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梭子蟹定刺网渔具结构特点、渔具装配,渔船要求,主要渔场以及捕捞操作程序和技术要点,分析该作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小型建网渔具渔法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0年1-6月对浙江省小型建网渔具渔法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小型建网主体结构一致,由墙网、网圈、升网、网囊、倒网和附属渔具组成;小型建网在温州市、台州市、宁波市和舟山市均有分布;渔获物多为岩礁鱼类。  相似文献   

3.
对浙江省岱山县群众围网的渔具材料、结构、装配技术、操作方法、作业特点、渔期渔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研得出以下观点:(1)岱山县群众围网由30年前的单一规格(365.0 m×135.0 m)向多种规格变化,常见的为443.0 m×152.0 m、460.0 m×180.0 m和750.0 m×250.0 m,其中443.0 m×152.0 m规格的围网使用较为广泛;(2)443.0 m×152.0 m规格的围网具有沉降性能好、滤水速度快、操作便捷、捕捞效能好等特点;(3)岱山县群众围网的捕捞对象主要为鲐鱼、蓝圆鲹和竹筴鱼,根据其生长特点,围网捕捞的休渔期拟调整为4月1日至7月1日;(4)针对近年来北方渔船在东海禁渔期违规捕捞,政府和渔民应联合采取一定措施阻止该行为。  相似文献   

4.
对浙江省灯光罩网的渔具结构、操作方法、作业方式、主要捕捞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灯光罩网是利用鱼类趋光的习性,用灯光将鱼类诱集到渔船附近,使用撑杆将网撑开并撒出,收束网口进行捕获的一种作业方式,属于掩罩类渔具。(2)灯光罩网主捕鲐鱼、蓝圆鲹、舵鲣鱼、七星鱼,兼捕鱿鱼和带鱼,具有较强的选择性。(3)建议休渔期调整为3月1日至7月1日,维持灯光罩网船的生产并利于亲鱼和幼鱼的保护。(4)灯光罩网船结构特殊,作业风险较大,建议加强渔民安全教育。(5)渔业部门应掌握灯光罩网船的规模及资源现状,为管理其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嵊泗县单桩帆张网的渔具结构、操作方法、作业方式、主要捕捞对象、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嵊泗县单桩帆张网是利用打桩的方式固定于海水中,凭借水流冲击,使渔获物进入网囊的一种作业方式,属于单桩张纲型张网。(2)单桩张纲张网的主捕对象是龙头鱼、黄鲫和棘头梅童鱼,兼捕小黄鱼、带鱼、鲳鱼和虾蟹等,捕捞对象较为宽泛。(3)单桩张纲张网是种耗能较低,不会破坏底质,环境友好型的渔具。(4)由于和其他作业方式之间的冲突,一部分人对于单桩帆张网抱有不支持的态度,建议政府部门改善渔民的社会生活保障,同时确立明确的监管制度,以保持捕捞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5)根据单桩张纲张网的特点,可以作为"蓝色粮仓"中的一种重要的作业手段。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2年11-12月及2013年11月对舟山市普陀区及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南坪村桁杆单锚型毛虾张网的渔具结构、作业方式及当地渔业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论表明:(1)毛虾张网作业对渔获物的选择性很强,其中90%捕捞对象为毛虾,同时也捕捞了少量的小型经济鱼类,如七星鱼等;(2)毛虾张网适应多种水深作业、选择渔场机动灵活,操作方便,网口面积大,经济效益高。本文主要对桁杆单锚毛虾张网的渔具结构,作业方式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控制毛虾张网作业规模,并对进行网具改革等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浙江北部近海梭子蟹渔具渔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2-1994对浙江北部近海梭子蟹资源现状和各种渔具渔法的调查,在分析梭子蟹资源被动的基础上;比较了各渔具渔法对梭子蟹资源的损害情况,并提出了梭子蟹资源保护与作业管理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鱿钓是我国远洋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以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在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阿根廷滑柔鱼钓的探捕调查为基础,调查了专业鱿钓船(宁泰58号)的渔具渔法等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今后在该区域鱿鱼钓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Forskal)又称鳗鱼、狗鳗(舟山)、赤鳗(广东),属鳗鲡目、海鳗科、海鳗属。是我国近海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全国年产量约3~5万吨左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浙江省年产量约1.5万吨,其中宁波15%,台州20%,温州30%,舟山35%(岱山20%,嵊泗30%,普陀30%)。海鳗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上等食用鱼类,而且还是药用鱼类。经  相似文献   

