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模拟浙江省南部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培育密度、投饵量、底质对刺参幼体(6.42±0.84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海水温度为(12.5±0.5)℃,盐度为27±0.3时,温度向上突变至30℃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50%和20%;温度向下突变至0℃时,幼参在第4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50%;盐度向下突变至15时,幼参在第4 d和第6 d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0%,向上突变至39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4天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0%.实验周期30 d,温度10~15 ℃时,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温度组(P<0.01),温度20℃时,幼参不夏眠;幼参分别在盐度24~30,培育密度20~40 ind/m2,日投饵量为刺参体质量6%~9%时,第30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培育密度组和日投饵量组;以水泥、轮胎、轮胎+瓦片、泥为底质,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和存活率均较好.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海区环境条件下,幼参生长适宜温度为10~15℃,适宜盐度为24~30,最适培育密度为40 ind/m2,最适日投饵量为幼参体重的6%,室内水泥池养殖和潮间带网箱养殖是适宜的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2.
沈煌华 《科技信息》2009,(25):I0373-I0373,I0379
美国红鱼幼鱼全长50~110mm,养殖水温在16~30.5℃的范围,经183d网箱养殖,最大全长达到440mm,最小全长达到380mm,平均全长达到410mm,最大体重达到1300g,最小体重达到750g,平均体重达到980g。再经320d网箱养殖,水温在6-30.5℃范围,全长达到610-685mm,体重达到2700-3780g,性腺发育成熟,于网箱中人工催产获受精卵1200g。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不同海水盐度对全长为(13.70±0.91)cm,体质量为(9.74±0.85)g的军曹鱼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将30 d 70%存活率的盐度作为适宜存活临界盐度,将增长率为最佳增长率70%时所对应的盐度作为适宜生长临界盐度,最适存活盐度、最适生长盐度范围则为多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存活率、日生长率最高的几个实验组所对应的盐度范围.结果:在水温为26.5~28℃,溶解氧大于6 mg/L的条件下,军曹鱼幼鱼的适宜存活盐度范围为3.68~37.43,最适存活盐度范围为10~34;适宜生长盐度范围为5.91~37.15,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2~31.结论:军曹鱼作为广盐性鱼类,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性,当盐度变化超出最适范围时,养殖军曹鱼幼鱼对高盐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饵料、温度对唇(鱼骨)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不同饵料、温度对唇生长影响的初步试验。饵料实验设计为2组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每组粗蛋白含量为4个梯度33%、36%、39%和42%,分别使用鱼粉和豆粕来调节。结果显示,经40 d不同饲料的投喂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饲料中鱼粉、豆粕比例的增多,粗蛋白含量增高,其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有依次增大的趋势,相对应的饲料系数依次降低。对比投喂相近粗蛋白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的增重效果,鱼粉组优于豆粕组饲料(P<0.05)。配制唇的人工饲料,应以添加动物性蛋白源为主,粗蛋白质含量应达到42%以上。水温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16℃、20℃、24℃和28℃,经56 d在不同温度条件的饲养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24℃时最大,16℃时最小。相对应的饲料系数,24℃时最小,16℃时最大。综合比较分析,24℃水温的养殖效果较好,其它依次为28℃、20℃和16℃。  相似文献   

5.
进行不同饵料、温度对唇鲋生长影响的初步试验。饵料实验设计为2组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每组粗蛋白含量为4个梯度33%、36%、39%和42%,分别使用鱼粉和豆粕来调节。结果显示,经40d不同饲料的投喂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饲料中鱼粉、豆粕比例的增多,粗蛋白含量增高,其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有依次增大的趋势,相对应的饲料系数依次降低。对比投喂相近粗蛋白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的增重效果,鱼粉组优于豆粕组饲料(P〈0.05)。配制唇鲋的人工饲料,应以添加动物性蛋白源为主,粗蛋白质含量应达到42%以上。水温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16℃、20℃、24℃和28℃,经56d在不同温度条件的饲养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24℃时最大,16℃时最小。相对应的饲料系数,24℃时最小,16℃时最大。综合比较分析,24℃水温的养殖效果较好,其它依次为28℃、20℃和16℃。  相似文献   

