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养老产业经过多年的政府推动与市场化竞争,基础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老年消费潜力逐渐激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水平逐渐提高,更多的中高端养老群体倾向于寻求旅游休闲康养。养老产业的主要用户群体逐渐由失能失智、半自理和高龄老人等需要护理照顾的刚需群体,向年轻活力老人覆盖。养老产业的业务重心从基于刚需性的医疗、康复、护理等向以"康复保健、养生娱乐"为中心的"大健康"产业蔓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留守老人的比例不断上升,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问题逐步凸现。这不仅影响到了家庭的稳定,也正在逐渐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逐步探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养老模式将是解决农村养老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赵爽 《科技信息》2010,(8):I0041-I004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也日渐严重。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如今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旨在促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老龄人口数量激增。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医疗资源有限、精神慰藉缺失、应急保障不足等原因,农村养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解决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保障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稳定和乡村振兴。因此,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庭等社会支持主体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由于当前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农村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通过对江苏省杨集村的农户和老年人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农村老年人存在着经济来源不足、生活无人照顾、精神慰藉缺乏等方面的问题。要想使得广大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家庭养老模式、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养老机制建设、切实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亿,占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与之相伴随的养老问题便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本文拟分析各种不同的养老模式,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养老模式的优缺点,以期对老年人的养老选择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拥有最多人口的中国,正在悄然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正在逐渐浮现.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当前很多老年人都想在自己的住宅里面度过自己的晚年,所以应该适当提高他们住宅的居住水平和舒适程度.要想让老年人家居养老更加方便,就要做好两项工作: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居养老住宅进行一系列的适老改造.其次需要在家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生活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社会上有提供"居家养老"类型服务的机构,老年人可以选择在社区养老照顾服务机构养老,以此来提高和改善自己老年生活品质的目的。但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绝大多数的人会更愿意将老人留在身边照料,可家中的普通式住宅在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不便。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探究居家养老模式在普通住宅设计中的适应性问题并提出相关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养老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在分析农村老年人的有关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随着农村经济关系、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在农村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日益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进而阐明:在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同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妥善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给农村老人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  相似文献   

10.
多元养老模式背景下主要有居家养老、子女同居与养老机构居住三种模式,以CSS2011数据为基础,考察我国老年人与失能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与子女同居的养老居住模式更受老年人青睐,老年人的居住意愿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有老伴不去机构养老,二是郊区城市老人更认可机构养老,三是"三高"(教育高、收入高、保障高)老人喜欢与子女同居;对于生活不便的老人来说,相对于居家养老,"三高"失能老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相对于机构养老,"两高"(教育高、保障高)失能老人倾向于选择子女同居。  相似文献   

11.
陈功  王鹏 《科技资讯》2006,(21):104-104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加,对老年养老生活的关注也日渐增强。本文结合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探讨了如何根据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设计并建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科学水平的进步,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养老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社区,社区居家养老融合了家庭和社区养老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老龄化的客观要求.以莆田市和厦门市为例,介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从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对2个城...  相似文献   

13.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比较常见的养老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经济的迅速增长,中介、民办、外资养老机构成为新兴的养老模式。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确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但各地区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不均衡,每种养老模式也各有利弊,需要各级政府认真调研,以人为本,发挥其引导、支持、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作用,与全社会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备受关注。社区作为家庭生活的主要区域,其养老助老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但目前我国社区养助老服务建设还与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相差甚远,提高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水平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以吉林市普通中型社区青岛街道北大社区为例,研究同类中小城市中型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兼中国长寿之乡"亳州市"为例,考察分析其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模式的先进经验,结合皖北基本地域风情和社会经济特点,构建新型皖北养老服务产业模式即独具"皖北特色"的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6.
在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以长沙望月湖社区为例,通过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明确社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现有养老设施和社区活动空间的优化、调整和重新设计,提高养老生活的品质,并激发社区养老的新模式,为社区老年人创造更为人性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社区生活环境.该研究可为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社区规划与老龄化问题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龄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养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居家养老模式的出现,对现有的老年人居住的房子在安全和舒适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以多层老年住宅为例,指出了现有适老住宅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养老住宅的安全性、舒适性、独立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居家养老住宅改造的方向,和多层住宅内部空间改造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养老模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模式是老年人在人生最后阶段,社会对其退休后诸角色所定的理想生活样式,叵映着特定社会对老年人的认识、态度、管理和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老龄化现状——老年化速度快,老龄化人口持续增多及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政府确定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所以老年住宅的设计对实现居家养老具有重要作用,该文提出老年住宅在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安全性、功能性、健康性等要求,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使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能更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精神养老问题自我国老人的养老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逐渐显现出来,但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大多仍然是居家养老,所以多数研究以及对策都是基于居家养老模式以及大社会背景而提出的。文章以养老院的精神养老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养老院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分析目前精神养老存在的困境,并认为养老院陷入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养老院丰富老人精神生活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重视老人精神生活的问题缺乏积极性和深切性,推进老人精神生活的条例缺乏灵活性和宽容性,支持老人精神生活的力度缺乏有效性和广泛性等原因。提出了养老院应提升对精神养老的创新活力,提高对精神养老的重视程度,加大精神养老的宣讲和引导,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虚拟养老院,以养老院作为媒介推动老年人再就业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