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TOPEX/Poseidon(T/P)卫星和Jason-1卫星高度计资料,对连续12年多的卫星测高资料,采用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卫星沿轨各点的潮汐调和常数,根据无潮点周围迟角的变化规律来探讨该海域的S2分潮无潮点存在性问题.结果表明:在大纳土纳岛附近不存在S2分潮的无潮点,而是存在一条驻波的节线,在节线上,S2分潮的振幅接近于零.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大陆坡区的内潮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8年5月南海北部大陆坡区一定点观测站21天的海流和温度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观测海区的内潮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观测海区的正压潮和内潮均为混合潮,以日分量最显著,半日分量次之;内潮的K1分潮流振幅最大,达到11cm/s,O1分潮流的略小,最大达到10.3cm/s,两者均为逆时针旋转分潮.在300m深度以下的近底层,内潮呈现明显的周日振荡,等温线垂向平均变幅达到50m,显示了约14天的大潮/小潮周期变化;内潮携带较高的能量,在140m以上水层,内潮平均动能占总平均动能的15%~37%,内潮能量主要集中在跃层附近.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450 m以浅水层内潮和近惯性运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效谦  梁鑫峰  田纪伟 《科学通报》2005,50(18):2027-2031
通过对2000年8~11月南海北部海区2个半月的ADCP流速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观测海区的正压潮、内潮和风生近惯性内波的特征. 结果表明, 观测海区的正压潮和内潮均以M2, K1, O1和P1为主, 这四个分潮正压潮流振幅分别为7.8, 7.0, 5.4和3.5 cm·s-1; 内潮的潮流振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变化, M2, K1和O1频率内潮的振幅在温跃层处均可以达到12~15 cm·s-1, 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振幅减小. 近惯性运动对于正压流动的贡献很小, 振幅不到1 cm·s-1, 但是斜压的近惯性流动的振幅可以达到5 cm·s-1. 从提取的内潮和近惯性内波的潮流椭圆的长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随着深度的分布可以看出, 内潮能量由深海向海表传播;而近惯性内波的能量由海表传向深海.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的沧海桑田 在我国风景名胜杭州市的东部,有一个令人瞩目的海湾,这就是钱塘江的入海口——杭州湾,它的形状很像一只口朝东的大喇叭。在每年农历8月,有大批的游客前往那里观看世界闻名的钱塘潮。千百年来,海潮与杭州湾相生相克,让杭州湾发生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贵州盘县马依区含煤地层中的潮沙脊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 《科学通报》1992,37(2):147-147
潮沙脊是许多潮汐海的大型线状底形。中国苏北弶港的现代潮沙脊,早以其独特的辐射状沙脊分布型式和极为巨大的规模,引起学术界的瞩目。Berg、Brenner和Davies已在美国西部中生代地层中识别出了这种线状砂岩体,但在中国的古岩相报道中鲜有此类沉积,尤其是在含煤地层中。作者近年来通过分析贵州盘县雨谷-马依地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的沉积相,发现了潮沙脊沉积。  相似文献   

6.
冯士筰 《科学通报》1991,36(14):1059-1059
海洋环流的涡度分析是其动力学的最基础问题之一。 潮振荡占优势的陆架、海湾或河口环流问题,由于其紧密地联系于长期输运过程的描述,故应以水微团的随体平均速度——拉格朗日平均速度来描写;在一个弱非线性斜压浅海系统中,物质输运速度可以用来体现在最低阶近似意义上的浅海环流的速度场。显然,探讨物质输运速度场的涡动力学是一个非常有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2003年以来在不到十年内因高强度开发岸线形态变化极大,然而目前对此背景下潮波系统累积变化过程及其响应机制认识不足.选取渤海湾2003年、2006年、2012年、远期规划、0 m围填以及-5 m围填等6个代表围填阶段,利用二维潮波数学模型,通过对比整体围填与逐一累加围填对潮波系统变化的影响以及对比围填岸段潮差大小与潮波系统变化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潮波系统累积变化过程及变化的主导机制,为认识人类对潮波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客观依据.研究显示,渤海湾不同围填阶段对M_2分潮影响远大于对K_1分潮影响,且对黄河口外M_2分潮无潮点影响明显;围填规模增加使得该M_2分潮无潮点先向东南移动再向东北移动,海湾西部潮差先变大再减小,潮波传播速度先加快至0 m围填后趋于稳定,-5 m围填阶段潮波系统虽变化明显但湾内潮汐性质不变.从北向南逆时针方向逐一增加围填直至远期规划围填全部实施,该无潮点将先向西南再向东南移动.受旋转潮波控制的半封闭海湾,围填所在岸段潮差越大,对潮波系统影响越明显.持续围填将使海湾沿岸低地有被淹没的危险,使得湾内流速减缓,水交换减弱,还会影响黄河口附近冲淤以及海岸防护和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海春季(2002年2~5月)南沙海区月平均海面温度的卫星遥感资料及2002年5月的现场实测的CTD资料分析表明,该海域春季位于巴拉望岛西部的上层水体存在着一强度相对较弱的暖水舌,该暖水明显不同于巴拉巴克海峡东南部的冷水,且其相对温差从冬季到春季逐渐减弱.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利用P矢量方法对流场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暖水区所在的流场位于一个反气旋性弯曲的范围内.通过一个单层/两层耦合模式,利用与观测同一时期的风应力卫星遥感资料,来探讨该暖水所对应的反气旋性弯曲流场形成的动力机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反气旋性弯曲很可能是冬季遗留下来的残留反气旋涡,而不太可能是由苏禄海通过巴拉巴克海峡的进入南海的入流所形成.  相似文献   

9.