6.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养殖密度(80、160、240、320和400ind/m3)和5个温度(18℃、22℃、26℃、30℃和自然水温),经过30 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0和160ind/m3两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6℃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SGR=2.4328-0.0041SD(r2=0.9948);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SGR=-0.0049T- 0.2669T-1.7871(r2=0.9645),当水温为27.2℃,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特定增长率为最大1.847,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最适生长水温应在26~29℃之间.  相似文献   

7.
设置养殖水体温度为22℃、24℃、26℃、28℃和30℃5个试验组,饲养平均体质量为1.25±0.01 g的大黄鱼幼鱼40 d,研究温度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对大黄鱼幼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大黄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约28℃,在该温度下,大黄鱼幼鱼的质量相对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都达到最高,分别为118.40±2.15%、1.98±0.02%·d-1和82.48±3.05%;水体NH4+-N和NO2--N在试验后期都下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水温和饥饿条件下鮸鱼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采用实验生态法分析了实验条件下鮸鱼(体质量234.46±52.85 g)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其与体质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饥饿导致实验鱼体质量下降,其中水温越高体质量下降越明显:30℃组下降(29.44±7.42)g,显著大于22℃组(9.06±1.47)g和13℃组(4.23±0.93)g。相同水温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鮸鱼肝脏中SOD和CAT活力均出现明显变化,并且不同水温条件下变化各不相同:13℃组中,SOD和CAT活力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在饥饿2 d时酶活力达到最高值;22℃组中,SOD和CAT从始至终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在30℃高温组中,SOD与CAT活力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SOD活力变化较小,呈现轻微的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样是饥饿2 d时达到最大值,CAT活力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同一饥饿时长不同温度处理组中,实验鱼肝脏中SOD和CAT活力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了13℃组在鱼体饥饿2 d时CAT活力0.044±0.006 U/mgprot高于22℃组0.038±0.006 U/mgprot之外,SOD和CAT活力均是22℃组最高,30℃的高温组最低。本研究结果为鮸鱼的高效健康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黄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随着过度捕捞及环境的变化,捕捞个体逐渐小型化,野生资源量不断减少,因此,开展小黄鱼的人工养殖、良种培育是未来小黄鱼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2016年4至7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渔业科技岛,利用620尾人工繁殖的F1代1龄小黄鱼亲鱼,通过人工促熟和激素诱导,获受精卵36万粒,获得初孵仔鱼17万尾,统计得知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6%和62.1%。在水温15.0~22.0℃,盐度26~28,溶解氧5.0~6.0 mg/L的条件下,历经60 d的培育,育成平均全长5.71±0.73 cm的F2代苗种5.8万尾,育苗成活率34.12%。小黄鱼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为小黄鱼的增养殖和良种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神仙鱼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反应温度和不同的饲养水温条件下,研究神仙鱼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pH7.5、反应时间10min时,蛋白酶活性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在pH6.9、反应时间5min时,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pH7.5、反应时间60min时,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在16~25℃养殖水温条件下,3种酶的活性随水温的降低而降低.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最适水温均为25℃,但均与22℃时的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水温为22℃,但与25℃时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厚壳贻贝耗氧率(OR)的影响。根据厚壳贻贝的个体大小分为A、B、C 3组(壳长分别为5.72±0.18、7.12±0.14、8.40±0.19 cm,软体部干重分别为5.75±0.62、10.83±1.23、12.58±2.05 g),温度设10℃、16℃、22℃、28℃、34℃5个梯度,盐度设14、19、24、29、34共5个梯度。结果表明:(1)温度、个体大小对厚壳贻贝的耗氧率有显著影响(FF0.01),而温度和体重的交互作用对厚壳贻贝的耗氧率无显著影响(FF0.05)。温度范围为10~28℃时,3组厚壳贻贝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当温度升至34℃时耗氧率下降。厚壳贻贝单位体重耗氧率(ORT)与软体部干重(W)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ORT=a1W-b1,其中a1值为0.90 29~1.374 2,平均值为1.151 3;b1值为0.275 8~0.8713,平均值为0.482 2。(2)盐度、个体大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厚壳贻贝的耗氧率有显著影响(FF0.01)。盐度在14~29时,3组厚壳贻贝的耗氧率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当盐度升至34时耗氧率下降。厚壳贻贝单位耗氧率(ORS)与软体部干重(W)的关系可用回归方程表示为ORS=a2W-b2,a2值为0.533 9~1.487 3,平均值为0.971 6;b2值为0.307 8~0.566 9,平均值为0.431 7。  相似文献   

