在主题上则带有明显的追思与怀念性质。  相似文献   

9.
《老子》一书,不仅充满朴素的辩证法,而且也有许多审美心理描述,对我国古典美学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作为“天下根”的“道”的特征是“大美”;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的含蓄美;大美是“清静以为天下正”的阴柔美;大美是“复归于婴儿”的童贞美;大美是“见素抱朴”的自然美。老子的美学思想不是支光片羽,而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文学评论界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不外乎两种:一是歌颂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坚贞爱情,二是批判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乱政导致悲剧。我们认为此诗是通过李、杨悲剧进行政治反思,总结历史教训,以惩诫后世,规劝当朝执政者不可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1.
全文力图从诗人对社会、人生之美与艺术创作之美的审美追求中,揭示其潜在的丰富的审美意识。诗人对社会的审美理想是:端拱为尊,无为而治;政治清明,勤政于民;宽猛相济,人际和睦;风俗淳古,社会安定。希冀实现“事君”“荣亲”的美愿,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美,追求醉失天地的美感,即构成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审美追求。谪仙心目中的艺术创作之美,则主要表现为:清真自然之美;风清骨峻之美;壮柔兼具之美;言外蕴情之美。  相似文献   

12.
了解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动机是探求其主题的关键,而了解白的创作动机,最好看看作者自己对《长恨歌》的评价。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将自己所作的诗篇编集为十五卷,分了类,并在当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然而无论从写作手法还是叙事角度方面看,都与盛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出明显的海派文化特征。《长恨歌》与现代都市民间神话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现代都市民间叙事是以现代都市世俗审美叙事的方式出现的;《长恨歌》体现了对启蒙话语的消解;《长恨歌》中所描写和弘扬的道德与人情之高尚充分体现了世俗之美。  相似文献   

14.
正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长恨歌》谈到温泉,就不能不提到陕西西安临潼的华清池。提到华清池,人们又不免要联想到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长恨歌》中,有关温泉的描写虽然只有了了  相似文献   

15.
《骊宫怨》是饶余燕先生有感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而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全曲由一个悲剧性的引子和4个相互联系的段落组成,将古筝与西方管弦乐队完美的结合,在音乐上体现了浓郁的民族化风格特征及其与西洋音乐形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在《编集拙诗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有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那么,《长恨歌》的“风情”何在呢?我以为,洋洋一篇《长恨歌》,从它的问世时代与其创作艺术上两方面看,作者通过对唐玄宗与杨太真的爱情故事,对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表示了不满,同时运用  相似文献   

17.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从而指出,推崇“讽谕说”者,是在怒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文果载心 ,余心有寄”是《文心雕龙·序志》的核心思想 ,亦为《文心雕龙》之精神线索 ;“心哉美矣”更是刘勰的灵魂慨叹 ,其中的“心”与“美” ,兼及儒家与道家。“树德建言”与“傲岸泉石”是儒道两家的人生志向 ;“振叶寻根”与“攀云采锦” ,则是儒道两家的审美旨趣 ;而儒家的“为仁由己”、“内圣外王”与道家的“为道日损”、“逍遥无待” ,作为刘勰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 ,为《文心雕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同为爱情悲剧,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者文本的比较中,探求中西审美在主观善美与客观真美、伦理与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及原因。并从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析中,探讨中西审美的同质化倾向及中西审美的互补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的创作动因究竟是为了歌颂明皇杨妃的坚贞爱情,还是“借古讽今”以讽谕宪宗朝的骄奢淫逸,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还是更有别的什么,如为杨妃马嵬未死、沦为女冠的皇家逸闻所感发?弄清楚这个问题,对,《长恨歌》的深层意蕴将有新的顿悟。召唤历史亡灵渲泄胸中长恨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寓徐州符离之(土甬)桥。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丁忧三年。大约二十五岁(796)那年,同邻里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子湘灵相恋。由于父逝“家贫”,必须出外谋生,求取前程,于二十七岁(798)那年夏秋间离开符离,给湘灵写了《留别》诗;“二年欢笑意,一旦东西心。独留诚可念,同行力不任。前事讵能料?后期谅难寻。唯有潺(氵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