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东北的营口开港,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传教士也纷至沓来,遍布了中国东北的城镇和乡村,传教布道,创办学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学到大学等体制完备、制度健全的不同类别的学校。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以“基督征服中国”。同时教会学校对中国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东北的营口开港,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传教士也纷至沓来,遍布了中国东北的城镇和乡村,传教布道,创办学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学到大学等体制完备、制度健全的不同类别的学校。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以“基督征服中国”。同时教会学校对中国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钢琴艺术的形成、发展;是与文化传播、交流密不可分的,西方教堂与教会学校、中国留学生、外国高水平音乐家在中国的活动极大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对外音乐交流及中国钢琴选手参加重大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使中国钢琴艺术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与西方基督教之间的差异,进一步阐明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并以此为理论生发点,探求在世界文明的共同走向中,中国本土文化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教育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学习和引入西方式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在以魏源等为代表的学者的推动下,中国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教会学校的兴起、新式学堂的创办、西学书籍的翻译,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各类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的开办,推动了英、汉语在华的传播。洋务学堂主要教习外文,教会学校则英、汉语教习相辅相成。以这两类学校为主要传播形式的英汉语传播有其不同的背景、特点与目的,但他们都事实上促进了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文化,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不同宗教文化的表述形式及表述内容都对其本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被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精神意境和人生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基督教与佛教不同的宗教理念,从生命意识、家庭伦理以及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入手来此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探讨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卢图利     
南非联邦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总主席艾尔伯持·约翰·卢图利是南非民族运动的领袖之一。他是苏路族人,1898生于罗得西亚。他的父亲是一个从南非联邦到罗得西亚去为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工作的传教士。卢图利也信仰基督教,曾在教会学校读书,最后在他的家乡——南非联邦纳塔尔州的亚当斯学院毕业。他在一个乡村学校教了两年书以后,就到亚当斯学院教音乐、教育、地理、历史和苏路文。1935年卢图利放弃了教育事业,担任苏路族人阿马克霍耳瓦部落的酋长。在他的帮助下,成立了农民协会。不久以后,卢图利参加了非洲人国民大会。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通过教育传教意识不断加强,基督教开始传入泰安,并在泰安兴办了一批教会学校。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这批学校虽然始于宗教传播目的,但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不断翻新,对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泰安地方近代教育格局,传播介绍西方近代文明,分担国立学校责任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巴齐扎、瓜里诺和维多利诺把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付诸于实践,他们获得贵族领导者的支持建立了新的寄宿学校。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丰富的学校教育实践为近代欧洲中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并引发了持续的教育革新浪潮。  相似文献   

12.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提出的科学依据及其重要意义在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服从于社会大系统的目标定位;"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决定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自身规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继续坚持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13.
从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瓶颈的现实出发,通过对目前在学校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的3种主要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对比,指出“PC—TV教学系统”是学校全面开展数字化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对于电视行业的复苏和PC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他改造书院,兴办学堂,倡导派员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其次,他极力主张废科举制度,并参与制定湖北学制和癸卯学制,初步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再次。他的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学制旨在规范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推动整个国家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纵观清末民初制定的《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近代化的进程,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封建社会的垄断、务虚、封闭到近代社会的实用化、民主化、平民化和国际化的转变趋势。但由于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理解上的偏差,也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出现了一些曲折与失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陕西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陕西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状况基本上和全国是同步的.早期的改良书院和维新运动中兴办的各种学堂,大都开设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课程,客观地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辛亥革命后各种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创办,使近代科技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陕西的留学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总而言之,陕西近代科技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为陕西以及全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成人教育主体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必须处理好系统内部发展主体的关系,即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和受教成人群体的关系,才能促进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成人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关照成人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校长队伍的现代化。新时代、新教育对原有的校长培训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从扩大校长培训的功能,促进校长培训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着手,强调从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校长决策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校长的教育远见意识、公平意识、敢冒风险、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精神,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教育史上,众多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教会学校的起源时,大都把它归结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英华书院。其实,英华书院和后来在中国本土建立的教会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近代教会学校的真正前身是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于1732年7月25日在那不勒斯创建的中国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