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子课本的技术基础仍不稳固,因为新型电子课本已推向市场且不断接受着检验,而其交互形式仍在研制中。本文建构了一种框架模型,用以协调学习、教育与培训中的电子课本的需求、开发形式设计。整个开发过程经历了理念、规范与实施阶段,并且本框架模型细化了标准开发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因素。该模型是一种对未来电子课本形式的建构,它的开发是基于电子课本价值评估框架与电子课本生命周期模型.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子课本的发展,该领域数字版权管理的需求日趋明显.本文分析了电子课本在数字版权管理方面的特殊需求,并基于Marlin DRM技术针对性的设计了一套DRM解决方案,开发了一套演示系统.结果显示,当前的方案可以很好地为电子课本提供版权保护,可以满足这一新兴领域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3.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推广和普及也将成为主导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需求情况,并确定标准体系框架研究视角,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包括概念框架、系统体系架构、系统层次结构图、功能建模等;最后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及标准引用组谱.  相似文献   

4.
为了设计、定义与应用电子课本以改善教育,人们做出了许多努力.此外,人们在3D虚拟学习环境(3D VLE)与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设计探讨一种新型的电子课本形式(称之为电子课本2.0),它运用了3D虚拟学习技术与整合教学目标的游戏机制与策略.结合新兴技术的发展,笔者讨论了面向基于3D VLE与教育游戏的电子课本2.0的框架之潜力.本文所设计的案例主要关注于如何使课程对象变成游戏的主体,同时为案例设计了相应环境与游戏,使学习者变得可视化与可分析,这些学习分析结果可以给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  相似文献   

5.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存在着瓶颈.如何解决该瓶颈呢?本文首先从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包的标准、技术与应用的关系,从电子书包系统与标准、技术的关系阐述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框架.再从标准研究现状分析、标准体系和标准组谱等方面研究了电子书包的标准规范.其次,分析了关键技术研究的情况,分别从终端关键技术、内容关键技术、学具关键技术、学习服务关键技术,以及集成创新技术等层面剖析了电子书包的关键技术.最后,从教育创新途径、产业发展创新、教育应用创新和教育理论创新等方面探讨了电子书包应用创新.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数字学习内容的高层次要求和电子学习平台的整体发展状况,为EPUB3(互操作数字出版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的目前状况和接受度提供了一个概貌。文章阐述了第三代电子出版和应智慧电子课本以及其他以教育为导向的内容需求而兴起的整体开放式网络平台的近期发展状况,并对它们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电子阅览室特殊的服务方式,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藏书体系、服务模式,同时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创新化的管理、服务,电子阅览室能有效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从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趋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高校图书馆建立电子阅览室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的迫切需要。电子阅览室能极大地方便大学生检索、查阅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面对越来越多的图书、报刊,越来越多的文献类型,越来越多的检索方式,越来越多的文献需求,如何在馆藏规划和大学生阅读需求之间求得平衡也愈发的迫切。因此满足大学生阅读需求成为图书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书包正日益成为教育技术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关注热点.本文主要给出了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面向服务架构的设计模式和设计的系统参考模型.由此给出了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电子书包应用设计框架,提出系统服务实现的框架与方法,以及学习中心与客户端的设计方法.该应用设计对电子书包的教学服务模式的设计与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交互性的而不只是信息的传播.如果遵循这个理论,尽管商业电子书作为独立的产品是可行的,但是电子课本还需要嵌入一个更广泛的数字生态系统来学习.这个生态系统,将包括许多不同形式的软件,提供交互性,报告交互性的成果,分析个别学生的能力和管理他们的进展.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电子课本在支持开放标准的互操作性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反映一些ISO/IEC研究中的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机械零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传统设计方法与可靠性设计方法在设计思想、设计原理上的区别的基础上,将可靠性设计与优化设计结合起来,对机械零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在满足可靠度约束及结构几何约束的条件下,以机械零件具体情况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函数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得到了比常规设计更为合理的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设计中开发计算理论的一个挑战是必须能支持计算机的有效运用,这一机制允许从设计专家那儿或设计样例中取得产生,累加和转换的设计知识。而其中的一个方法是把机器学习机制综合成基于知识的支持系统,以模拟设计过程初级阶段,使设计成为一个增加和诱导学习的过程。模拟的需要产生于在不同的提取阶段获取,提炼和转移设计知识的需求,从而使得能轻而易举的熟练操作。在设计中,现有的知识产生于过去的设计解决方案,而过去的解决方案提供的反馈信息能更新和提高设计理论知识基础。但是,没有学习接受能力,设计系统不能反映设计家们在这一领域的成长经历,也不能反映设计家们从以往设计案例中提取知识的能力。在此提出了方案设计和效力评价中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面向知识网络时代的创新设计呈现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开放融合、共创分享的新特征。2021年,创新设计研究在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及应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生物启发创新设计、数据驱动创新设计、可持续创新设计、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设计以及面向疫情的创新设计等视角回顾了创新设计年度研究热点和代表性成果,并展望了创新设计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的建筑设计层面上的问题,提出了建筑设计观念的革新,建议采用可持续的设计方法、弹性的设计过程、标准化的设计以及采用开放式的建筑结构设计,同时强调融入情感的建筑设计方法以及建筑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了建筑设计在城市快速扩张时期的适应性,最终实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成果与突破性进展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策略、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实践、城市设计教育、中国特色城市设计问题的发掘与讨论等6个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作为科学的设计方法将引领城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以城市更新、城市双修、人民城市及城市特色风貌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策略,世界各地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将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环境关联在一起;在设计实践方面,以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郑东新区和日本涩谷等城市设计为例,在新理念的主导下,探索多元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城市设计教育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共识,是提升城市设计实践者与管理者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中国特色城市设计问题的发掘与探讨,是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牛仔服装的绿色设计为例,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并行的绿色设计技术,从设计策划、产品设计、清洁化生产、消费使用、回收处理等环境和质量影响因素对生态牛仔服装的绿色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设计、环境、工艺等多学科专业组成的设计小组是完成绿色设计任务的保证,纺织材料的选择和漂洗后整理工序采用节能减排新工艺是控制产品生态质量标准和产品生产对环境污染的关键环节。因此,采用传统设计与生态设计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和整体优化闭环控制系统来诠释生态牛仔服装的绿色设计,可以更有效地简化设计程序。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缺乏自主设计创新能力的问题,首先探讨了发展工业设计对中小企业打造自有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设计观念在制造业和社会的推广、工业设计研究本土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然后从已具备的基础和优势、面对的困难和缺陷两个方面展开对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发展的促进体系的思路:政府与政策对发展设计的导向作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与工业设计服务的结合、加强高等院校设计教育与中小企业合作的途径、中小企业自身设计管理的调整;最终实现中小企业和设计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设计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隶属于设计范畴的图形设计已经被大家所了解、熟悉、本文分析了图形设计的发展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法,以求对图形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当今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新方向。认为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性化设计,资源环境的循环利用等植入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当今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从设计依据、规划理念、设计理念、总平面布置、平面设计、立面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生态理念等方面,阐述了西坟地块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