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河北、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福建等省区采集虎头、克疫、紫花白、同薯8号、克新1号、克新4号和克新6号、燕子以及米拉等不同栽培品种感染PSTVd的马铃薯样品中,制备PSTVd粗提取物,以加拿大PSTVd强毒株系(S-PSTVd)和弱毒株系(M-PSTVd)作对照,采用往返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PAGE)进行株系鉴定.结果表明,感染中国不同马铃薯品种PSTVd的电泳迁移率均与加拿大M-PSTVd的迁移率相同.初步表明侵染中国马铃薯的PSTVd主要是M-PSTVd.用PSTVd虎头分离物,采用针刺块茎幼芽和叶片摩擦接种方法,分别接种到无PSTVd的健康虎头和克皮上.检测结果表明,在初感染和续发感染植株中,PSTVd浓度分布有共同的规律,从顶部叶片、中部叶片到基部叶片中PSTVd浓度依次逐渐减少.PSTVd接种明显抑制了植株生长,并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由不同品种初感植株收获的块茎,均有很高的PSTVd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高彬 《科技信息》2013,(25):454-455
本试验共选择马铃薯供试品种8个,设8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667㎡播种4000株,每小区播种4行,144株马铃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增产效果是中早熟品种C55和克新18号产量位于第一和第四位,比对照庄薯3号增产52.4%、2.3%。青薯9号产量位居第二位,比庄薯3号增产11.5%,但差异不显著,其它品种生育期都在100天以上,在当地受气候条件限制产量水平发挥不完全。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把黄皮黄肉中熟品种C55、和红皮黄肉晚熟品种青薯9号作为今后当地主要推广品种,早熟品种克新18号可作为当地拱棚菜用型品种进行推广,04-02-21和02173-200由于中抗晚疫病,生育期102-109天,块茎形状好,建议下一年继续试验。对冀张薯8号、02158-130予以淘汰。  相似文献   

3.
用Morris和Smith(1977)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五个马铃薯品种“冰岛”3号,“燕子”,“米拉”“克疫”和国外引种Y—18等45株地上部分出现“束顶”、矮缩、上部叶片直立、卷曲的田间感病植株进行鉴定。在其中半数以上的植株中发现了PSTV。取电泳测定阳性的病株茎尖组织汁液摩擦接种Rutgers番茄,进行生物测定。证明和电泳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为证实凝胶电泳分离的PSTV—RNA的侵染性,从凝胶柱的PSTV—RNA区带中提取核酸,感染Rutgers番茄,结果表明侵染性和PSTV—RNA区带是一致的。每次鉴定所需病株茎尖组织样品量的试验表明,取2—4克组织进行凝胶电泳,测定的重复性较好。实验证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马铃薯田间植株中的PSTV,迅速、可靠、两天内可完成12个样品的鉴定,适于在无病毒种薯生产、抗病毒育种及无病亲本选育中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冀东地区马铃薯(克新1号)在地膜覆盖栽培、块茎产量38718kg/hm^2条件下的植株生长动态。结果表明:植株鲜重、干重随生长进程而增加.5月17日~5月31日,是马铃薯茎枝鲜重、干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分别占各自总增长量的44.36%,34.35%。4月16日~5月16日,植株生产的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中、茎枝次之、块茎最少;此后,干物质向块茎分配的比率则明显上升,收获时,植株生产的干物质主要贮存在块茎中,占植株总干重的74.43%。  相似文献   

5.
PSTV在马铃薯块茎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应用往返电泳和银染色测定了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在马铃薯块茎中的分布。结果发现在休眠块茎的顶部、髓部和脐部均含有PSTV。试验表明同一植株的不同块茎以及同一块茎的不同部位中PSTV的浓度是不同的。打破休眠期后,PSTV浓度明显增加。试验证明通过往返电泳和银染色能够迅速和准确地测定块茎不同部位中存在的低浓度PSTV。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诊断马铃薯块茎中的PSTV一种常规检验技术。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克新l号)块茎产量在38718kg/hm^2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000kg块茎。植株需吸收Ca 1.739 kg,Mg1.195kg,S 0.504kg.比例为1.00:0.69:0.29。5月2日~5月16日(孕蕾~开花),是植株吸收Ca,Mg,S最多的时期.占各自总吸收量的36.31%.38.30%.33.62%。收获时.植株吸收的Ca,Mg主要贮存在叶中.S主要贮存在块茎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个早熟马铃薯品种6个数量性状与块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早熟马铃薯产量取决于与其关联度较高的大中薯率、茎粗、株高等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脱毒种薯增产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马铃薯脱毒种薯与未脱毒种薯相比较增产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两者晚疫病的发生情况、物候期情况、地下块茎重量、结薯数情况进行了的比较试验。通过试验得出结论: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晚疫病发生轻;大薯中薯块茎增加、小薯块茎减少;马铃薯的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提前、块茎膨大早、膨大期长;植株的株高茎粗提高叶片增大使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强;最后促成马铃薯的产量加。  相似文献   

