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表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是一个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多阶段过程,取决于废水组成及操作条件的选择.同时,对其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针对阜新双汇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在运行期间,出现好氧颗粒污泥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进水方式、曝气时间、沉降时间等因素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产生的影响,通过现场的试运行和运行条件的改变,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对屠宰污水的处理效果.旨在为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的在工业废水中应用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好氧颗粒污泥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介绍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好氧污泥形成机理及理化特性研究,探讨了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以及工业应用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4.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条件及形成机制是目前环境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使用细胞自动机的方法,提出一个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该模型能有效、直观地揭示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工业化放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及其性能,在气升式间歇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并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连续监测.实验表明,成熟好氧颗粒污泥性能良好,沉降速度最高为33.85m/h,SVI降到了32.24L/g,颗粒强度达到82.63%,颗粒污泥的耗氧速率(OURw)为1.20mg/(g·min)-1.这些理化指标均优于普通的活性污泥,所形成的好氧污泥颗粒长期稳定存在.好氧颗粒污泥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较强,COD去除率高达96.10%,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也高达80%,且出水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6.
颗粒活性炭对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耗时长已经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晶核假说"原理,在反应器中投加惰性核可以加快污泥好氧颗粒化进程.为了研究颗粒活性炭对于污泥好氧颗粒化进程的影响,在SBR反应器启动初期投加颗粒活性炭(SBR有效体积的1%,平均粒径为0.1—0.3mm)作为诱导核,采用扫描电镜和细菌凋亡荧光染色来表征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运行20d即获得了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构密实,微生物种类较为丰富.好氧颗粒污泥细菌凋亡荧光染色结果表明死细菌分布较为均匀,但活细菌多位于外层;胞外多聚物多重荧光染色表明蛋白质和多糖(α-吡喃葡萄糖、α-甘露糖和β-D-吡喃葡萄糖)等物质在好氧颗粒污泥内部分布较为均匀,虽然含量接近,但β-D-吡喃葡萄糖含量最多.本研究表明,在反应器中投加颗粒活性炭可以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降解五氯酚的微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真细菌和古细菌的种群多样性和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DGGE主要条带进行序列比对,发现颗粒污泥中真细菌和古细菌都与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微氧颗粒污泥中同时存在好氧菌、微氧菌和厌氧菌.通过比较不同菌的相对数量变化发现五氯酚驯化后的颗粒污泥中产生了一系列对五氯酚降解有利的优势细菌和古菌,如Proteobacteria、Sphingomonas、Methanogenic bacterium等.  相似文献   

8.
SBAR中培养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气升式间歇反应器研究了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分别考查了厌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时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及其特性的不同,并且分析了循环时间为4 h和12h时好氧颗粒污泥的菌群形态和粒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接种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相对密度达1.025,含水率96%,而厌氧颗粒污泥驯化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相对密度为1.008 7,含水率98%;在4 h循环时间下,颗粒粒径主要在1.5~2.0 mm,杆菌为优势菌,而在12 h循环时间下,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分布在1.0~1.5 mm,球菌为优势菌.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学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地综述了国内外在好氧颗粒污泥方面的研究现状,包括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特征、颗粒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及其微生物组成,以及在污水处理方面的优势.同时,对其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好氧颗粒污泥是目前水污染处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利用自制的SBR反应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过程及其性能进行研究和表征.用粗盐改变废水的表面张力,用活性炭改变废水的固含率,在人工模拟废水和餐饮废水体系中比较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对废水COD的去除率.实验结果表明:成熟好氧颗粒污泥性能良好,沉降速度快,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较强,其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普通活性污泥.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COD去除率高于传统的絮状污泥.  相似文献   

