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饲喂黄芪多糖对繁殖猕猴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及腹泻发病率的影响,研究黄芪多糖在实验动物饲养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不同年龄阶段的繁殖猕猴60只在饲料中添加0. 1%的黄芪多糖,每日饲喂一次。实验前、实验1月后、实验3月后分别采血测生理和生化指标、称体质量、统计腹泻发病率。结果 随着黄芪多糖添加时间的延长,体质量都成上升的趋势,血常规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也呈上升趋势。血液生化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镁、C 3 、C 4 、IgA、IgG都呈上升趋势,血糖呈下降趋势;随着黄芪多糖添加时间的延长,繁殖猕猴腹泻的数量也呈下降的趋势。结论 黄芪多糖能明显提高繁殖猕猴的饲料利用率、有效调节免疫力、对繁殖猕猴的腹泻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人用转移因子(TF)对幼年实验猕猴的影响,探索其在实验猕猴中应用的效果,为开发和制备实验猕猴专属制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仪对幼龄实验猕猴(5♂,5♀)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血液生理指标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比较,MCH指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MCHC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内各组间比较,MCH指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WBC、PCT、Mid#、RDW、PLT、PDW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比较,ALT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TG、UA、AST、AKP、LDH指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实验组内各组间比较,LDH、AKP、AST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用转移因子对幼年实验猕猴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的影响,为合理利用TF和开展动物专属制品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工繁育幼年猕猴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人工繁育幼年猕猴的生长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标,建立人工繁育的猕猴生物学特性数据库,为用其进行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弹簧秤、软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仪,对12月龄、24月龄的自繁猕猴的生长性能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2月龄雌雄之间体重、TP、TG差异极显著(P<0.01),胸围差异显著(0.010.05)。结论人工繁育的猕猴生物学特性部分指标在性别和年龄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因此用其进行实验时,既要注重性别,又要知道其准确的年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实验用成年和老年猕猴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为今后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健康成年猕猴20只、老年猕猴12只,雌雄各半,清醒状态下从后肢隐静脉抽取静脉血,行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从股动脉抽血行血气分析检查。结果在血常规中,老年猕猴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极显著高于成年猕猴(P0.01);血红蛋白(HCG)、血小板(PL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等显著高于成年猕猴(P0.05);老年猕猴淋巴细胞计数(LYMPH~#)、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等极显著低于成年猕猴(P0.01);白细胞计数(WBC)显著低于成年猕猴(P0.05)。血生化中,老年猕猴的单胺氧化酶(MAO)、甘油三脂(TRIG)极显著高于成年猕猴(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糖(GLU)、乳酸脱氢酶(LDH)显著高于成年猕猴(P0.05);老年猕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极显著低于成年猕猴(P0.01)。动脉血气中,老年猕猴的血乳酸(Lac)极显著高于成年猕猴(P0.01);老年猕猴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碳酸氢根(HCO_3~+)、二氧化碳总量(TCO_2)、碱剩余(BE)等极显著低于成年猕猴(P0.01)。结论成年和老年猕猴某些血液学指标有显著性差异,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5.
饲料不仅应满足动物的营养要求,还必须符合微生物学品质标准,因此,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最新颁布的实验动物全价营养饲料微生物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我们对国内实验动物常用饲料原料及不同加工方法制成的成品饲料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沙门氏菌进行了检测,发现大部分原料均受到微生物不同程度的污染,未经任何灭菌处理的混合粉料微生物含量严重超标,常用的饲料加工方法,如干烤,蒸汽制粒灭菌作用不稳定,而经膨化处理一的  相似文献   

6.
在与F2猕猴GMn-Ns品种相同的生活环境、饲养管理和营养条件下驯养1997年内出生的F3猕猴10只(其中公5只,母5只),并与同年内出生的F2猕猴11只作对照,分别测定其体重、躯干长、尾长及血常规等指标,统计成活率.结果F3猕猴公、母平均体重分别由出生时的363 g和339 g增加到12月龄时的1 596 g和1 550 g,分别比F2猕猴公、母的体重小,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公猴和母猴的躯干长分别由6月龄时的156 mm和151 mm增加到12月龄时的185 mm和181 mm,尾长分别由6月龄时的119 mm和120 mm增加到12月龄时的130 mm和133 mm,F3猕猴躯干长在不同月龄时都比F2猕猴略小,但尾长较接近.F3猕猴12月龄时的成活率为83.3%,血常规正常.说明F3猕猴能在F2猕猴的生活环境、饲养管理和营养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以豆渣为原料,通过压差式膨化加工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含量并改善其物性.结果表明:物料水分83%、膨化温度70,℃、处理时间90,min时,豆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与原料豆渣相比从3.9%增加至18.2%.豆渣膨化前后的物性实验表明:膨化豆渣在水溶性、膨胀性和持水性方面与原料豆渣相比分别提高43.5%、37.0%和30.8%.豆渣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结果表明,膨化豆渣在200,℃以下结构稳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膨化豆渣结构,可以看出其纤维结构有明显的降解.  相似文献   

8.