通过卫星从空间观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虽然卫星可以进行高密度点观测,但是由于云和卫星观测模式等影响,卫星观测点数据在空间上呈不规则分布且存在大量无观测值的空白区域.精确填补这些空白区  相似文献   

10.
2010 年2 月27 日智利8.8 级地震海啸对我国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时间2010 年2 月27 日14 时34 分智利中部近岸发生里氏8.8 级强烈地震, 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陆续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 28 日16 时20 分起, 海啸波在穿越整个太平洋后进入我国东南沿海, 中国海洋监测网实时记录了此次越洋海啸大范围影响我国的全过程, 这也是我国首次仪器记录的越洋海啸. 在详细分析受海啸影响岸段潮位站资料的基础上, 划分了越洋海啸对我国东南沿海不同岸段的潜在威胁等级, 指出台湾省东部、浙江省及福建省北部沿岸最易受越洋海啸影响. 此外, 采用波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潮位资料分析发现在特殊岸形下, 海啸初波极易激发局地“假潮”振荡, 两者叠加往往使得海啸波高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11.
低频海平面变化及其与太平洋气候事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海平面变化不仅表现为明显的长期性趋势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而且还可能具有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本文联合卫星测高和验潮站观测数据各自具备的优势,重构了1948~2007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时间序列.基于该序列,计算得到20世纪后半期海平面上升加速度约为0.010±0.009mm/a2,并分析发现海平面变化存在包括年代际在内的多尺度低频振荡,而1993~2003年期间的海平面变化正处在低频振荡的加快上升期.然后利用移去长期性趋势后重构的海平面变化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海平面变化低频信号与南方涛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之间表现了较强的相关性,但在部分时间段内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可能是频发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短期反相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苏北陆区潮成沙体的古流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家强 《科学通报》1997,42(22):2408-2410
众多钻孔揭示,苏北滨海平原在冰后期泥质沉积区中存在一个以东台为顶点,呈扇形展开,面积约3000km~2的沙质沉积区,颇类似现今以掠港为顶点的海域辐射沙洲分布之势。沙体西薄东厚,最厚处达30余米。沙层中发育泥质条带、脉状层理、双向交错层理等潮汐沉积构造,并具有与海域辐射沙洲类似的粒度和矿物特征,证明该沙体为潮流成因。苏北海域辐射沙洲形成于辐聚辐散潮流场,陆区沙体是否也形成于辐聚辐散潮流场?这是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在该沙质沉积区已相继打了多口全取芯浅钻,本文选择其中南(丁河孔)、北(东套孔)两口钻孔岩芯(图1)作了沉积磁组构和剩磁测试,旨在揭示该区古水流方向,探讨沙体沉积时的古潮流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3.
星载MODIS资料与地面光度计探测气溶胶变分场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提出了地面多点动态光度计与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综合观测技术途径, 研究结果表明, 卫星MODIS遥感气溶胶资料经地面光度计观测场变分技术处理可取得显著的效果. 另外, 采用Terra卫星MODIS遥感与地面光度计变分处理的气溶胶分布特征初次揭示了北京周边地区(河北、山东等省)气溶胶及其污染排放影响特征. 这类气溶胶区域性影响特征与北京周边山谷南面开口的“马蹄型”地形相关, 文中采用HYSPLIT-4轨迹分析模式及其气象资料分析, 证实了此个例周边污染物扩散过程轨迹及其区域气溶胶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14.