11.
流体力化学-二次流原理在污泥颗粒化中的研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污泥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在流体中添加适量剂量的絮凝剂,利用流体力化学-二次流原理,施加合适的流体剪切力,形成合理的二次流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原始颗粒污泥.利用污泥内部和水中的微生物,通过好气或厌气培养,能加快(好氧或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是加快颗粒污泥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污水处理生产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研究发现不同质量浓度硝酸铈对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增长速度、脱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相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质量浓度为50mg/L时对改善污泥性能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以普通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葡萄糖和乙酸钠为碳源,在两个SBR反应器内对比污泥颗粒化过程。通过监测EPS组分、污泥疏水性、MLSS、SVI、COD、TN和TP,发现硝酸铈可以促进污泥颗粒化过程。稳定后的含铈颗粒污泥同时具有脱氮除磷作用,COD、TN、TP去除率分别达到95%、80%和85%。  相似文献   

13.
生物絮凝剂对好氧污泥颗粒化性能及其种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速好氧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过程中投加生物絮凝剂,研究其对颗粒污泥理化性能的影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颗粒污泥的种群结构,探讨生物絮凝剂促进污泥颗粒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絮凝剂的投加使污泥颗粒化的时间由56 d缩短为28 d,形成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和沉降性能。DGGE分析显示颗粒污泥的群落多样性十分丰富,总共测序的28个OTUs中,存在较多的是Actin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的α和γ亚群,大约占OTUs总数的64.3%。而且投加的能分泌胞外多糖黏液的菌种Devosia hwasunensis strain HST2-16T、Tetrasphaera elongate在颗粒形成和维持其稳定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在SBR反应器中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实验研究.在温度为室温,pH为7.0左右,曝气时间为150~ 180 min,沉淀时间9~120 min,曝气量为0.3~ 0.5 m3/h的实验条件下,成功培养出了好氧颗粒污泥,其颜色为浅黄色,粒径为1~...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活性污泥为种泥,研究好氧絮状污泥的厌氧颗粒化过程及其机制.UASB在污泥负荷(SLR)0.25kg(COD)/(kg(VSS)·d)和水力负荷(HLR)0.1m3/(m2·h)的条件下启动后,通过分阶段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的方式逐步将SLR和HLR提高到0.52kg(COD)/(kg(VSS)·d)和0.3m3/m2·h,经过150d的连续运行,成功培育出了厌氧颗粒污泥,系统对COD的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先后经历了污泥驯化期、微生物聚集体形成期、初生颗粒污泥形成期、次生颗粒污泥形成期、成熟颗粒污泥形成期5个时期.好氧絮状污泥的厌氧颗粒化机制整体上符合二次核学说,其中初生颗粒污泥的形成符合黏液学说,而次生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与目前已报道的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不同,其内核是由初生颗粒污泥破碎后的碎片组成,产甲烷丝状菌和其他细菌通过插入碎片中或者附着于碎片表面的方式形成聚集体,并逐渐发展成为次生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6.
接种污泥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污泥颗粒化进程,在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中,取普通絮状活性污泥和在絮状污泥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好氧颗粒污泥分别为接种污泥,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探讨其对污泥颗粒化速度及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污泥中适量添加颗粒污泥能使颗粒成熟时间由35 d缩短为28 d,缩短了反应器启动时间,培养的成熟颗粒污泥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和降解性能,SVI稳定在36 mL/g左右,沉降速度达36.23 m/h,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86%、90.23%、89.60%。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批式实验,以人工配水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考察了DO浓度、碳氮比、污泥龄对序批式颗粒污泥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O通过渗透作用造成颗粒内部缺氧区大小变化进而从整体上表现出对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较低的DO浓度更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当DO浓度控制在1mg/L左右时,颗粒污泥系统对COD、氨氮、总氮及磷酸盐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进水碳氮比减小,导致厌氧段胞内储存物质(PHB)的合成不足,造成好氧聚磷和反硝化聚磷对PHB的竞争,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性能下降;而序批式颗粒污泥系统泥龄的控制应从平衡排泥除磷以及保持足够颗粒污泥数量维持系统正常运行综合考虑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