12.
日本林蛙早期胚胎的最适发育温度为22—24℃,最高限温30℃,4℃以下不能发育,耐受温度范围为4—28℃。在适宜的发育温度范围内,水温每升高2℃,发育总时程缩短12—20%。高温或低温对发育的影响,早期比晚期明显。  相似文献   

13.
虾夷扇贝在浙江南麂列岛生长与生存的适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夷扇贝在浙江南麂列岛海区的生长与生存适温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养殖方式为延绳式笼养,试验用贝平均壳高6.21 cm,平均体重为31.8 g。试验结果表明:最适生长水温范围17.1~20.3℃,第二适宜生长水温范围14.1~17.1℃。壳高日增长率(H)与水温(T)存在二次多项式关系H=-0.002 8 T2 0.102 5 T-0.788,R2=0.957 2,由此求得最适生长水温为18.6℃。耐温上限试验得死亡率(P)与水温(T)的关系为T=-0.000 3 P2 0.050 2 P 23.791,求得最高正常生活水温为23.8℃。连续3 d水温达25.0℃时,日死亡率为3.17%,累积死亡率为13.5%;连续3 d水温为25.5℃时,日死亡率为15.3%,累积死亡率为59.5%。该研究结果能为今后南方海区虾夷扇贝规模化商业性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淡水养殖太平洋鲑鱼饥饿后补偿性生长效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初始质量约为240 g的太平洋鲑鱼Oncorhynchus spp.于0.25 m3的水族箱中养殖64 d,水温为(15.5±3.7) ℃,研究淡水养殖太平洋鲑鱼饥饿后补偿性生长效果.实验分6组,分别为对照组(每日投喂),实验1组(隔日投喂),实验2组(隔2 d投喂2 d),实验3组(隔4 d投喂4 d),实验4组(隔8 d投喂8 d),实验5组(隔16 d投喂16 d).实验结果表明:饥饿1~4 d再循环投饲组太平洋鲑鱼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而饥饿8~16 d组太平洋鲑鱼不能补偿生长,补偿生长效果是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同时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泥鳅是重要经济养殖鱼类,但是关于温度对泥鳅的受精卵卵裂研究还没有详细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泥鳅的胚胎发育在不同水温(17±0.5)℃、(20±0.5)℃、(23±0.5)℃、(26±0.5)℃、(29±0.5)℃、(32±0.5)℃对卵裂间隔时间(T_0)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胚胎发育可划分受精卵、卵裂期、原肠胚期、神经胚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6个阶段.在一定水温范围内,第一次卵裂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每升高1℃,约提前3.5min,通过回归分析第一次卵裂时间(y)和水温(x)的关系可以归纳为:y/min=-78.5ln(x/℃)+298.96(R~2=0.99).水温越高,卵裂间隔时间也越短,间隔时间与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min=44.188-0.002x/℃3+0.142 8x/℃2-3.553 6x/℃(R~2=0.987 1).  相似文献   

