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主体框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了解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的主体框架,并对框架的主要内容,如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城市旅游形象、城市特色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社会资源的旅游化和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等)、城市旅游经济影响的测度、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珺 《科技信息》2011,(22):75-75,77
宝鸡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同时,在城市旅游方面,更应运用科学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通过城市旅游项目的准确规划建设,建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供给,提高宝鸡城市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行业服务质量,打造宝鸡的城市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3.
芜湖市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及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旅游的思路是将城市整体而并非个别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发展取决于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引力.文章在分析芜湖城市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认为芜湖应确立城市观光/休闲旅游和商务旅游并重的城市旅游发展模式,芜湖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应为“青山绿水中的现代商城”.  相似文献   

4.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5.
面对国内外城市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城市旅游地的发展不应只着眼于自身的发展与优化,其发展应放宽视野,注重旅游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以培养竞争力来增强持续市场的能力。而通过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则是获取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概念、内容、作用等,然后阐述了城市旅游形象对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效应,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来获取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和存在形式,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旅游体系的建设.该文以武汉为例,通过对网络游记进行词频分析以挖掘游客对城市旅游意象感知,并据此对相应的旅游空间的可达性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进而分析旅游意象要素的可意象性与旅游空间的可达性之间的关联和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与其空间和感知可达性整体相关性较低;部分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和分布与道路可达性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该研究可为完善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营销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昌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金银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5):88-88,131
城市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旅游地区(城市)的主题形象定位和策划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城市旅游形象营销、打造城市旅游品牌的作用。本文从城市旅游的发展和实践出发,结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西昌实际,提出西昌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并结合田野调查,对山东运河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状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针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具体包括:充实现有景点体育内涵,推进体育旅游设施标准化;同步发展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筹建大规模游乐项目,引进现代大型旅游文化产业集团;申办景观体育赛事等.旨在为运河沿岸五城市体育旅游开发谋出路,觅对策,为整个旅游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中心城市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载体。通过构建旅游中心性指数测算模型,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测算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中心性分类指数和旅游中心性综合指数,并对旅游中心城市的等级划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市旅游中心性指数存在差异,可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黄山市,二级旅游中心城市包括池州、芜湖、安庆3市,三级旅游中心城市包括宣城、马鞍山2市,四级旅游中心城市为铜陵市。  相似文献   

10.
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为宝鸡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城市旅游规划空间布局要素分析法.结果 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要素相对完整,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但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结构不科学,特色不明显,地方优势发挥不足. 结论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应从山水城市个性的体现、地方性旅游文化的强化、旅游通道游客感知度的提高、游憩商业中心(RBD)的打造和工业旅游的利用等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11.
景点型旅游城市是指凭借优美的自然风景或名胜古迹等旅游吸引物、因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为主要职能的中小型城市.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依托传统观光旅游景区点发展起来的景点型旅游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入手,探讨了景点型旅游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并提出了景点型旅游城市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地产模式越来越受到城市发展的青睐,而西安旅游地产的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立足西安的特色旅游资源,以SWOT分析为基点,分清优劣形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以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风险寻求西安旅游地产的开发策略,加快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进程,提升城市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古村落旅游是我国特色的文化旅游之一,其资源内涵丰富、吸引力强,产品结构和特色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的趋势,重点分析了我国古村落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和保护现状.分析认为:古村落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旅游产品不成熟、旅游规划水平低、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经营管理体制混乱、旅游宣传不足、旅游意识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短缺等方面.依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所获基本数据,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村落旅游为例,提出了对古村落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福州市旅游业的反思,在分析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特点,提出采取提炼旅游形象、更新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等创新措施,促进其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历史经验表明恰当的城市旅游开发是时古城建设性的保护,符合生态城市的旅游建设是时历史古城的最好保护。因此,基于生态景观学的生态城市旅游开发模式是时苏州古城进行城市保护和城市旅游开发的较合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乐山市是一座具有悠久旅游文化历史的城市,但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滞后阻碍了乐山市旅游业的发展.乐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4个方面对旅游资源开发机制进行了合理的解析,弥补了乐山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不足,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化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三门峡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三门峡市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门峡市的城市旅游形象,对三门峡市的特色旅游、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三门峡市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长春市都市旅游的个性化与规模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旅游发展的态势之一是面向都市旅游.长春市作为全国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和全国首批旅游城市,具有发展都市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本文在分析长春市都市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基础上,指出了长春市旅游发展应注重对都市旅游的个性化(独特鲜明的形象)与规模化(产品的内外部协调)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古都南京,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市重要的产业部门,它不仅为我市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南京旅游业整体水平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三产发展状况还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郭筱翠  赵丽佳 《太原科技》2008,168(1):43-44
城市旅游形象现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太原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到目前为止太原市的城市旅游形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塑造.阻碍了太原市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探讨影响太原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塑造太原市旅游形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