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尽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因素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们,生存危机阴霾般地笼罩在我们身边。中国每年增加人口1500万,中国每年减少土地1500万亩,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元人民币……。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以自然资源破坏、生活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唯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农业的生产资料,当今全国土地资源不断遭受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世界各地把保护土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和采掘等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土地荒废、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环境质量,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产环境.简述了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形式和地质灾害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恢复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不断地增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人类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发展,而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因人口巨增,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一系列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如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发生,引起人类对环境治理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因气候变暖、臭氧空洞、厄尔尼诺、土地沙漠化等各种全球性环境与灾害问题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危机等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只有对土地有了充分认识,并掌握其特征,才能使土地得到合理地利用、有效地改造和科学地保护,从而为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奠定扎实的基础。 土地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等组成的地表综合体。但大部分土地还包括人类活动的某些成果。土地是一个能量和物质转化的开放系统,它的内部及其与外界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的转移和物质的交换,农业生产就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从土地资源中转化出适合社会需要产品的过程。因而人类不仅参与了这个系统的交换过程,而且不断影响和改变着这个系统的结构。可见,土地资源是可变的,人们可以破坏它,也可以保护它和提高它,即改变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正因如此,土地按其  相似文献   

7.
矿业是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但随着人们对矿产的需求量增加,使得矿产资源被不断开采与挖掘,我国矿区土地资源严重损毁,露天铁矿开采是造成环境污染与植被破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矿山土地复垦技术是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的途径,因此,对矿山进行复垦特别是土地复垦成为首要问题,该文对地下开采铁矿排岩场土地复垦技术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黄河河源区近1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80和90年代2期土地覆被数据表明,随着黄河河源区自然条件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加大,使黄河河源区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尤其是覆盖度高的天然草场.沙地裸地的面积迅速增加,表明黄河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已经遭受严重的破坏.对黄河河源区土地覆被结构与变化过程、空间景观特征研究得出,近10年来,流域土地覆被格局由依赖高覆盖度草地转变为其他覆被类型,高覆盖度草地已经明显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9.
废旧电池的污染危害触目惊心。它对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地的污染危害着人类健康,破坏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一节废弃的干电池能使1平方米土地50年寸草不生。最近,北京科研单位生产了一种GS-0201碱性干电池充电仪,经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实际情况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加之土地利用缺乏应有保护,旱地土壤日益退化,肥力减低,生产力下降,使得粮食产量大为减少,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对云阳县旱地土壤退化情况及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高校应着力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健康活动;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向互动、效果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注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5.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6.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但是,将此书的注音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属同一语音系统,《音辨》却对《广韵》的反切仍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将类隔切改为音和切;二、按照当时的实际语音进行改变,表现出实际语音的音系情况。因此,《群经音辨》不仅反映了实际语音风貌,同时为《广韵》反切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