猕猴在生理机能和生化代谢等方面都与人类相似,在医学和生物学实验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对血液生化参数的研究不仅是灵长类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亦是实验研究的重要资料,本文对26只太行猕猴血清中六种酶活力进行了测定。雄性18只,雌性8只,年龄均在4岁以上,体重4.5—9公斤。测定结果,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γ-L-谷氨酰转肽酶等四种酶活力数值和南方猕猴数值相接近,均在人类正常值范围;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数值则高于南方猕猴和人类,这可能与动物的食性及生活状态不同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为我国特有的猕猴亚种,也是我国灵长类动物中分布纬度最高的物种,仅分布于河南与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与中条山南端地区。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为了掌握保护区内猕猴的种群现状和威胁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查阅、访问调查和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太行山猕猴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种群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21群猕猴,种群数量为1 680~1 820只,另有1群确定分布但个体数量不明;平均猴群大小为83±23.9只,主要集中在黄楝树、九里沟、天坛山、五龙口4个林区内;猴群的年龄组成中,成年个体占45.5%,亚成体占12.8%,青少年个体(1~3岁)占24.9%,婴幼猴(0~1岁)占16.8%。研究结果表明,近10余年来太行山猕猴的数量和分布有所增长,栖息地破碎化、较为频繁的人为干扰是太行山猕猴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本饲养场发现一只雌性猕猴肛门下方有一约6 cm×6 cm肿大凸起,饮食正常、体温正常、精神状况良好。对其凸起物进行触诊,质地坚硬,用针管刺入抽取有淡黄色液体流出,随着液体的抽取凸起物体积变小,血液生理生化检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低于参考值,血小板、血小板压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单核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高于参考值。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总蛋白、白蛋白、γ-谷氨酸转肽酶、尿酸、铁低于参考值。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高于参考值。根据临床症状,初步怀疑该猕猴肛门下方为会阴疝,结合临床血常规、生化指标的检测,建议尽快进行手术修复。通过临床症状、血常规、生化指标的检测,确诊该猕猴所患疾病为会阴疝,通过麻醉外科手术修复治疗及术后护理,患病猕猴痊愈。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标准和有关文献,作者设计了饲喂CXA-1系小鼠的颗粒饲料(蚌医新配方),颗粒料直径12mm,饲料中粗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含量分别为20.5%、9.2%、5%、1.35%、0.83%。其它营养成份含量均在标准范围内。饲喂结果表明,其受孕率、窝产仔数、离乳存活率等标准超过(蚌医旧配方)。经7年育种饲喂,能满足培育新品系小鼠饲养繁殖的需要,已基本得到全价营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非等氮饲料投喂鲈鱼幼鱼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膨化饲料、鲜活饲料和以上两种饲料的配量物,分别设计三个梯度蛋白质的投饲水平,对鲈鱼幼鱼进行对比饲养.结果表明,用膨化饲料每天提供每百克鱼1.20 g蛋白质,有最好的生长率、消化率、投饲料系数和较好的成活率、较低的饲料散失率.从而认定用膨化饲料投喂有较好的养殖效果和保护养殖水环境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SIVmac感染的食蟹猴、恒河猴外周血粒系统变化情况。方法 常规方法进行白细胞 (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DC)。结果 感染了SIVmac的恒河猴、食蟹猴其外周血粒系统变化与人类AIDS外周血变化相似 ,显现规律性的白细胞数量、形态变化。感染SIVmac病毒两周后 ,恒河猴、食蟹猴的白细胞总数开始下降 ,异型淋巴细胞数开始上升 ,随后白细胞总数持续回升至高峰 ,8周后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数下降 ,其中三只食蟹猴先后于 8周后死于病毒血症和早期死亡 ,余 1只猴白细胞总数于 12周后仍持续下降。结论 本文中描述的现象同人类HIV AIDS的诊断标准实验检查部分中提及的基本一致。另外 ,本实验还表明恒河猴、食蟹猴对SIVmac毒株的实验感染是敏感的 ,食蟹猴对SIVmac更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北京市场供应的实验动物配合饲料是否符合国家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的标准及其质量的稳定性。方法抽取A公司生产的大小鼠饲料、犬饲料、猴饲料各2批次,B公司生产的猪饲料、兔饲料各1批次,严格按照GBT 14924.9-2001操作,对各批次饲料进行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水分、钙、磷等含量检测。