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隧道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本文建立了明挖隧道基坑安全监测自动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计算机和控制装置、测量机器人和监测网。对隧道基坑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进行了设计。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隧道基坑的监测内容进行预测,确定了该网络模型的结构和相关参数,并建立自动预警系统。为了验证系统的性能,对其进行效率对比试验、数据预测试验和自动预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监测效率有效提高,可以实现对隧道基坑的安全监测,并自动预警  相似文献   

2.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地铁隧道底板沉降监测基准网的构成、布设形式及其平差基准的选取,并对隧道内沉降测点、差异沉降点的布置和施测方法进行了简单地介绍;讨论了对监测基准网进行整体稳定性检验的平均间隙法;根据地铁隧道本身的特点,介绍了隧道沉降采用整体分析的方法与原理;结合南京地铁西延线隧道沉降监测实例,分析了隧道结构的沉降情况、沉降规律以及沉降成因,给出了有益的结论,为工程管理部门进行隧道结构加固、基础处理和道床修筑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1):6164-6170
基坑施工降水对邻近地铁隧道产生附加沉降,正确评估其大小及对地铁运营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某工程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复杂环境条件,考虑基坑围护桩人工挖孔桩施工降水实际情况,在某些假定条件下,采用简化大井降水分析方法。分五种工况对围护桩施工降水对邻近地铁隧道产生的附加沉降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考虑降水对地铁最大影响时,地铁隧道产生的最大沉降为5.7 mm,不满足地铁运营线路轨道变形的要求;采用跨三桩施工降水可将地铁隧道产生的附加沉降控制在地铁运营线路轨道变形范围内。针对减少基坑施工降水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何世华 《工程与建设》2023,(6):1789-1791+1794
针对厦门第二东通道工程明挖暗埋隧道前期施工侧墙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组织深入研究探讨,对施工工艺、混凝土配比进行了优化,总结一套符合实践的施工工艺,并采取注浆、封闭胶处治等措施对侧墙裂缝缺陷分类进行合理修复,取得明显效果,可供类似工程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变形缝间距对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防水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对规范的调研,总结了隧道变形缝间距设置的要点,分析变形缝间距的影响因素:地质状况、截面型式、温度,以及结构轴向和横向安全性、允许沉降等控制指标.提出了变形缝间距设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使传统依靠经验取值向定量计算转变,变形缝设置更加科学.以拱北隧道明挖段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确定变形缝间距可优化段.结果表明:当变形缝间距为80 m和120m时,均能满足结构轴向安全性、沉降条件.初步将变形缝间距设置为100m,对地质突变处进一步分析,发现隧道结构横向安全性也满足条件.综合考虑,将拱北隧道明挖段变形缝间距从原来的22 m设置为100m.该优化方法减少了变形缝的数量,提高了隧道的防水性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电缆隧道是容纳电缆数量较多、有供安装和巡视的通道、全封闭型的地下构筑物,近年来在城市电力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章以合肥大科学装置园区电缆隧道为工程实例,重点介绍隧道断面设计和结构受力分析,建立复杂节点通风口ANSYS模型,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其内力分布特点、受力薄弱部位,有针对性地进行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单排桩支护明挖隧道基坑桩侧土抗力系数特性,首先,建立了考虑桩侧土体受力状态的基坑桩侧土压力力学模型和位移模式;其次,根据虚功原理和位移场模式,建立排桩支护明挖隧道基坑桩侧土体功和速度场计算公式,引入极限上限方法,提出了考虑桩-土界面粗糙度系数的排桩支护明挖隧道基坑排桩的水平承载力系数计算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实例,通过与已有理论计算方法对比分析,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后,利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分析了桩间距、桩-土接触面系数以及埋置深度对基坑排桩水平抗力系数的规律.结果表明:排桩的水平承载力随着桩距的减小而减小,直到达到一个最小值.排桩的水平承载力系数Np随着桩-土界面粗糙度系数α的增大而增大;当桩-土界面粗糙度系数α一定时,水平承载力系数Np随着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埋置深度率Z/D7时,水平承载力系数Np随着埋置深度的增加趋于定值.  相似文献   

