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一类简单一维平板液-固相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在过程总时间一定的条件下,以过程的(火积)耗散最小为优化目标,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导出了外界热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最优规律,得出了对应于相变过程耗散最小最优换热策略下的(火积)耗散为恒温换热策略下的(火积)耗散的8/9,且与系统其它参数无关的结论.给出了数值算例,并与传统的恒温换热策略和熵产生最小最优换热策略进行了比较.本文研究结果对实际液-固相变过程最优换热策略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义传热定律,本文分别从熵产和(火积)损失的角度对简单的传热过程与热功转换过程进行了优化,对熵产和(火积)损失的概念在上述过程优化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表明,对于传热过程,(火积)损失率就是(火积)耗散率,该概念可有效优化传热过程.然而,在给定传热温差时,最大传热量不与最小熵产率对应,因此熵产最小化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传热优化.对于热功转换过程,最大(火积)损失率和最小熵产率同时与系统最大输出功率对应.因此熵产最小化方法和(火积)理论均可用于优化本文讨论的热功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3.
(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在辐射换热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比于导热和对流换热过程中(火积)的定义,在辐射换热中引入(火积)流和耗散的概念,由于辐射换热是不可逆过程,故在该过程中将部分被耗散.提出了辐射换热优化的(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对于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辐射换热过程,在给定温度边界条件的情况下,(火积)耗散最大时辐射换热过程最优(热流最大);在给定热流边界条件的情况下,耗散最小时辐射换热过程最优(温差最小).最后针对具体算例说明了该原理在辐射换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构形理论,以(火积)耗散率和流阻最小为优化目标,对由定截面和变截面流道内冷却流体冷却的产热体进行构形优化,分别得到矩形单元体的无量纲平均热阻最小和一级构造体、二级构造体与三级构造体的无量纲总流阻最小时的最优构形.结果表明,基于(火积)耗散率最小的矩形单元体的最优构形与基于最大温差最小的最优构形的平均传热温差和极限温差都几乎相等.构造体级数较高时,与后者的构造体的最优构形相比,前者的构造体的最优构形可以较大程度的降低最小无量纲总流阻.因此,将(火积)耗散极值原理与对流传热相结合进行构形优化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不透明漫射固体表面组成的稳态封闭空腔表面辐射传热系统,分别针对非等温灰体漫射表面和非灰体漫射表面定义了辐射(火积)流、单色辐射(火积)流等概念.基于这些定义,分别在全波长和单色波长下得到了辐射(火积)平衡方程和辐射(火积)耗散函数,进而发展了辐射(火积)损失极小值原理、辐射(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和最小辐射热阻原理.辐射(火积)损失极小值原理表明,满足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的热势与热流分布,必使系统的辐射(火积)损失达到极小值.辐射(火积)耗散极值原理表面可通过寻求辐射(火积)耗散的极值来获得给定系统传热量时的最小系统平均传热势差以及给定系统平均传热势差时的最大传热量;而最小热阻原理则表明,辐射(火积)耗散的极值与最小辐射热阻是相对应的.本文还给出了单色辐射(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和最小单色辐射热阻原理的应用算例,论证了该原理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以水和橄榄油为例研究了两流体换热器内只考虑传热引起的(火积)耗散的情况下,粘性热对换热过程中两流体(火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动力粘度较大的流体粘性热对两流体(火积)损耗的影响不能忽略.粘性热效应维持了流体的传热能力,使换热过程的(火积)的损耗幅度相对减小;粘性热效应增加了导热引起的熵产,使换热过程的可用能损失相对增加.