结果大小鼠饲料、犬饲料基本合格,猪饲料、猴饲料和兔饲料存在不足。A公司产品质量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整粒玉米对绵羊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养分消化率等的影响。选择体重约24kg的杂交羔羊2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每以等量整粒玉米替代基础日粮中的玉米。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试验组比对照组高32.73g,提高20.69%(P〈0.05),饲料转化效率提高14.52%。干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消化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8.22和5.9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饲养条件对恒河猴脱毛恢复的影响,找出影响恒河猴脱毛的因素。方法比较不同饲养环境下恒河猴脱毛的恢复状况。结果半开放式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脱毛恢复状况明显好于大栏式饲养条件。结论半开放式饲养条件有利于恒河猴的脱毛恢复,改进饲养管理条件是改善恒河猴脱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育肥猪饲用调味剂应用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育肥猪日粮中调味剂的应用模式,将60头日龄、体重相近的育肥猪按对等原则均分四组。Ⅰ组和Ⅱ组饲喂全价颗粒饲料,Ⅲ组和Ⅳ组饲喂全价粉状饲料。试验组(Ⅱ、Ⅳ)在对照组(Ⅰ、Ⅲ)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05%的调味剂。饲养30天测得:Ⅱ组比Ⅰ组增重速度提高了2.1%(P>0.05),饲料利用率提高了0.9%(P>O.05),采食量增加了1.2%(P>0.05);Ⅳ组比Ⅲ组增重速度提高了18.3% P<0.01,饲料利用率提高了11.4% P<0.05),采食量增加了5.1% P<0.05)。  相似文献   

18.
在饲养黄粉虫时,饲料的成本占据了总饲养成本的 80%左右。 为了有效降低大规模饲养黄粉虫的成本,拟将玉米秸秆(CS)经过发酵处理后充当黄粉虫的常规饲料。 研究了不同菌种组合发酵的玉米秸秆对黄粉虫生长的影响,先采用发酵处理的玉米秸秆养殖黄粉虫,再以黄粉虫的生长率为指标,筛选出最有利于黄粉虫生长的秸秆处理条件。 最终结果表明,采用绿色木霉 (Trichoderma viride, TV)、黑曲霉 ( Aspergillus niger,AN)、嗜热侧孢霉 (Sporotrichum thermophile,ST)、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CU)多种菌种组合的发酵处理的玉米秸秆饲料利用率显著增高(P<0. 05),使用此饲料饲喂黄粉虫后生长效果好,生长率还高于使用纯麦麸喂养的黄粉虫的生长率,同时死亡率与纯麦麸喂养的黄粉虫持平。 因此使用此种方法发酵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可作为黄粉虫的部分或完全替代饲料,为日后能生产新型黄粉虫的饲料从而有效降低黄粉虫相关养殖成本提供了实质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中添加黄芪药渣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120只1日龄(平均体重42克)的健康白羽肉仔鸡,完全随机分为4组(CK,T1,T2,T3),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鸡(公母混群),其中CK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T1、T2、1r3为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黄芪药渣,黄芪药渣的添加量分别为3%、4%、5%,进行饲养试验。研究其对内鸡生产性能指标、屠体性能指标、以及代谢率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添加量为5%的黄芪药渣组能显著提高肉鸡的日增重,料肉比降低(P〈0.05);饲粮中粗蛋白质的表现代谢率显著提高(P〈0.05);而添加3个不同水平的黄芪药渣,其饲粮中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用土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用1800羽1日龄青脚麻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100只鸡进行90d试验.处理1为笼养(对照组),处理2为放养,处理3先笼养30d再放养60d,处理4先笼养45d再放养45d,处理5先笼养60d再放养30d,处理6先笼养75d再放养15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处理1)比,笼养时间长可提高生长速度、成活率,除处理2(全期放养)外,放养时间长可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先笼养30d放养60d的(处理3)经济效益最好.(2)各处理的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笼养时间长可提高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腹脂率,放养时间长有利于腿肌率、胸肌率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