8.
基坑开挖会造成下部隧道周围土压力变化以及土体产生位移,使隧道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变形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以合肥南站南广场基坑工程实测数据为例,采用PLAXIS 2D有限元软件对基坑下部隧道和地表变形的情况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隧道发生竖向和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比水平位移大,隧道的位移值随着开挖深度呈线性趋势;基坑开挖会引起隧道上方地表变形,地表沉降呈向下二次抛物线形式,坑底产生了塑性隆起。  相似文献   

9.
软土地区基坑降水对下方越江隧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工程实际,采用有限元法并结合一维固结理论和三维渗流理论分析越江隧道上方基坑降水对其结构的影响,探讨了降水水位、抽水层次、降水时间及方式等因素对越江隧道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降水将造成下方越江隧道的沉降;降水深度与其沉降量呈线性变化关系;若抽取微承压水或延长降水时间,都将增加越江隧道下卧土的沉降量.控制隧道上方的基坑降水应采取坑内降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葛晓红 《甘肃科技》2010,26(7):130-133
以上海市华翔路地道基坑围护设计为例,介绍了地道基坑围护的结构选型、支护结构计算分析及环境影响有限元分析,最终得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性评估结论。  相似文献   

11.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亚军  张国华 《科技信息》2008,(30):214-214
本文阐述了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进而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一些特点提出了符合该专业实际的课程考核方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安全工程及其他类似工科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众深受传统文化中“和为贵”观念的影响,常通过和解鳃决民事纠纷。而和解合同作为一种传统合同,其旨在终止争执,化干戈为玉帛,我国付之阙如。为满足民众需要,彰显意思自治,衔接实体法与程序法,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将和解合同有名化。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地基的沉降对于正常使用有很大影响,应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与实测的最终沉降量往往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从已有的建筑物沉降观测资料中探求建筑物最终沉降量与建筑物及地基参数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表示为沉降经验公式,作为预测和控制建筑物沉降量的依据.本文从弹性力学半空间理论出发,提出了浅基础建筑物最终沉降量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公式,与实测资料相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公式可基本正确预测出浅基础建筑物的最终沉降量.  相似文献   

14.
15.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期地表沉降量对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Ⅵ级围岩条件下大跨度浅埋暗挖地铁隧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地表沉降影响显著,双侧壁导坑法和CRD法在软弱围岩条件下能很好地控制地表沉降,CD法在围岩相对较好时也能满足沉降控制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稍小于CRD法,CD法的沉降最大;在围岩较差时,地表最终沉降曲线中心稍偏向后开挖一侧,随着围岩条件变好,这种趋势逐渐减弱,地表沉降曲线将对称分布于隧道中线二侧。  相似文献   

16.
TBM是我国隧道掘进开挖的首选良好设备,但对隧道地质条件较为敏感。受当前勘察技术局限性、施工线路较长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施工中所遇到的地质岩性与先前勘察结果不一致、且在同一隧洞存在着不同年代、不同岩性、同时伴随着不同地质构造等不良地质现象,这就给TBM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和挑战。对TBM如何顺利通过不良地质洞段并采取有效的支护手段进行探讨,进而为弥补勘察设计结果的缺陷,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价对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在旅游地安全风险指标分类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并基于此建立了旅游地安全风险的评价模型,通过对各类指标进行量化分级赋值后,提出了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价的方法,研究对旅游地规划和管理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软土层中沼气与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角度对上海市合流污水排放口(9.1标段)地质条件、沼气特征与危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在沼气地层中安全施工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层风化、水土流失等原因,隧道围岩极易形成风化土层,对浅埋隧道开挖沉降产生严重影响.利用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方法,对这类土石混合体围岩的拱顶沉降因素进行具体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随着岩石含量、岩石最小粒径和最大粒径的增大,拱顶沉降量逐渐降低;随着土和岩石参数的下降,拱顶沉降量明显增加,进而得出拱顶沉降值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王晓  彭秀红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4):18-19,13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的损害了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所以重金属检测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几种重金属检测和修复应用和发展,此外对一些新方法新技术进行探讨并指出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