对于动力粘度较大的流体,在换热面积固定的条件下当流体质量流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粘性热效应对(火积)的贡献幅度甚至大于传热引起的(火积)的耗散幅度,从而使换热器内损耗的幅度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减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冷流体为较小热容流率的流体时传递单位热量下的传热(火积)损耗率和熵产率要小于选择热流体为较小热容流率的流体时传递单位热量的传热(火积)损耗率和熵产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构形理论,以熄耗散率最小(总热流一定时,即当量热阻最小)为优化目标,对叶形肋片进行构形优化,得到无量纲当量热阻最小时的叶形肋片最优构形.结果表明:存在最佳单元级肋片数使得一级叶形肋片整体导热性能取得最优.毕渥数对最佳单元级肋片数、最佳单元级和一级叶形肋片长宽比几乎没有影响;随着叶脉和叶片热导率之比的增大,最佳单元级肋片数和单元级叶形肋片最佳长宽比增大,一级叶形肋片最优外形更粗短;煅耗散率最小和最大温差最小的叶形肋片最优构形是明显不同的,熄耗散率最小的无量纲当量热阻比最大温差最小对应的无量纲当量热阻降低了11.54%,能有效地改善叶形肋片整体导热性能.在相同单元级和一级叶形肋片体积条件下,一级叶形肋片最小无量纲当量热阻比单元级叶形肋片最小无量纲当量热阻降低了30.10%,一级叶形肋片整体导热性能明显优于单元级叶形肋片整体传热性能,其本质上在于煅耗散率最小的一级叶形肋片的温度梯度场比单元级叶形肋片的温度梯度场更均匀.基于煨耗散率定义的当量热阻反映了叶形肋片的平均散热性能,能从传热优化角度为肋片热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将构形理论与■理论相结合,对已有文献建立的基于常见叶脉形仿生四边形的叶形四边形产热体进行了研究.导出了■耗散率最小时叶形四边形产热体的最优构形,研究了分支高导热材料划分的区间数n和分支高导热材料与中心高导热材料的夹角θ对叶形四边形产热体最优构形的影响,比较了叶形四边形产热体在■耗散率最小和最大温差最小下的构形差异.结果表明:叶形四边形产热体在■耗散率最小时的最优构形下平均传热温差最小;随着区间数(n≥20)的增加,叶形四边形产热体的最优长宽比和最小平均温差略微下降,因此增加产热体内高导热通道的复杂程度能降低平均传热温差;叶形四边形产热体以■耗散率和最大温差为优化目标的最优构形有区别,但都在分支高导热材料垂直于中心高导热材料时最佳,且■耗散率最小下的平均温差更小,因此以■耗散率最小为优化目标能更有效地降低产热体内的平均传热温差.  相似文献   

9.
以[火积]耗散最小为目标的电磁体多学科构形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火积]耗散概念,推导出线圈(电磁体)在加入高导热材料情况下平均传热温差表达式,为应用煨耗散极值原理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电磁体稳态工作(磁场强度为定值,电磁体内各点均匀产热,发热量为定值)的情况,分别在无体积约束、给定体积约束两种不同条件下,以[火积]耗散最小(也即平均传热温差最小)为目标对电磁体进行了构形优化.另外,分析了高导热材料对磁场的影响,并研究了平均传热温差最小值随体积、磁场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烘耗散均匀分布原则(EoED):在给定热负荷和换热面积条件下,当局部煅耗散率在换热器中均匀分布时,总的煳耗散率取得最小值.并且证明了当传热系数不固定时,煅耗散均匀分布所得出的总煳耗散率小于温差均匀分布所得出的总煅耗散率,而有效度大于温差均匀分布的结果.如果假设换热系数固定,则煅耗散均匀分布等价于冷热流体的温差均匀分布.发现用熵产均匀分布原则和愀耗散均匀分布原则对换热器进行优化得出的熵产和煅耗散不相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熵产最小法与煅耗散最小法的适用范围:前者用于换热器的优化是基于使做功能力损失最小,而后者没有涉及到做功过程.并举例验证了熵产最小法与烛耗散最小法的区别,计算结果表明熵产数不适用于不同换热器间性能的比较,因为它直接依赖于流体的出入口温度;而煅耗散数不直接依赖于流体的出入口温度,因此,更适合作为不同换热器之间性能比较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与换热器热有效性定义类比,定义换热器的(火积)耗散有效性为无量纲(火积)耗散率与无量纲总泵功率之比.以(火积)耗散有效性最大为优化目标,分别在换热器管道总体积和总表面积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H形多尺度换热器进行构形优化,得到(火积)耗散有效性最大时的H形多尺度换热器最优构形.结果表明在换热器管道总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对于一级T形换热器,当冷、热流体质量流率较小时,热有效性和(火积)耗散有效性最大的一级T形换热器最优构形是明显不同的.对于H形多尺度换热器,给定换热器级数时,(火积)耗散有效性随质量流率的增大而减小;给定无量纲质量流率M(M<32.9)时,(火积)耗散有效性随换热器级数的增加而减小.H形多尺度换热器与H形单尺度换热器相比,多尺度换热器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此外,本文还对换热器管道表面积约束的情形进行了讨论.本文优化结果使得换热器的传热和流动性能得到很好的兼顾,可为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有助于丰富(火积)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航天器热控系统中并联热网络的流量分配与面积分配的优化问题,建立了其数学物理模型,并结合(火积)理论对其进行了分析计算和讨论.