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词对《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林黛玉就是曹雪芹用这种艺术手段塑造出的最典型的艺术形象。黛玉的诗根据所表达的不同思想和内涵 ,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表现她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 ;二是表现她的孤标傲世和高洁叛逆 ;三是表现她双重性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飘零与孤独,使她喜散不喜聚,在日常生活中爱哭流泪,经常说“死”。林黛玉诗词抒写其内心的哀伤凄怆、抑郁不平、苦闷颓伤的情感,孤傲高洁的性情,对自己生离死别的命运有强烈的预感,蕴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使林黛玉成为最富有诗意也最凄美的生命,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女性生命的挽歌,一出旷世未有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直接创作动因是哭情,是对以林黛玉、晴雯、鸳鸯等为代表的闺阁女子的诗意生命、高洁人格、似水柔情及其悲剧命运的深情礼赞与同情,企盼她们的精神之光永远长存,不"使其泯灭"。《红楼梦》也是对"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人类生存法则与生命旅程的艺术呈现和确证。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红楼梦》众多女性中最为伤感的人物形象。《红楼梦》章章精彩,字字珠玑,红楼人物色彩斑滥、星光闪闪,林黛玉是其中最遥不可及、最让人追随、最亮最美的一颗明星。黛玉之悲,多少人为其特有的悲剧之美倾倒,多少人从她身上感受到最为伤至肺腑的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阐释从林黛玉身上感受到的魅力以及时代赋予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林黛玉形象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林黛玉是整部《红楼梦》的核心,她的"三美"留给后人最深刻的思考,了解《红楼梦》理应从黛玉开始。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使用多种文体,将文体的选择与小说中人物的表情达意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塑造带有鲜明的文体特色。以上特点集中地表现在《红楼梦》对两个重要女性人物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塑造中。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本名叫《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的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它揭示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诸多不当之处,比如把林黛玉这个名字译成"放荡的女人",刘姥姥信了基督……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几首主要诗词曲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指出它们对表现人物命运、刻划人物性格、诠释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饱醮心血之笔塑造了一个个悲剧人物典型,其中林黛玉更是典型中的典型。细品林黛玉,总觉得她的个性中暗含着某种扭曲。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的形成不排除社会历史客观际遇的摧残,不排除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压抑,不排除生理病理等先后天缺陷对她们身心健康的损伤,此外还应该有某种主观自为的原因。这就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才貌双佳的少女,其心灵上积着一种彻里彻外的自卑与自尊极度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便是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0.
李丽雪 《少儿科技》2011,(12):40-40
看了古典名著《红楼梦》之后,林黛玉那多愁善感、清高孤傲、爱使小性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会想:假如林黛玉生活在今天,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之一,是作者赋予情感,倾其心血塑造的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典型形象。林黛玉的语言不仅丰富真实,而且精练简洁,是丰富多样化与鲜明个性化的统一,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人物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诗词对<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林黛玉就是曹雪芹用这种艺术手段塑造出的最典型的艺术形象.黛玉的诗根据所表达的不同思想和内涵,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表现她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二是表现她的孤标傲世和高洁叛逆;三是表现她双重性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书中塑造了一批十分鲜活的典型人物,其中有部分女性悲剧的命运与其在当时那种男权世界的话语权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分析话语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探析"全失语""半失语""半语"女性与其悲剧命运,以期深入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红楼梦》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据说,H城有位正在失恋的姑娘,连续看了《红楼梦》电影十多场——在放映此片期间,凡是她能看到的都看了。当她看完最后一场的时候,便在“再也看不到宝玉”的悲叹声中自杀了。类似事例,早已有之。据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杭州有位姑娘,十分喜爱《红楼梦》,终于,也与林黛玉一样,经常咳嗽,日益消瘦下去。其父母认为是《红楼梦》害了她,便把这本书抛到火堆里去。当她看到《红楼梦》在熊熊的火焰中化为灰烬的时候,便不禁失声痛哭:“奈何烧煞我宝玉!”立即也就断了气。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和薛宝钗究竟谁优谁劣,这个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其焦点就是二人的性格高下之争。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按理二人应有截然不同的归宿,但笔者认为二人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与众不同到底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以其独特绝美的形象亭立于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人物画廊之中,也以她们超越其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铭警着我们后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效果、堪与诗词之意境州媲美。本文系统地分析游湘馆的环境组成:翠竹、梨花、芭蕉、苔痕、幽窗、鹦鹉以及书籍、笔砚等这些景物描写,衬托了林黛玉的性格.渲染了悲剧氛围.由此可见《红楼梦排者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通过“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形象而准确地刻画了香菱、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这种借一事而巧写数人的艺术手法,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本人的生命始终,而且贯串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的原因主要由"家事"、"心事"、"身事"而起,也有生存环境和心理学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黛玉之哭的作用而言,黛玉之哭就是作者曹雪芹之哭。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就是作者的代言。如果说作者自比为宝玉的话,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亦是作者的知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