9.
感病马铃薯中汰除PSTVd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感病马铃薯块茎保存在4~5℃下3个月,然后置于5~7℃处理4~6个月,直接切取块茎芽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了“虎头”、“克疫”、“紫花白”的无PSTV_d试管苗.试验表明,汰除PSTV_d的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品种差异。在相同的低温和处理时间条件下,从“虎头”品种的感病块茎获得的无PSTV_d试管苗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另外两个品种。用无PSTV_d“虎头”无性系在网室和田间进行的对比试验表明,汰除PSTV_d,可以明显改善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块茎品质,增加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克新1号)地膜覆盖栽培氮磷钾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克新1号)块茎产量在38718kg/hm^2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000kg块茎植株需吸收N5.647kg,P2O51.172kg,K2O5.191kg,质量比为1.00:0.21:0.92。5月17日~5月31日,是植株吸收N,P205最多的时期,分别占各自总吸收量的31.55%,27.54%;5月2日~5月16日,是植株吸收K,O最多的时期,占总吸收量的28.63%。收获时,植株吸收的N,P2O5,K2O主要贮存在块茎中。  相似文献   

11.
目前,马铃薯窖贮病害严重地威胁着种薯的生产。在贮藏期间各种病害所造成的种薯损失是相当严重的;例如,1981年我们在呼和浩特市榆林公社调查,发现窖贮病害所造成的种薯损失达34—55%。窖贮病害猖獗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引进不耐贮藏的品种是贮藏病害严重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窖贮病害最多,感染最严重的是克新号码的品种,虽然不少资料介绍克新1号和4号“高度抗环腐病,中度抗晚疫病,较耐贮”。然而,在呼和浩特郊区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榆林公社,种植克新一和四号比同薯8号,其窖贮的损失多21%。国内其它省也有这方面的报道。目前,许多国家把降低块茎贮藏时的损失作为马铃薯栽培的主要问题之一进行研究。我们调查及国外资料证实,在块茎中存在Phoma-Fusarium和细菌—真菌混合腐烂。在东德进行的研究表明,贮藏期后半段时间所有腐烂块茎的50—70%有干腐和湿腐的混合症状。他们也发现Erwinia caratovora var.atroseptica,Fusarium ssp.病原菌混合侵染不仅不能抑制彼此之间的发展;相反,在许多情况下刺激了它们的发展。块茎的窖贮腐烂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而生长期的马铃薯感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生长期的感染往往又与种薯的感染有关系。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春天种植的感病种薯和秋天所收获的块茎感染之间的关系。人们都知道贮藏时的块茎腐烂是由真菌和细菌病害引起的,所以我们利用Phoma-Fusarium和细菌腐烂病害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块茎蛾的危害极为严重,通过植物基因工程将Bt基因的Cry1Ab类型导入马铃薯,以期获得抗虫性提高的马铃薯基因工程植株.以马铃薯品种‘会-2’为受体材料,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3号(1/2MSO+50μLAs+2 mL农杆菌悬浮液)浸染液有利于抗性芽的分化,乙酰丁香酮可以提高叶片的转化率,共培养3 d的分化率较高.共获得经过卡那霉素筛选的114个转化植株,对初筛株系进行PCR分子鉴定,结果有55%的植株扩增出目的条带,初步证明Cry1Ab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的基因组中.转化植株的抗虫性鉴定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贮藏中用不同用量的抑芽剂粉剂进行处理,在常温和低温两种贮藏条件下,对品种陇薯3号和陇薯6号马铃薯进行了抑芽效果试验,并计算了各处理的发芽率、腐烂率和失重率。试验结果表明,常温贮藏5个月,马铃薯的抑芽率78.21%~84.78%,失重率11.41%~19.76%,腐烂率3.60%~6.87%;低温贮藏7个月,马铃薯的抑芽率96.01%~97.52%,失重率13.85%~20.35%,腐烂率2.04%~2.72%,在两种贮藏条件下,对照的抑芽率均为零。由此可知,马铃薯抑芽剂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都能够抑制马铃薯发芽,但是低温抑芽效果优于常温。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适宜榆阳区生长的马铃薯品种,对陕西省榆阳区新引进的6个品种马铃薯进行相同条件的大田试验,对其块茎产量、品质和根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和偏最小二乘回归进行分析,探究根层土壤养分与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6个品种的马铃薯,其单株薯重、可溶性总糖、淀粉、粗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主要受到多种土壤养分成分的影响。其中丽薯7号马铃薯生态性适应强,适宜于榆阳区土质种植,其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评价为6个品种马铃薯中最佳,建议在榆阳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在连续多年种植后出现植株变矮、叶片皱缩、生长衰退、块茎变小、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的现象,叫做马铃薯退化,可使马铃薯减产20~30%,严重者可减产80Z以上。马铃薯退化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病毒是由蚜虫等媒介传播的,且在植物组织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即病毒愈靠近根、茎顶端生长点分布愈少,依据这一原理形成了茎尖脱毒技术。通过茎尖剥离、  相似文献   