理论分析发现,该问题的优化设计目标(当量传热温度最低)与(火积)耗散极值原理所指出的优化方向是一致的.以两支路热网络系统为例,本文采用牛顿法对系统的(火积)耗散率求极值,对其流量分配与面积分配问题进行了优化计算,对比了最小熵产原理与(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在分析该类问题时的异同,并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优化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火积)耗散极值原理在分析航天器传热优化问题中更具适用性;在优化结果的影响因素方面,支路的散热任务和总的传热面积对优化结果影响较大;对于冷流体流量,当其值超过某个阈值时,它对优化结果将几乎没有影响.同时,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牛顿法是计算本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十支路热网络系统中仍可在较短计算时间内给出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以[火积]耗散最小为目标的空腔几何构形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给出了新的传热优化的理论依据和评判标准.针对导热固体中包含开口空腔的2种情形(内部产热和外受热),引入了基于熘耗散定义的无量纲当量热阻,并以之最小化为目标,对模型进行了构形优化.数值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与以无量纲最大热阻最小化为目标的优化结果对比发现,不论哪种模型,当空腔占固体的体积百分比Ф值较小时,2种优化部结果无明显差别,但随着新口固体长宽比H/L值的增大,2种优化结果区别越大.固体外受热时的最优空腔,始终比内部产热时的最优空腔更细长.系统的传热性能受热量来源的影响较大,外部加热时的[火积]耗散比内部产热时的[火积]耗散增加了2~3倍,系统传热性能降低.本文方法对相关热设计问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一类传热、流动与化学反应相耦合的管式活塞流甲烷蒸汽重整反应器,考虑转化管外热源与管内反应物间传热服从线性唯象传热定律[q∝Δ(T~(1))],在氢气产率、进口压力、进口总摩尔流率、惰性气体(N_2)摩尔流率均给定及外界热源温度完全可控的条件下,以传热、流动、化学反应过程的总熵产生率最小为目标,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和方法,借助非线性规划数值方法求解了过程最小熵产生率及相应外界热源温度沿程最优分布规律,并与热源温度恒定、热源温度线性变化两种传热策略下的参考反应器以及牛顿传热定律[q∝Δ(T)]下熵产生最小最优反应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两类参考反应器相比,优化热源温度分布规律后可使反应器总熵产生率降低58%以上,主要是通过降低传热过程熵产生率实现的;采用较短的反应器可较好地实现预定生产目标;对于熵产生最小时的过程最优路径,存在恒定的热驱动力或恒定的化学驱动力中间段区域;传热规律对过程熵产生最小时热源与反应混合物温度最优构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构形理论,以煨耗散率最小为优化目标,对环形高导热通道的三维圆柱形单元体和微、纳米尺度下矩形、三角形单元体“体一点”导热问题进行构形优化,得到无量纲当量热阻最小的“体一点”导热问题最优构形.结果表明:无量纲当量热阻最小和无量纲最大热阻最小目标下三维圆柱形构造体最优构形是不同的,这与对应的二维矩形构造体两种目标下最优构形比较结论不同,在微、纳米尺度下,存在尺寸效应影响时与无尺寸效应影响时的基于矩形和三角形单元体的构造体最优构形有明显区别;由于第二级构造体高导热材料通道中的热流不再服从线性分布,熄耗散率最小的和最大温差最小的第二级构造体最优构形是不同的.基于煅耗散率定义的当量热阻反映了构造体的平均散热性能,在三维条件和微、纳米尺度下研究熄耗散率最小的“体-点”导热构形问题进一步拓展了熄耗散极值原理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将构形理论引入多孔介质气。固反应问题中进行研究,首先以三角形单元体为研究对象,以传热传质过程中的熵产生最小为优化目标,对给定微小区域进行外形优化;在此基础上,将得到的最优结构的三角形单元体组装成新的矩形构形体,进行同样的构形优化;持续类似工作直至覆盖整个控制体,得到了完整的解析解;由数值计算分析了相关参数对熵产生的影响;与相关文献中以矩形单元体为基础进行构形优化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解析解法,以无量纲平均热阻作性能指标,对柱状一级组合的伞形肋片进行构形优化,得到了伞形肋片的最优构形.结果表明:单元级柱状肋数量越大,肋片的导热性能越差;在某些设计参数下,优化后的伞形肋片退化为柱状肋;优化后的伞形肋片的直径受设计参数的影响很小.基于耗散率定义的平均热阻反映了整个伞形肋片在传热过程中的导热性能.工程上对肋片进行热优化设计时,在极限安全温度下应尽量选择对应耗散率(平均热阻)最小的构形设计.  相似文献   

18.
