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湖北十房(十堰至房县)高速公路某处圬工与加筋土组合式挡墙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研究圬工与加筋土组合式挡墙的变形特性及内部土压力分布,并探讨强筋与弱筋(筋材模量)、长筋与短筋(加筋长度)以及密筋与疏筋(层间距)等参数对组合式挡墙的影响.研究发现:圬工挡墙与加筋土挡墙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上部挡墙荷载使圬工挡墙发生内倾,这一内倾使加筋土挡墙上部水平位移进一步增大,并造成墙体底部土压力分布更不均匀;增大土工格栅模量、增加加筋长度、减小加筋间距,更有利于控制加筋土挡墙的变形;加筋土挡墙内部土压力和墙后水平土压力总体上小于理论值,且受挡墙加筋参数的影响;组合挡土结构的墙顶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应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保证填土的密实度. 相似文献
2.
土工格栅筋材长期强度是加筋土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其受土工格栅在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施工损伤、蠕变和生物化学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格栅筋材在加筋土结构使用过程中的长期强度,进行了相关室内外试验研究,分析了土工格栅在土体介质和空气介质中的拉伸强度及拉伸速率对其强度特性的影响,计算了5种不同级配填料介质中土工格栅施工损伤折减系数,确定了典型土工格栅的蠕变试验方法及蠕变折减系数,探讨了土工格栅的老化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土工格栅的蠕变特性对加筋土界面特性的影响,采用蠕变试验设备及大型直剪试验装置,以两种常用的双向土工格栅为研究对象开展加筋土界面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蠕变作用对土工格栅加筋土的筋土界面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与纯砂相比,土工格栅加筋后试样内摩擦角变化较小、黏聚力增大,土体的抗剪强度提高;与未蠕变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相比,蠕变后的土工格栅黏聚力降低,且蠕变加载等级越高,黏聚力下降越多;蠕变加载等级为极限荷载的40%时,土工格栅加筋土的黏聚力下降约30%。在同样的加载等级下,初始抗拉强度较低土工格栅的蠕变变形较初始抗拉强度较高的土工格栅蠕变应变略小。 相似文献
4.
简要阐述加筋土技术机理,结合工程例子介绍加筋土边坡在工程解决地形边界受限及地基承载力较差条件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考虑格栅蠕变性的筋土复合体应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土工格栅加筋土作为宏观均匀的各向异性材料,假定加筋土宏观应力由土和筋材两种微观应力所组成,格栅与土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土为理想弹塑性材料并满足Mohr—Coulomb破坏准则,格栅为粘弹性材料;通过引入格栅蠕变模型。建立了筋-土复合体应力计算方法,进而探讨了格栅蠕变参数、土的变形与强度参数对筋-土复合体应力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筋-土相互作用效应将加速埋置于土中的格栅应力松弛过程;当格栅变形模量较低时,对复合材料中土到达塑性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影响较大,且土体塑性到达时间对土的内摩擦角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土和格栅的微观应力随土的内摩擦角增大而减小,而格栅的微观应力随加筋层间距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考虑了加筋土坡中土工合成材料流变性对土坡稳定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计算加筋路堤水平向蠕动位移的简便方法,假设堤坝的破坏面为圆弧破坏,并且在该面上发生筋材的蠕变,堤坝中土体与格栅没有相对的位移,接触面良好。 相似文献
7.
对某土工格栅加筋土陡防护堤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施工期及竣工后一季度期间的加筋体底部竖向土压力、反包体背部侧向土压力和土工格栅拉筋应变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栅加筋土陡防护堤底部垂直土压力在横断面上呈非线性分布,路堤中心附近与坡脚附近的平均垂直土压力相差不是很大;堤中心垂直土压力比不加筋的减少了20%以上;不同高度处的格栅应变沿筋长方向呈非线性分布,格栅最大应变不超过4%;反包体后侧向土压力沿堤高呈上小下大的非线性分布;底部垂直土压力、侧向土压力、格栅应变在工后两个月,趋于稳定;安全稳定的土工格栅加筋土陡防护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土工格栅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设工程中,针对黄土地区的路基分析,介绍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破裂面的计算方法,即双斜块计算理论.对此理论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推导,并以此计算了某个实际工程的数据,最后与FLAC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到较为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扶壁式加筋复合挡墙变形规律和受力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心机模型试验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上海某高填土工程中扶壁式挡墙与包裹式土工格栅组合的复合挡墙变形规律和受力机理.离心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挡墙的水平位移较小,能较好地控制高填土水平位移.在离心机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采用FLAC3D计算了复合挡墙的水平土压力,并与同尺寸和参数条件下的纯加筋挡墙、纯扶壁式挡墙的水平位移和水平土压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挡墙中扶壁式挡墙能有效地控制水平位移,包裹式土工格栅分担大部分水平土压力.该研究为高填土复合挡墙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针对加筋挡土墙在应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破坏的情况,进行了机理分析及根据破坏原因采取相对应的处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挡土墙非线性土压力计算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挡土墙土压力计算中,考虑墙后土实际破裂面为一曲面以及实验室得到的内摩擦角偏大的影响,对基于水平微元体法的非线性土压力理论公式进行改进,提出一种静止土压力与极限主动土压力的组合计算法.