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寻找重型颅脑损伤后血小板异常增多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采用抗凝治疗改善循环的方法防治脑梗塞。结果:能有效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结论:当出现血小板异常增高时,应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抗凝治疗情况,为规范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NVAF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2007~2010年(A组)、2011~2014年(B组)和2015~2017年(C组).调查3组患者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对比分析不同栓塞风险、出血风险及不同组别间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NVAF患者抗凝治疗率由4.15%(A组)上升至29.00%(C组),C组患者的抗凝治疗率较前显著增加(χ~2=133.31,P0.001).结论: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较前有所改善,临床上应加强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抗凝治疗规范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对于入院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凝组,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共5 d,阿斯匹林肠溶片0.3 g,1次/d,3 d后改为0.1 g,1次/d,长期服用;治疗组为葛根素组,葛根素300 mg静脉滴注,1次/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控制症状及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使C-反应蛋白(CRP)浓度更快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抗凝及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UA疗效优于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目前综合医院中支架术后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了我院接受过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在外科接受非心脏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情况,共收集2013年7月到2016年7月期间的患者234名,治疗期间均停用了单联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高危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替罗非班进行桥接治疗,我们比较了围手术期的心脏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未接受桥接治疗组3例发生出血,4例发生心脏事件;应用肝素桥接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了围手术期的心肌梗死或高度怀疑心源性猝死,7例发生了术后的出血,替罗非班组无术后出血,但接受该药物治疗的患者例数很少.在未应用任何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发生出血的发生率较低,血栓形成风险没有明显增加.结论:在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桥接治疗的患者中出血事件的发生增加,但多为不严重出血.对非高危患者,不建议进行抗凝的桥接,直接事先5d停用双联或单联抗血小板治疗即可接受手术;针对高危患者,可考虑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替罗非班进行桥接过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对于入院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凝组,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共5d,阿斯匹林肠溶片0.3g,1次/d,3d后改为0.1g,1次/d,长期服用;治疗组为葛根素组,葛根素300mg静脉滴注,1次/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控制症状及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使C-反应蛋白(CRP)浓度更快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抗凝及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UA疗效优于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DTA-K2抗凝剂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和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者5名,同时采集EDTA-K2抗凝静脉血2ml和置于160μl稀释液中的末梢血40μl,分别在sysmex-2000i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数,同时用光学显微镜对瑞氏-姬氏染色后的EDTA-K2抗凝血进行血涂片观察.结果:健康组EDTA-K2抗凝静脉血和稀释的末梢血血小板数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涂片上血小板大小、形态、分布正常.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血和稀释的末梢血血小板计数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血涂片尾部有大量血小板聚集,数量不等.结论:EDTA-K2抗凝剂可对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造成假性减低,但通过稀释的末梢血计数血小板联合涂片观察,就可以纠正假性血小板减低,避免临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分析了11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电图资料。结果:住院初期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78.81%和86.05%。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为ST—T改变,其次为各种心律失常和左心室肥大(包括左室高电压)。经过治疗后复查心电图,脑梗塞与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41.93%和44%,心电图异常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时,颅内病变导致的综合因素有可能造成心脏的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且治疗后发生HT,依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3个月)情况.收集患者各项资料,分析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房颤、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梗死体积、HT位置等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HT位置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而房颤、血小板计数、梗死体积不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HT位置用于预测患者预后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2、0.770、0.592,各指标联合曲线下面积为0.801.结论 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HT位置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预后危险因素,及时识别有利于患者的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饲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降压、抗凝、营养脑细胞等,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血塞通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混合液,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痊愈、显效以及有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一周以及两周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质量,并且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值得进一步推广其运用.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率在一定程度上能预示患者的出血风险,故对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检测对临床治疗和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出血性疾病、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及抗血小板药物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血液病、心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抗凝药物的监测、疾病辅助诊断和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开展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技术是临床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1.
血液细胞计数仪的广泛使用使得血液报告迅速 ,劳动强度降低 ,但仪器法计数血小板存在许多干扰因素 ,特别是对低血小板样品 ,更是如此 ,需要手工复检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1,2 ]。本文对脾亢肝硬化病人血小板进行研究 ,选取了其中不同水平血小板样品 ,分别采用仪器法与手工法计数 ,加以对比。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选择 5组血小板浓度由低至高的脾亢肝硬化病人 ,年龄在 35~ 76岁。1 .2 仪器法 :使用雅培 Cell- Dyn1 70 0型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雅培提供的全套试剂 ,EDTA- K2 抗凝静脉血。1 .3 手工法 :血小板计数手工法按《全国临床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脑梗死可能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6例并发脑梗死17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在心衰症状明显缓解的基础上,经过抗凝及营养神经治疗,5例痊愈,8例肢体肌力明显好转,2例无变化,2例继发性脑出血合并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11.80%.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病的关键,特别是早期强力的利尿又忽视了抗凝治疗及不适当的降压、低血糖为促发因素.在心衰缓解的基础上行抗凝及营养神经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并脑梗塞的相关因素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1994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39例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预防的临床经验.结果出院时按GOS评价,良好30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对颅脑外伤合并脑梗塞应早期诊断,积极预防,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减少和减轻脑梗塞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并脑梗塞的相关因素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1994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39例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预防的临床经验.结果出院时按GOS评价,良好30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对颅脑外伤合并脑梗塞应早期诊断,积极预防,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减少和减轻脑梗塞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ype2)合并脑梗或无脑梗塞者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 ,血脂及血压的变化,探讨Type2合并脑梗塞的因素.方法:选择病倒对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脑梗塞与ISI呈负相关,与高血脂症,高血压呈正相关.结论: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血压升高是脑梗塞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抗凝血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了血液中的抗凝因子外,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具有抗凝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水蛭素、蚯蚓纤溶酶等.基础研究证实这些抗凝刑的作用一般是通过三方面得以实现:一是抑制凝血酶及凝血酶活化因子活性;二是水解血纤维蛋白或纤溶酶原;三是抑制血小板凝聚.由于这些活性物质具有高效的抗凝、溶栓作用,它们极有可能发展成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综述了脑卒中治疗药物的临床使用现状和研究进展.笔者从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纤和抗凝药物以及神经保护药物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热点,分析了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脑卒中药物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间窗、药物及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8月对发病在 8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 19例采用经股动脉插管、动脉内介入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 结果 :有 11例大脑半球梗塞在溶栓后 1周内神经损害体征基本恢复正常 ,术后 3周有 15例患者神经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 结论 :动脉介入溶栓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在梗塞后尽快行患侧局部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有益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纳洛酮联合杏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 治疗组采用纳洛酮+杏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77.8%,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纳洛酮加杏丁治疗急性脑梗塞,取得满意疗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光亮子血波辐射疗法(即应厅)简称UBI治疗,是抽取患者少量的静脉血经抗凝,紫外线照射及充氧后,再回输体内的治疗方法.我们采取本人血液回输方法.我科自1993年3月以来,共治疗218例脑血管病疗效较好.现将治疗中有关护理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18例患者中,男194例,女24例,年龄在38eds岁,经CT确诊为脑梗塞、脑出血,其中脑梗塞126冽,脑出血92例;住院病人134例,门诊病人84例;141例作一个疗程,77例作两个疗程。(二)治疗方法1、病人在病房(或血疗室)中常现消毒后用装有抗凝剂的血袋抽取被倒上肢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