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耦合板间接静电放电辐射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电放电(ESD)抗扰度实验是电磁兼容(EMC)实验和测试技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主要用于测试电子器件及设备的电磁敏感度.目前该标准规定了2种放电方式:直接放电和间接放电.其中间接放电模拟的是带电操作人员对受试器件放电的情形,这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发生.本文基于IEC61000-4-2中规定的抗扰度实验平台,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结合脉冲函数形式的放电电流波形表达式,在对垂直耦合板实施间接放电情形下,对其附近空间的瞬态辐射场作了数值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2.
论述计算机电磁兼容问题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电磁抗扰度实现电磁兼容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常用屏蔽材料的电磁性能特性,对铁镀锡膜的屏蔽机箱能高效抑制计算机电磁辐射,有效防止计算机的信息泄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展望未来计算机电磁兼容性技术.  相似文献   

3.
围绕奇台110 m射电望远镜电磁兼容测量及电磁防护设计需求,建构了3 m法电波暗室测量平台,为大型射电望远镜电磁兼容性设计及其性能测量验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首先,阐述了3 m法电波暗室测量平台的组成、测量系统及相关设备性能参数、测量系统链路配置、测量方法等,具备屏蔽效能测试、辐射发射测量和辐射抗扰度测量能力,并分析了采用GJB 151B和GB/T 9254标准开展辐射发射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该测量平台的实际应用考虑及应用实例,为国内大型射电望远镜电磁兼容设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混响室和GTEM室辐射抗扰度测试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混响室和GTEM室中辐射抗扰度测试系统,对典型卫生医疗设备进行辐照效应实验.利用衡量2组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来评价2种电磁兼容测试场地的辐射抗扰度测试的相关性.并对2个测试场地测得的受试设备敏感阈值进行了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混响室不同工作模式和GTEM室的辐射抗扰度测试所得结果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5,说明2种测试场地具有非常好的测试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电磁兼容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磁兼容预测是实现电子设备或系统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的必要步骤.提出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电磁兼容问题进行快速预测的方法.通过选择有效的电磁干扰参数作为输入预测因子,用误差反向传播的神经网络 (back propagation,BP)构造输入预测因子与敏感设备骚扰响应之间的映射关系,并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获得的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对构造好的BP网络进行训练,建立了基于BP网络的电磁兼容快速预测模型.最后以导线间的串扰问题为预测算例,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对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军用测试平台主机系统进行了电磁兼容性分析,介绍了该测试平台主机系统硬件及软件的电磁兼容性处理,实测表明:经过软硬件电磁兼容处理后,该系统的测试精度及小信号识别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具有极高的系统灵敏度,其建设及运行过程将引入各类电子设备,电磁干扰的有效控制是射电望远镜科学产出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射电天文台址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分析了现有射电天文领域及其他领域电子设备的主要电磁兼容评估标准及存在的不足,考虑到工程实施的可行性,提出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电磁兼容控制方法,涉及台址电子设备所在位置干扰电平限值量化方法、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测量方法和测量要求、屏蔽效能测量方法及测量要求、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控制流程等.该电磁兼容控制方法计划应用于新疆奇台拟建的110 m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Qi Tai Radio Telescope, QTT),确保QTT拥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  相似文献   