16.
从采自德宏、大理、临沧3地健康马铃薯植株的根、茎、叶、块茎中分离、纯化内生真菌,测定了其抑菌活性,并进行形态学和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了内生真菌种属.共分离得到了493株内生真菌,其中44株对3种马铃薯病害(马铃薯枯萎病、马铃薯黑痣病和马铃薯早疫病)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形态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44株活性内生真菌分属于21个属,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篮状菌属、毛壳菌属和附球菌属为马铃薯拮抗活性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17.
呼和浩特晚疫病严重年份,田间抗病性最强的马铃薯品种为同薯8号、克新1号和克新4号,其次为宁薯6号.抗病机理制是茎叶和块室组织抗Phytophthorainfestans传播.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营养液浓度梯度为主区,品种为副区,营养方式为副副区,研究了脱毒马铃薯在雾化栽培中不同营养方式下,植株对N、P、K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在叶面营养与根系营养相结合的处理上,植株对N、P、K吸收量最大,后期在块茎中的含量高,而分配率低,说明还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在叶面营养处理中,绝大多数的N、P、K都分配到块茎中,说明块茎是N、P、K的最终贮存器官.  相似文献   

19.
病毒侵染导致品种退化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利用RNA沉默技术和无标记转基因技术,把马铃薯X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cp)片段和马铃薯Y病毒的复制酶基因(NIb)片段的融合基因构建成反向重复序列,农杆菌介导转入马铃薯品种紫花白,经PCR检测初筛的转基因植株定植.对定植当代和薯块繁殖的无性一代植株接种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利用半定量RT—PCR和DAS—ELISA检测,鉴定出了对马铃薯X病毒与Y病毒双抗的无标记转基因株系.siRNA的Northernblot结果表明,所转基因的mRNA已经降解成小片段,转基因植株的双抗性是RNA沉默的结果.由于转基因的mRNA已降解,转基因植株不存在标记基因,同时规避了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潜在生物风险.  相似文献   

20.
郭江涛  杨彩玲  王元元  王效瑜 《科技信息》2012,(19):456-456,430
马铃薯淀粉含量指标是马铃薯重要的加工品质之一。本研究依马铃薯块茎重量、分段取样测量淀粉含量,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对马铃薯块茎重量与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结果表明:①无论是早熟品种、中熟品种、还是晚熟品种,其块茎重量与淀粉含量协变关系的趋势极其相似;②依块茎重量与淀粉含量之间的协变关系,可将其分为协变趋势明显不同的两个区段;③当块茎重量在125g以下时,块茎重量与淀粉含量存在程度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块茎的增大增重,淀粉含量亦随之增加,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7.47+0.0332X(早熟品种),Y=12.5+0.0244X(中熟品种),Y=7.87+0.056X(晚熟品种);④当块茎大小在125g以上时,淀粉含量不随块茎重量而变化,仅由品种特征特性而决定,通常来说,马铃薯淀粉含量的高低决定于品种的特征特性。就同一品种来说,人们通常认为,块茎愈大愈重,淀粉含量愈高,然而,这种观念是否正确?马铃薯块茎重量与淀粉含量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供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