16.
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及温度对其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ikon显微镜观察了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全过程,并比较了受精卵在13种温度下胚胎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22.5℃、盐度29.9和pH 8.2条件下,从受精卵至孵化出膜总历时34 h 55 min,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1期;孵化水温对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和孵化时间有显著影响,孵化时数(h)、孵化积温(A)与平均水温(θ)密切相关,h=4265.9θ-1.547 9,A=3.420 1θ2-168.99θ+2 786.1;有效积温为480.04~553.96℃.h,阈温度为7.01℃,但实际孵化水温须高于12℃,14~28℃胚胎均能正常孵化。适宜孵化水温为17~22℃,孵化率高于89%,畸形率低于16%。  相似文献   

17.
在(30±0.5)℃下,对初体重(17.61±0.46)g的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进行了8周周期性禁食后饱食投喂养殖实验,对照组(C组)连续饱食投喂,处理组T1,T2,T3分别周期性禁食1,2,3 d,再投喂6,5,4 d.实验结束时,T1组最终体重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极显著高于T2和T3组(p0.01);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每周禁食时间延长而降低,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随每周禁食时间延长而升高,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T1组中华鳖出现完全补偿生长效应是由于摄食率的提高,其禁食-饱食处理天数的适宜比例可能在1∶6以上,禁食-饱食循环次数的适宜周期为5周.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玻璃钢水槽内对平均初始体重为7.18±0.49 g的黄姑鱼进行了40 d养殖实验以研究其在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食物处理组,4组鱼分别饥饿4 d(S4组)、8 d(S8组)、12 d(S12组)和16 d(S16组)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S0组)。结果表明,S4组实验结束时体重略低于S0组,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S8组、S12组和S16组显著低于S0组(P〈0.05);饥饿导致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升高。实验结果显示,S4组的黄姑鱼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8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S12组和S16组未出现补偿生长效应,饥饿后恢复投喂鱼对食物的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饥饿后再投喂可作为黄姑鱼养殖中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夏眠期间仿刺参生长、肠体比以及RNA/DNA比值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夏眠期间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的生长和生理变化,研究了夏眠仿刺参的体质量、肠体比以及RNA/DNA(简称R/D)比值.实验期间,夏眠组水温以每周5℃(0.7℃/d)由16℃缓慢升至26℃,然后在26℃后保持5周;对照组水温在16℃维持7周.期间每周称量仿刺参体质量并取样,测定仿刺参的肠体比比值以及肠、呼吸树和体壁中的R/D比值.实验结果显示,夏眠组仿刺参体质量和肠体比缓慢下降,当进入夏眠阶段后,夏眠组肠体比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夏眠组仿刺参肠、呼吸树和体壁中R/D比值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夏眠初期的R/D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夏眠过程中仿刺参肠道严重退化,R/D比值可以用于反映夏眠阶段仿刺参的生长特征.本研究丰富了仿刺参的基础研究,对于夏季仿刺参养殖生产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盐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耐高温角毛藻(Chaetoceros sp.)藻株生长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盐度(2.5、5、10、15、20、25、30和35)、温度((15℃、20℃、25℃、30℃和35℃))和光照强度(1 000 lx、3 000 lx、5 000 lx、7000 lx和9 000 lx)对耐高温角毛藻藻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耐高温角毛藻藻株在本研究设置的不同盐度、温度和光照梯度下均能生长,具有广温、广盐和广光照的特性,可适应高温、高盐;盐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耐高温角毛藻藻株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耐高温角毛藻藻株适宜盐度范围为17.3~46.0,其中最适盐度为31.6,当盐度低于5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适宜水温范围为23.0℃~41.8℃,最适水温为32.4℃,当水温低于15℃时生长缓慢;适宜光照强度范围为2 403.9~7 596.2 lx,其中最适光照强度为5 000.0 lx,当光照强度低于1 000 lx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温度的变化能够显著影响耐高温角毛藻藻株的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