研究结果表明,组合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并且基本上把试验数据包括在内,说明提出的新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加筋土挡墙设计和施工中筋材布设方式大多为等长形的问题,提出一种倒梯形的筋材布设方式,并基于挡墙位移分区理论和有限差分Flac3D数值模拟,建立加筋土挡墙三维分析模型,探讨不同峰值加速度下3种加筋土挡墙对位移、水平土压力、筋材拉应力及潜在破裂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峰值加速度增大,挡墙位移逐渐增大,同一荷载作用下,改变筋材布设方式,侧向水平位移减少9.3%,竖向沉降减少5.3%;3种形式挡墙水平土压力相差不大,最大水平土压力分布在挡墙的中下部;筋材拉应力随峰值加速度的增大,沿墙高从单峰型转化为双峰型分布,最大值位于挡墙中下部;潜在破裂面填土区破裂带的形状与筋材的布设方式有关。所提出的倒梯形筋材布设方式对加筋土挡墙的抗震效果更好,可为施工设计中加筋土挡墙筋材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工作状态下加筋土挡墙土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筋土挡墙墙背侧向土压力的计算方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工作状态下的分布情况,现场测试表明土压力沿墙高呈上下小、中间大的形式分布。微元体法得出的重力式挡墙墙背主动土压力与静止土压力分布形式与加筋土挡墙现场测试结果比较接近,然而2种土压力进行组合后,分布形式吻合得非常好,但大小相差比较大。综合考虑了拉筋垂直层间距与填料的影响,提出了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计算模型,并对模型中的拉筋层竖向间距对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的影响系数进行了初步探讨,然后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证实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库岸加筋土挡墙在地震和涌浪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筋材条件下的库岸加筋土挡墙在地震和涌浪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采用两种简化破裂面形式,运用拟动力法和水平条分法推导出其所受筋材总拉力与临界破裂角的计算公式。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临界破裂角随着竖向地震加速度系数和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水平加速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筋材总拉力随着地震加速系数以及上游水位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土体内摩擦角、上游水位以及涌浪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条件相同时,可延展性筋材所承受的筋材总拉力大于不可延展性筋材。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虑拉筋存在的影响,应用准粘聚力理论和库仑理论,提出了拉断破坏形式的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发现:拉断破坏下的加筋土粘聚力具有了增量,提出的加筋土挡墙墙背侧向土压力比经典土压力和变系数法都小,提出的加筋土挡墙侧向土压力都随拉筋垂直间距增加而增加,加筋土挡墙侧向土压力随拉筋抗拉强度增加而减小,与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试验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悬锚式挡土墙是新型的组合式支挡结构.以两层锚定板的悬锚式挡土墙为对象,依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研究了悬锚式挡土墙的结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以朗金主动土压力为基础的墙背土压力计算方法.给出了墙身结构设计要求和锚定板与拉杆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基于悬臂式挡土墙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和基于锚定板挡土墙的折线破裂面稳定性分析方法.工程实践表明,给出的计算、分析和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加筋土挡土墙CAD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捷地设计加筋挡土墙和设计分析的可视化,介绍了加筋土挡土墙的设计基本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讨软件(Computer—aided design,CAD)的设计思想、软件结构和软件功能。该软件以Windows为开发平台,利用Visual Basic 6.0开发成界向友好的交互系统,实现了加筋土挡土墙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由传统的参数计算转变为具有人性化界面的可视化。实践应用证明,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加筋土挡上墙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有助于工程人员迅速、准确地进行档土墙设计,并提出优化的设计疗案。 相似文献
20.
生态袋加筋柔性挡土结构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低,具有良好的地基条件适应性,并可以形成绿色挡土墙或边坡,是工程措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挡土结构形式.生态袋面层和面层后填土与加筋格栅的连接强度大小,是控制生态挡土结构稳定性的关键.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生态袋和填土与加筋格栅的连接强度,结果表明:生态袋与加筋格栅界面摩擦角仅在9°-15°,远小于生态袋间的界面摩擦角(20°以上).为解决生态袋与加筋格栅界面摩擦强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反包加筋连接的新连接形式,反包加筋连接的界面摩擦强度高于生态袋间的界面摩擦强度,解决了生态袋墙面可能在生态袋与加筋格栅界面发生滑动破坏的问题.试验结果还表明,生态袋装不同填土时其抗剪强度(摩擦强度)有明显差别,袋装红粘土时,生态袋界面摩擦角为20.4°,袋装碎石时,生态袋界面摩擦角为25.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