曾招城  雷莉萍  郭丽洁  张丽  张兵 《科学通报》2013,58(5-6):497-497
通过卫星从空间观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 虽然卫星可以进行高密度点观测, 但是由于云和卫星观测模式等影响, 卫星观测点数据在空间上呈不规则分布且存在大量无观测值的空白区域. 精确填补这些空白区域将有利于研究全球和区域大气CO2浓度特征.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利用卫星观测的大气CO2数据固有的自相关结构进行插值, 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该分析方法包括两个方面, 通过变异函数探讨数据的相关结构和对空白区域进行最优线性估计, 即克里格插值. 过去的研究通常采用仅考虑了空间相关特征的空间地统计学方法. 然而, 这种空间地统计学方法对存在于CO2数据中的时间相关特征并没有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6日10时49分44秒.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唐山市市辖区交界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11分钟后,11点0分47秒.该地再次发生4.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9.7°,东经118.5°,震源深度为15千米。唐山市有明显震感.北京东部地区有轻微震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南海海平面的上升趋势:卫星高度计观测结果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利用7年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发现在1993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南海海平面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就整个海盆所估算的总体上升速率约1cm/a。海平面的上升在空间上并不均匀,在吕宋岛西侧的深水海盆处上升率高达2.7cm/a,在浅水陆架区上升率则多较低(甚至为负值)。认为所观测到的海平面快速上升是一种地区性现象,主要因南海上层变暖所至。分析表明同期南海上层水温的上升速率为0.15℃/a。分析还表明,所观测到的上升趋势主要是一种年代信号,可能与太平洋暖池海域的年代尺度变化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上空CO2的本底浓度及其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基于中国境内对大气中CO2浓度的长期监测资料,对中国大陆上空气大气中CO2本底浓度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0年间,中国大陆上空CO2本底浓度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其平均年增长值为1.59μL/L,平均年增长率为0.44%,CO2本底浓度值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变化幅度平均为10.35μL/L。同时还讨论了中国大陆上空CO2浓度值的区域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这种变化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中部锰结核及洋底软泥中发现低成熟烃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太平洋中部洋底锰结核及洋底软泥中氯仿抽提物的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其.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大多具低成熟特征(个别达到成熟烃特点):“A”/C高达11.4-19.75;碳数奇偶优势指数(CPI)值为1.22-1.23;藿烷C31-22S(22S+22R)值为0.59-0.60,Tm/Ts值为0.99-1.19;βα莫烷/(αβ βα)藿烷值为0.12-0.14;C29甾烷20S/(20S+20R)值为0.35-0.41;ββ/(ββ αα)值为0.38-0.45;芳烃TA(Ⅰ)/TA(Ⅰ Ⅱ)值为0.16-0.21;甲基菲指数MPⅡ为0.35-0.67。根据样品采集区 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是洋底热液活动促使洋底沉积物中有机质发生了热降解,导致了洋底成烃作用,并运移或渗透到锰结核及浅部软泥中,这一现象的揭示对于认识大洋底部环境中油气生成机理和拓展海洋油气勘探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动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其实,虚拟内存的概念是相对于物理内存而言的,当系统的物理内存空间入不敷出时,操作系统便会在硬盘上开辟一块磁盘空间当作内存使用,这部分硬盘空间就叫作虚拟内存。Windows 98采用Win386.swp文件的形式.而Windows 2000/XP则采用页面文件pagefile.sys的形式来管理虚拟内存。当CPU有需要时,首先会读取内存中的资料。当其所运行的程序容量超过内存容量时,Windows操作系统会将需要暂时储存的数据写入硬盘。所以,计算机的内存大小等于实际物理内存容量加上“分页文件”(就是交换文件)的大小。如果需要的话.“分页文件”会动用硬盘上所有可以使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想像有一条隧道通过时一空织物,使你从地球近旁进入隧道,经几小时的旅行,而到达离我们有4光年的半人马座星分.若此隧道的两端有相对运动,你还能借此而作时间上走向将来或回到过去的旅行.1915年广义相对论发表不久,就发现(理论上)蛀洞的存在。但蛀洞仅让光线通过?抑或也能通过一艘飞船?即使在理论上也一直未搞清楚,直至1988年,加州理工学院的托恩(Thorne)和莫里斯(Morris)研究了这个问题,才认为蛀洞的两端皆可出人,并非像黑洞那样的单向“地平线”.再者,旅行者在蛀洞中仅受到一般的加速度,不致因起潮力而被撕碎。在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