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建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城市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其建设及应用将为城市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础保障。该文从福建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背景、目标与内容、技术设计、应用前景等进行了阐述,为我省城市空间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转型期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增长在旧城空间、城市边缘区、城市外围空间和区域性空间四个圈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旧城空间表现出由计划经济时期综合性使用功能向商业、居住、办公等专业性功能分化;城市边缘区以居住和工业为主要的功能,采取圈层、轴向和填充的蔓延式增长方式;城市外围空间的以工业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功能开发,采取综合性城市新区、新城等形式的跳跃式增长方式;城市增长出现向区域性空间的延伸,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功能延伸,包括兼并和竞合两种增长方式;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是政府力、市场力、社区(集体)力3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对全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具有代表意义,文章最后基于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特征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增长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沈宝 《工程与建设》2013,27(1):31-33
安徽省怀远县体育文化公园地下空间开发使用权出让,建筑使用性质为购物、文化、休闲等商业设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蔓延到县域城市“向地下要空间”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审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现状及开发原则,提出地下空间开发使用权出让的监管与规范.  相似文献   

4.
通过“城市-空间-环境”这一主题的阐述,对城市建筑的规划、发展提出了新的构思。使“人-建筑-环境”能得到完善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史文睿 《科技信息》2011,(25):I0341-I0341
作为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办公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以及中心城区标志性建筑,在建筑的功能及造型之外,作者着重解析了在岱山时代广场的设计过程中对项目的市场定位以及对城市空间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格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解析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阻力。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异质斑块显著的主导性、同质斑块的最小距离指数小、城市廊道连接性和环度小,以及城市斑块空间构型的反城市化倾向等等空间因子,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空间阻力。为克服这些空间阻力,需要对城市景观的空间关系重新调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7.
城市广场的物质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点,是城市居民活动的载体,是容括城市历史文脉、文化艺术的物质环境空间。笔者从物质环境建构的角度,对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可达性、舒适空间营造、自然景观等方面的设计建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城市广场的物质环境建构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城市广场的建设与设计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苏州城市广场建设的若干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广场是一个可提供人们聚会,休息的空间.也是人们暂时逃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在人口十分拥挤的大都市内,它还代表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原。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中,广场是相对较新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的特点和意义在不断地发展,它的建筑成分、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角度而言,  相似文献   

9.
研究构建杜宾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财政金融支持与技术创新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表明,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各自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促进和外溢作用不显著,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和外溢作用;财政支持不仅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和外溢作用,而且通过技术创新的直接和外溢作用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城市综合引力模型 ,以北京市空间发展为例 ,探讨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方法流程。在 CIS支持下 ,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并运用 GIS的多种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发展背景分析、发展轴线确定、引力参数定义、城市距离确定、质量数据处理等具体过程 ,综合计算了北京市的空间发展潜力。结果表明 ,北京市未来的空间发展首先应该面向廊坊市、天津市、黄骅市的东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网络已经成为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流动方式的重要方法.利用传统地理学引力模 型法以及信息时代的百度指数法绘制城市网络,划分网络中的主干结构,并对比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网络结构特征和 城市层级分布.研究发现:百度指数网络的主干结构呈现出以北京为中心的伞型模式,引力模型网络则呈现出以北京、天 津为双核心的发散模式;引力模型网络相对稳定,随时间的增长变化较小,而百度指数网络对时间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响 应更加明显;根据各城市在不同模型中的总联系值占比差,将城市群内城市分为虚拟空间指向型城市(石家庄、保定、秦 皇岛、张家口、承德),实体空间指向型城市(天津、唐山、廊坊、沧州),以及虚实均衡型城市(北京、邯郸、邢台、衡水).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演变趋势及该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对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和创建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在当前社会发展潮流影响下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现功能价值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功能价值乃是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存在意义的客观载体,而体现功能价值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是利用连续空间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出体现功能价值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主要有城市文化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3个类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研究中的完整法定体系,解决编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对城市地下空间系统内在功能耦合机制的认识出发,提出了功能耦合规划思想理论,确定了将方案中城市系统的整体功能耦合作为规划核心目标;针对规划编制研究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包括资源评估、规模规划、布局规划和方案评价4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基本流程及其技术方法体系,制定了包含总规、控规和修详3个层次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明确了各层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各类其他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并建立了各层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内容框架,初步构建了一个层级完整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浅析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城市绿地的功能,论述了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绿地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重庆直辖以来,城市建设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生态问题的热点。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以1988、1993、2000、2007年和2010年5个时期的遥感和矢量数据为基础,在RS和GIS的支持下,通过对南岸区建设用地重心转移、地表温度变化、热岛中心转移进行动态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建设用地重心转移过程、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差异以及热岛中心运动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2年间,建设用地扩展明显,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且转移速度逐年提高;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城市热岛现象日益显著;城市高温区下垫面多以建设用地为主,城市低温区下垫面多以水域和高植被覆盖为主;城市热岛中心空间变化与建设用地重心空间变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设城市地下空间三维GIS,解决城市地下隧道的三维建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城市GIS的交互式三维隧道建模方法,详细讨论了交互式三维隧道建模的各个步骤以及交互控制、空间计算和三角剖分等算法,并以一个正在开展的三维城市GIS项目为基础,介绍了交互式三维隧道建模方法的应用。实践证明,交互式三维隧道建模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操作更为方便,能够提高城市地下空间三维GIS的工作效率。交互式三维隧道建模方法将为基于三维城市GIS技术的城市空间信息化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水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城市大园林”的概念,分析了园林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论述了园林化城市空间的建构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空间网络的轴线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空间网络不易言表的复杂特性,提出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模型分析机制,通过对城市空间网络的拓扑关系及其功能属性的量化与图解式的定性描述,挖掘城市空间网络的内在结构逻辑——组构,进一步阐明自下而上的内在规则与自上而下的强制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对城市空间网络整体性关联的研究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城市设计者的设计成果在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性与自组织性的同时,发挥正向的、积极的、高效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