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立"——从"三十而立"到"安身立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命”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琳 《上海信息化》2007,(10):78-81
也许人们对“试用网”并不熟悉,但一定对“Try——试用”的概念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和阐释。在互联互通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鲜明主题的情况下,“Try”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可以说,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也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王振彦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27-30,65
《水浒传》关于“农民起义”的说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那是一个为迎合社会需要、对作品未作深入研究、只是一种无据推理、架空分析的结果,是一张空洞的政治标签,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中国学术研究界和古代文学史教材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时至今日,就连新出版的权威的文学史教材仍然沿袭使用这种口号式的判断,这不仅违背了大学教材要有探索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而且与当前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方针也不相谐和。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自然会想到儒家思想。孔子在他的代表作《论语》中有190次提到“仁”,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使之和谐,协调,达到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的思想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一、儒学思想“仁”的含义。在儒家哲学中,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仁”。“仁”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道德理性。关于“仁”的学说,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它有丰富的价值内涵,仁是人的最高德性,是从天地“生生…  相似文献   

5.
“圆领工人”是美国社会给那些在家上班、工作的就业人员的称呼。因为,这些人可以穿着圆领的T恤衫在家里干活。在家里上班、工作,是美国社会的新时尚。据美国劳动统计局对1997年5月的抽样调查,全美当月有在家里工作经历的就业人员共计2148万,在全体就业人员中占17%左右。当然,在家里工作,原因和情况各有不同。这些不同情况,恰恰可以折射出当代美国社会的某些变化及其特点。 在家工作的“圆领”人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公司、机构的雇员,他们把公司、机构的工作放在家里完成。这一类“圆领”约有1500万人,占在家工作总人数的70%。55岁的比尔先生是纽约市一家帐务公司的分析师。每天上午9点,他打开电脑,接收来自公司的信息。随后按轻重缓急或公司  相似文献   

6.
"锋"考     
在中国传统农具中,“锋”是什么样的农具,长期以来学术界说法不一,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文章首先介绍了有关专家学者关于“锋”的各种观点,然后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锋”作了系统考究,形成了对“锋”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认为:历史上确曾有过名称为“锋”的农具;“锋”应该是尖刃的、不用畜力曳拉的、主要用于中耕的镢类或铲类多用途手工农具;《王祯农书》记载的“锋”可能是古“锋”的一种形式;近代云南大理地区仍在使用的一种尖刃锄,则可能是古“锋”另一种形式的孑遗。  相似文献   

7.
“非政府的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律多元论,即认为法律不仅仅是国家法,还包括其他的社会规则。“非政府的法”的观点说明了社会调整机制和社会调整规范的广泛性、多样性,法律只是整个社会调整系统中的一种机制,它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对社会生活的调整。“非政府的法”的法律概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无法将其与其他的社会规范区别开来。“非政府的法”否认了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法的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泛化了法的概念,缩小了法的概念的丰富内涵,不利于科学地深入研究法的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性。“非政府的法”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去年岁末 ,我又收到了要我参加评选年度“十大科学新闻”的信函 ,与往年一样我没有参加评选。没有参加评选的原因 ,并非不支持评选年度“十大科学新闻”的活动。而是对这样的“以院士名义评选”实感为难 ,坦陈如下。面对所列的许许多多条包罗万象的、绝大部分远远超出我专业知识之外的新闻 ,我实感知识面有限 ,确实没有水平去判断它们在学术上的重要性 ,更为重要的是无法判断这些“新闻”的可靠性如何 ,因此无法从中“评”出“十大”来。我想即使根据自己的“感觉”划出十条来又有多少分量呢!和一般读者的“感觉”又有多少差别呢!我记得曾…  相似文献   

9.
朱宁 《咸宁学院学报》2002,22(4):115-117
“馆藏资源数字化”与“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两种模式。文章从对这两种模式概念的理解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实现社会资源馆藏化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单位安全情况调查表中,有一道调查问题“您对本单位安全问题各项工作评价如何?”很多同志回答是“基本合格、工作到位、还不错。”大家都认为这可以算是“基本正确”了。然而,在我们企业的安全工作中只有及格永远不够,必须满分才能万无一失。  相似文献   

11.
“人文生态环境”是一种高潜质的资源,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社会保障。在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人文生态环境”十个方面相关要素的支撑作用与影响,提出了优化的渠道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1993年7月,上海知识分子发出了“人文精神寻思”的口号,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他们不满于知识分子的“失语”。认为在文化政治环境的束缚和金钱、物质的引诱下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日益萎缩,丧失了批判能力。主张重建知识分子传统,保持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讨论观点庞杂,多意气之争缺乏学理深度,最终也未形成统一认识。十多年过去了,拉开一定距离,有可能也有必要更客观、全面地审视它,既看到意义也找出不足。本文从当年的讨论文章入手,试图还原历史现场。对“人文精神寻思”的过程及论辩双方的观点、立场进行深入分析,力图客观全面地整合这次讨论。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汉英"同性恋"词语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现象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同性恋”一词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同性恋的词语层出不穷,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及发展。这些词语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对这些词语及其文化渊源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丰富社会语言,增加对同性恋现象的了解,消除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脂评“亲历其境说”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亲历其境说”揭示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对“亲历其境说”进行阐释,以探讨脂砚斋小说美学思想和《红楼梦》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种新的治国思想。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社会治安、道德滑坡等诸多社会问题出发,从正确处理“以德治国”与古代“德治”思想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入手,积极探求实现“以德治国”的道德途径,即实行德政与德教,以期对“以德治国”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合理性和操作可行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半个世纪以来,“语文”的内涵始终众说纷纭,大致有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含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几种说法,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采用了后者。但“语文就是语言”既不符合语文课本和语文教学的实际,又不能适应社会对语文教学的需求。考察社会赋予语文学科的使命,“语文”的本质应当是言语,语文教学应当是言语教学。我们呼吁构建言语学、言语教育学,编写言语教材,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游客“涂鸦”是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对游客涂鸦的积极、消极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涂鸦的积极意义表现在:有助于考古和历史研究,有助于游客心理分析,有助于旅游景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涂鸦的消极意义体现在:大量破坏了文物,在其他游客中起到了视觉污染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阻”和“疏”的两种游客涂鸦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孝”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论语》中孔子言“孝”,其文化内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一种为政之道和成己之方,一种超越家族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同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孝”的社会功效,认为孔子言“孝”,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社会责任感。最后,论述了孔子言“孝”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用弗兰西斯·培根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证 ,阐明知识作为一种力量 ,不仅推动了近代  欧洲社会的发展繁荣 ,在当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内涵。文章指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与人才是  最重要的资源 ,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革教育 ,才能加快知识向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知识才能  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