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象.刘三姐》立足广西桂林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用民族文化提升桂林山水的吸引力,是站在漓江和广西民族文化的根基上诞生的新的旅游风景。《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充分说明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自然旅游资源需要加入民族文化的成分提升其旅游价值,民族文化需要借助自然旅游资源的平台充分展示和弘扬。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需要现代化的包装,需要现代的手段展示和体现。  相似文献   

2.
《印象·刘三姐》应定位为具有生态性的大众文化。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相比,有很多的创新,也有一定的不足。要在一种生态视域的大背景下认真思考《印象·刘三姐》的未来发展途径,一方面实现真、善、美、益、宜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满足生态艺术性与产业化运营的中和统一,使得演出转化为真正的生态艺术,立于当代生态审美场域的潮头。  相似文献   

3.
作为广西音乐遗产中的偶像,刘三姐的形象被一再情境化。近年来,以刘三姐为核心打造的景点层出不穷,她的家乡、广西地方以及少数民族族群都将刘三姐当成富有竞争力的标识。文化表演((印象·刘三姐》力图展示地方社会,但对于刘三姐该被如何表现却引发了当地关于艺术与挪用的公开论争。基于2003~2004年《印象·刘三姐》制作期间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广西最富盛名的这一文化表演中所呈现出的民族展示与文化所有权问题进行了研究,概述了相关论争并探讨了这类利用共享的文化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的冒险性表演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之初,在壮族文学里开出了两朵奇葩:一是青年诗人韦其麟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一是新歌剧《刘三姐》。这两部作品不但在国内受到极口称赞,获得很高评阶,而且香飘海外,墙里墙外一片红。《百鸟衣》被译成好几种外国文字,产生了国际影响,外国人研究该书的出了好些专家、付教授,一九七八年《刘三姐》在香港、新嘉坡演出,也获得了很高声誉,在海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两部作品,不但  相似文献   

5.
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研究对象,基于ACSI模型构建了旅游演艺游客满意度模型(TPACSI),运用SPSS及AMOS软件通过数据分析进行了模型验证、效应运算和指数运算.结果表明,外部模型检验、路径系数检验和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都符合适配标准,证明TPACSI模型具备科学性;"印象·刘三姐"的顾客期望、感知质量及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的总效应都显著,影响较大;游客对"印象·刘三姐"演艺形象、感知质量、感知质量的指数值偏小,整体满意度并不高.该旅游演艺的游客满意度受演艺形象、顾客期望、感知质量及感知价值4个因素的影响,并且旅游演艺项目存在演艺形象、门票价格及演艺服务等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需打造演艺超级IP、完善门票定价机制及健全游客投诉举报处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粤风续九》载有曾光国所"述"的《始造歌者刘三妹遗迹》一文,《古今图书集成》引录有曾光国协撰的康熙《贵县志》关于"西山歌仙石"的记载。这两则材料不仅为我们准确地把握清代的"刘三姐"文字传播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支撑,而且为深入分析口传刘三姐故事中的"禁歌"情节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其文献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营建刘三姐文化基地促进宜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州市作为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里,系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在立足于宜州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宜州市发展旅游业应避免与桂林的旅游模式相雷同的格局,打好"刘三姐"牌,对城区及各个旅游景点要以刘三姐文化作为主线进行合理规划和包装,并加大推销力度,使宜州市的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营建刘三姐城等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8.
正旅游演出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演出领域,已经出现了多种相对成熟的产业化模式,如实景演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旅游舞台表演模式等。其中,旅游演出是盈利性最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演出领域之一,山水盛典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印象"系列品牌都获得了很高的投资回报率。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包括旅游演出和景区策划、规划、设计制作在内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动态旅游吸引物,旅游舞蹈是承载民俗和文化的艺术作品,它以独特的美学要素吸引和震撼着旅游者,因此,旅游舞蹈意境的审美格外重要.本文试图从环境心理角度,挖掘环境对于旅游舞蹈意境审美的意义,并通过审美论解构旅游舞蹈意境的审美元素,分析《印象.刘三姐》设计者如何将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予以创新并完美结合,营造出深刻意境,继而达到旅游舞蹈审美的较高水准,以期对旅游演艺设计规划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0.
壮族歌仙刘三姐唱过这样一首歌谣:州官出门打大锣,和尚出门念弥陀,皇帝早朝要唱礼,种田辛苦要唱歌。历史上各族劳动人民虽然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经济上受尽剥削,文化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他们在劳动,生活和战斗中,唱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其中驰名中外的长篇史诗和叙事长诗如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撒尼族的《阿诗玛》、壮族的《刘三姐》、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等就有二十部以上,这是中华民族文学史的宝贵财富。但  相似文献   

11.
《刘三姐》从再现民族反抗精神、再塑机智人物形象及定位歌圩偶像展现善歌民族三方面继承并创新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形象;以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的巧用及塑造生动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民歌的表现艺术;又荟萃多种喜剧手法及众家传统戏剧艺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严酷阶级斗争的艺术创新。《刘三姐》的艺术与创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德清模式"30周年研讨会,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一句话概括里的关键词:科技资源有效配置;还有就是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的文章《"德清模式":一个现代寓言式的"创新故事"》。在主流媒体相关报道里,解放日报的《"德清模式"30年:人才和企业更近了》被转载最多,科技日报的《科体改革——"星期天工程师"再出发》、文汇报的《30年前"德清模式"影响中国》立意较深。秘诀就是这"3+1"。研读之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在《论礼仪》一文谈及国人见面之礼俗有多种表现方式,未言及以歌为敬以歌为礼之俗。而在广西各族民间,以歌为礼之俗颇为盛行。刘三姐之所以扬名,与她以歌为礼,以歌表现人生、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显示了她的独特性。今天,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刘三姐民俗文化,对于加强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体现为心灵矛盾运动及其转化,及人物思想感情不断否定的过程,也体现为人物心理发展的必然逻辑如何通过偶然事件和细节印象以表现,偶然事件与细节印象又如何反过来推动心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经典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深沉积淀,是时代审美理想的集中表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造的优秀艺术,囊括了民族精神追求与人类审美范式,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与生态规律,终成民族艺术经典。该书通过对《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关照及比较研究,探索了民族艺术经典文本的研究生态、传播生态,及其在不同生境与环境中,经由多种发展形态的系统生发路径,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永恒与天然的生命追求。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作为民族艺术的典型个案,其主人公对外在自由的生存状态与内在自由的生命境界及爱情有着共同的追求,并得以升华与超越。它们折射出丰富的艺术人类学价值,体现出深邃的民族生态审美内涵,典范地表现了民族艺术中自由理想的生发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刘亮程作为乡村写作的执着守候者,以《虚土》的原初乡村知识与《凿空》的民族地方知识构成的边地知识、经验交汇成了"另类"、"异质"色彩的边地乡村。这些乡村知识带给读者陌生化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在加剧着缓慢、落后新疆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8.
刘三姐传说流变情况非常复杂。在人们的交流中,刘三姐传说发生着一个走向统一的趋同过程。但由于有关刘三姐的故事、歌谣在人们集体记忆中发生了遗失、变形、衰落的现象,刘三姐的传说也相应经历了一个逐渐遗失、变形和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20.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黑旋风李逵".他抡着两把板斧赤膊上阵,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历史上不一定真有李逵其人,但存在"黑旋风"这种自然现象却是由来已久,就在李逵生活的宋代,真的发生过一次巨大的"黑旋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是这样描述的:熙宁九年,在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而来,望见它好象插在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