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逻辑相对主义观点是指不同的文化也许根据不同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来自人类学关于偏远民族的调查引起了是否存在不同于西方逻辑的其他逻辑的争论。以关于阿赞德逻辑的争论为例进行分析,表明争论的缘起在于用西方形式逻辑的视角讨论特定文化的实践推理。从一种非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阿赞德推理,则引起争论的疑惑点得以解释与澄清。  相似文献   

2.
纵观西方哲学史,在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框架之中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如影相随,此涨彼落。当今,对科学本质的重新反思,已向作为真理和合理性化身的科学形象发起了挑战,并又一次引入相对主义。针对绝对主义存在的问题,相对主义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等多个维度侵蚀科学哲学中绝对主义基础。从对相对主义诘难与其回应中,我们发现温和的相对主义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文化相对主义观念是人类学的思想精髓,本文首先讨论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以及这一观念的核心立场;继而,重点论述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所带来的科学观的变化,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科学观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最后对围绕相对主义的相关争论进行几点讨论。  相似文献   

4.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阐述了传统真理观的局限性。人们确实需要重新审视关于真理的一些问题。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其说是一种传统的相对主义或一般意义上的相对主义,不如说是一种特殊的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5.
论应用伦理学的批判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伦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对话商谈而达成道德共识,以便为立法和公共政策提供依据,但这不是应用伦理学惟一的任务.确立对话程序不是应用伦理学的任务.批判现实和时尚,改变共识是应用伦理学更重要的任务.应用伦理学不可能对各种不同的哲学保持中立.程序论者设定相对主义,但相对主义是自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尼采力图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传统真理观,提出了透视主义真理观:尼采通过揭示传统真理观所预设的本体信念的非理性根源,撼动了基于神目观的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根基;通过阐明认识所依赖的透视视角的种类和特点,批判了传统相对主义真理观中唯我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通过向价值关系的回溯,凸显出真理与生活实践和生命的形而上追求的紧密关系。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将人性关切和实践理性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为全面理解真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文语境。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布鲁尔与拉都尔之间发生了一场颇具影响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强纲领的对称性原则与拉都尔的普遍的对称性原则之间的争论。这两种对称性原则的本质不同在于坚持还是消解主体一客体模式,由这两种不同的形而上学标准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相对主义。而争论的双方面临的却是相同的哲学困境。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一种共享的交往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者对网络社会的注意。与一般的看法不同的是,我们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真实的而非虚拟的社会,一个新的、数字化的但却以人为根基的社会,一个共享的而非精英统治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强纲领”SSK的相对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纲领”SSK的相对主义特征体现在对实在、科学方法、实验和理论的解构中,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意识形态化中,体现在其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上。这种思潮不仅威胁到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危及到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有限相对主义的基表内涵是认为存在着为人所知,可以辨认并且是有限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它与跨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关系.最后探讨了有限的相对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认为它可以促进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取向,强化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有利于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涵化.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对比、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弗兰克、霍尔顿、法因以及霍华德等人的观点,认为研究者的哲学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科学史研究。要全面、正确地认识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必须把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宗教情怀、同时代的哲学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对西学东渐兴起之前中国的典籍中是否已出现了“科学”这一术语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汉语大词典》“科学”词条中的,以及个别学者著文指出的有关南宋陈亮已在文章中使用过“科单”一词之说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3.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年来,科学传播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传播内容,而忽视了本来就是传播学最重要内容的对传播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简单地以科学传播替代传统的科普概念也是存在问题的。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传播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自从美国学者S.约汉森的学术专著《界面文化》发表以来,许多学者对界面概念以及界面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界面与界面文化在不同的学术语境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从哲学角度看,界面就是辩证法研究的中介系统,是理解世界的发展图号和联系图景的基础。界面文化实际上是基于界面和信息技术的一种集成性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当代以电子界面和网络世界的方式存在。界面文化集成了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它提供了多视角解释文化的可能性。界面文化以信息技术为中介,在经历了文字符号的界面体现、机械复制、比特信息传播、因特网的虚拟交互等阶段之后,实现了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对接。界面文化演变为文化体现与交互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博物学历史悠久、内容繁杂。学界对博物学在历史发展中是否出现过"断裂"进行了广泛的争论。迈尔、法伯及罗杰等科学史家认为,生物学的基本问题没有变化,因此生物学的历史应该是一部连续的历史。另一方面,福柯、阿什沃斯等人从哲学和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博物学经历过若干次断裂,形成不同的阶段。博物学的问题旨趣在不同的阶段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以连续论者迈尔和断裂论者福柯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和评判其主要观点,力图将断裂问题置于编史学的视角下理解。结论认为,"断裂"不是生物学或生物学史问题,而应该看做一个编史学问题。关于"断裂"的讨论有助于拓展博物学史及科学史研究的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17.
Relative frequency of genera as a function of number of species per genus is plotted for six eighteenth-century classifications: Linnaeus' classifications of animals, plants, minerals, and diseases, and Sauvages' classifications of plants and diseases. The distributions for animals and plants form positively skewed hollow curves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to those found in modern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s and predicted by mathematical models of evolution. The distributions for minerals and diseases, however, are more nearly symmetric and convex.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ighteenth-century and modern classifications of animals and plants probably reflects psych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taxonomists' judgments;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assifications of animals and plants and those of minerals and diseases reflects evolutionary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classified, since all six classifications were constructed by the same taxonomists using the same methods. Consequently, the observable effects of evolution are strong enough to be detected in classifications constructed before the acceptance of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s can contain substantial scientific information despite their reliance on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processes of judgment.I thank Mae Ling Hum for assistance in data collection, and Dennis G. Fisher, David M. Raup, Thomas D. Wickens, and J. Arthur Woodward for helpful comments on earlier versions of the paper. Computer time was provided by the UCLA Office of Academic Computing.  相似文献   

18.
这里针对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一个是工程的社会影响究竟有多大?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我们看到了电气化工程促进了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类社会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农业生产方式;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变迁;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另一个问题是电气化工程的社会影响何以可能?通过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哲学思想,我们看到了在工程中所蕴合的科技理论的逻辑性和经验性;工程运行的实用性和简单性;工程范式的历史性和转换性以度工程实践的建构性和境遇性等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朝向工程事实本身——再论工程的划界、本质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提出,为工程哲学的建立奠定了逻辑前提和基础。但是,学界关于工程活动与科学、技术、生产等活动之间的划界仍然较为模糊,尤其是没有在工程与生产之间作出清晰的划界,甚至混为一谈,由此严重影响着工程哲学研究的深入。本文以朝向工程事实本身的态度,力图较为深入地探讨工程活动的划界问题,从而阐明符合事实的工程界定,并在实践哲学、行动哲学的视域中,揭示工程活动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