8.
文中主要介绍了电磁兼容干扰形成途径,干扰分类,针对生物安全柜辐射抗扰度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电磁兼容原理进行整改。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梭车电控系统提出一种电磁兼容性的设计方案。首先阐述下梭车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环境。着重分析了电磁的干扰源产生机理,干扰源分析和解决的方案。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对梭车电控系统进行了EMC的抗扰度的试验,试验的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电磁兼容实验和实际电子设备中存在较多的线板结构,而电子设备的低频(30~200 MHz)电磁辐射发射主要通过这种结构辐射出去。因此,通过美军标MIL-STD-461F实验对这种线板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全波电磁仿真和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线板结构参数对电磁辐射结果的影响。首先仿真了双锥天线及其天线系数并与校准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然后仿真了天线处于不同极化方式时,线缆距离金属板的高度和线缆长度等参数对辐射发射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有助于电磁兼容工程师更好的理解电子设备电磁辐射水平,进而更好地进行电磁兼容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汽车电子转向器电磁兼容设计,提出一种电磁传导敏感度测试系统。采用DSP控制技术,按照SAE标准产生异常电压实验条件和瞬变过电压实验条件,在此条件下对汽车电子转向器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综合测试。通过对测试系统及电子转向器故障诊断电路显示结果的分析,能快速找到电子转向器被电磁传导干扰攻击出现故障的部位,为进一步采取电磁干扰抑制措施,实现电磁兼容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型车速传感器所面临的电磁兼容问题,分析了射频辐射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混沌神经网络电磁兼容优化设计算法。该方法采用多个待优化变量并行搜索的方式及反馈型的网络模式逐渐缩小搜索空间,直至找到全局最优解。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有效降低传感器射频能量的峰值,优化后的车速传感器电磁兼容性测试结果符合速度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的整体误差标准。  相似文献   

13.
电磁屏蔽技术与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福平  冯晨  王以伦  邓宝林 《应用科技》2005,32(11):28-29,33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磁干扰越来越严重。所以,电磁兼容设计已经成为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在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中,电磁干扰能量通过传导性耦合和辐射性耦合来传输,为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对传导性耦合需采取滤波技术,即采用EMI滤波器件加以抑制;对辐射性耦合则需采用屏蔽技术来加以抑制,电磁屏蔽已成为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大部分电磁兼容问题都可以通过电磁屏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动汽车中存在的电磁兼容问题,深入探讨了干扰车载网络与电器的主要因素——共模传导干扰的产生机理.对电机驱动系统中两个产生电磁干扰的重要环节:发电过程中的整流电路和PWM逆变器建立了共模干扰模型. 对它们产生的共模干扰电流进行了理论计算,并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建立的正确性. 通过对CAN网络的电磁敏感性进行理论和实验分析,证明了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已经大大超出CAN网络的电磁兼容能力,并给出了将抗电磁干扰能力更强的下一代车载总线标准FlexRay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车载总线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时钟电路是数字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电磁兼容设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分析脉冲频谱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时钟电路的电磁干扰问题,提出了时钟电路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磁兼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学生作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原理的简要介绍,让学生建立统一电磁场的概念、同时提高他们在电子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电动汽车所用的大功率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的电磁兼容性(EMC)测试尚无统一标准可依.在参考和分析汽车零部件和功率变换器产品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大功率DC/DC变换器进行了EMC试验的研究,提出了配套的测试方案.该测试方案基于传统汽车零部件标准,针对其中的测试布置进行了改进,改进的关键点在于保证辅助测试设备不引入过量的干扰.考虑到整车的EMC性能由整车和零部件两方协同决定,最后建议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协商采纳合理的限值等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汽车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测试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研发阶段。本文提出了一种汽车电子产品全寿命电磁兼容测试方法,通过建立测试模型、退化模型及验证模型,进行了加速寿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产品使用寿命期限内,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电磁兼容性能逐渐变差,在某个阶段会超出电磁兼容测试标准的限值要求,进而影响到整车的电磁兼容性。该研究对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电磁兼容水平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未来战争条件下,人为产生的强电磁环境的攻击对通信系统构成了重大威胁,其射频前端电路在强电磁脉冲环境条件下,极易出现性能降级和损毁,导致通信系统工作异常甚至完全失效.因此,研究强电磁环境效应以及强电磁脉冲防护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通信装备在强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阐述和分析了射频前端强电磁脉冲防护的的研究内容,并围绕电磁脉冲效应研究、电磁脉冲防护技术研究、电磁脉冲防护标准与效能评估这3个基本内容,从理论分析、建模仿真和实验评价等角度对现阶段国内外开展的电磁脉冲防护研究工作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并对射频前端强电磁防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