针对T形肋片,分别以基于(火积)耗散的当量热阻最小化和最大热阻最小化为目标,采用二维传热模型和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构形优化,分析了全局参数a(综合了对流换热系数、肋片占据的总面积及其热导率)和肋片占比ф对当量热阻最小值和最大热阻最小值及其对应最优结构的影响,比较了两个目标下优化结果的异同.研究表明,两种优化目标下的最佳构形差异较大.以当量热阻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比以最大热阻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能够显著降低肋片体内的传热平均温差.增大a和增大ф均可同时改善局部热点工作状况和整体平均传热性能.但是,增大a和增大ф对当量热阻最小和最大热阻最小两个目标的改善程度不一样;并且对任意一个目标,a和ф分别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总体上,对应当量热阻最小值的T形肋比对应最大热阻最小值的T形肋要高得多;两种优化目标下,主干比分支的部分均要厚,但当量热阻最小化时两部分肋厚相对接近些;主干扁平、分支细长的T形肋有利于降低最大热阻.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物理过程的优化设计中,其优化结果反映为某些物理量或者函数的均匀分布,即相应的均分原则.针对两股流和三股流换热器的优化分析,讨论了热力学力场均匀性原则、ΔT/T场均匀性原则和温差场均匀性原则三项均分原则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当换热量给定时,前两项原则既不能给出最小的换热器熵产率,又不能给出最高的换热器效能;而当换热器实现最佳传热性能时,前两项原则得不到满足.对于温差场均匀性原则,不论冷热流体间的传热系数是否为常数,均可基于理论对其进行数学证明.当冷热流体温差场完全均匀时,换热器的耗散热阻达到最小值.可见,温差场均匀性原则可以给出换热器的最佳传热性能.进一步,本文给出了简单的案例,直观地验证了上述结论.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热力学力场均匀性原则和ΔT/T场均匀性原则都是基于熵产的概念得到的,而熵产从做功能力损失的角度衡量不可逆性,导致这两项原则与传热优化的目的不一致,而且其推导过程中所采用的传热定律也不符合实际的传热过程;而用于证明温差场均匀性原则的(火积)耗散则从传热能力损失的角度衡量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性,其优化目标与传热优化目标则是一致的.这就是前两项原则不适用于换热器优化分析而温差场均匀性原则适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长期径流预报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引入云理论构建径流预报的不确定性推理模型(UR).首先,该模型应用最大方差方法(MaxVar)对径流序列进行硬性分级,用级别概念表示径流分级区间,以期望(Ex)、熵(En)以及超熵(He)构成的云隶属函数描述径流级别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实现分级区间软化,然后将径流量值进行属性转化,以此建立定性推理规则集,运用云算法进行径流不确定推理预报,成功实现径流序列不确定性传递;其次,对径流分级过程中超熵(He)参数确定进行了初探,对推理随机性输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给出相应显著水平下的预报区间;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南方某水库入库月径流预报中,并与广泛应用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ARMA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而且能够进行区间预报,实例验证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