10.
北太平洋中部渔场鱿鱼钓渔具渔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舟渔1301鱿鱼钓船,于2000年5月15日~7月8日对北太平洋中部渔场(39°~42°N,180°~171°W)鱿鱼钓渔具渔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当鱿钓船日产量在4t以下时,手钓产量比例较高;当日产量在4t以上时,机钓就体现了一定的效能。(2)大号钓钩脱钩率最低,小号钓钩脱钩率最高。(3)不同颜色的钓钩脱钩率相差不大,而上钩率则有较大差别,黄色上钩率最佳(20.57%),其余依次为红色(19.43%)、绿色(18.0%)、黄绿色(14.86%)、青色(12.0%)、浅蓝(10.0%)、橙色(5.14%)。(4)设置抖动后,上钩率高于非抖动状态,而脱钩率上升,但总体钓获数还是抖动高于非抖动状态。(5)手线规格大小和新旧,对上钩率影响不大;但钩线的规格大小和新旧对渔获率有较大的影响,从经济效益来分析:一般每隔3~4/d更换钩线一次,并且钩线的材料以PA,直径为0.91mm较好。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海底串”渔具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2006年11-12月浙江省未定性渔具调查中对"海底串"的渔具结构、作业方式、渔业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海底串"属于张网类,单片型,锚式,并对海底串作业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浙南外海的格氏兔头资源刚刚开发,合理开发和利用该鱼类资源迫在眉睫。本文根据其某些形态特征和舟山海洋渔业公司、舟山兴业公司近几年的海上生产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措施,供渔业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浙南外海的格氏兔头Tun资源刚开发,合理开发和利用该鱼类资源迫在眉睫。本文根据其某些形态特征和舟山海洋渔业公司,舟山兴粉公司近几年的海上生产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措施,供渔业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渔具渔法种类繁多,罧业渔法是我国淡水湖泊常见渔法之一。这种渔法在渔需物资、渔坊等条件与其它渔具不同,特别是在浅水多水草湖泊中捕鱼能起其它渔具所不能起的作用;不仅渔获量高,收益大,同时还具备诱大鱼的特点,有利于繁殖保护。然而关于罧业渔法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作者综合了白洋淀、梁子湖以及在洪湖实地调查的赘料,写成本报告。目的在总结我国罧业渔法经验,探讨罧雾(?)诱集鱼群的原因,并提供一些改进意见,希望在我国淡水渔捞业上起一点促进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罧捕鱼的国家,记载首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现在作法与古时记载基本相同。现这种渔法已沿用了一千多年了。罧业渔法依其作业的性质可分为生霖和熟霖两类:前者是用帘包围天然鱼群集聚区,除草缩小包围圈捕捉,而后者则是人造的。生罧依作业季节不同可分春罧、秋罧和冬罧。熟罧以适应水位和其它条件又有倒把式罧和简化罧的区别。生罧渔法适应于多水草的浅湖,熟罧则适应水草较少的湖泊。作业时除船外,主要用具为帘子(竹质最好),附属用具有长柄弯镰、通篙及抄纲。生罧、熟罧罧(?)条件虽有不同,但均要求底质低凹、富于淤泥,水深2—2.5米,位近港口或注水河道的迥水区,水色不过于混浊,有一定的水草(生罧则以多水草为主要条件),背风向阳,环境安静。罧(?)确定后,如生罧渔法,即用长柄弯镶除草,挖帘路下帘包围鱼群,以后则以分片除草下间帘的方式缩小范围,作法与下述熟罧基本一致.熟霖罧(?)确定后,先在罧(?)的中央投放一定数量的树枝和篙草做成罧心,围绕罧心等距离地插上些草把(岗柴或芦苇每4—10根一束),由里向外逐渐稀疏,罧(?)随告建成,经一段时间禁畜后,即可围帘起罧捕鱼。下帘的目的在包围隐蔽在罧(?)内的鱼群,为了防止鱼群受惊逃避,要求动作迅速。为达到此目的,帘子在船上安放的方式很为重要;通常每只船载20—30个帘子,当第一个帘子上船时就以折迭方式横置中仓,起初一折约1/2米宽,每折至船头方向时均向外逐渐放宽,务使帘子的边绿终止在船头方向。以后上船的帘子沿着先一个帘子的终点起以同一方式折迭,亦逐渐向船一头方向放宽.如是,全部帘子堆起来近船头一方呈斜坡形,近船尾方向的一边为垂直的。下帘时三人共船。其中两人站在船关,一人拉帘入水井扶直,另一人用木锤打稳,第三人则倒划着船走,这样既便于拉帘入水,又可避免竖起来的帘子所阻挡,加速下帘工作。两帘交界处要有复迭的边绿,以便利用木片联结。罧(?)被帘子包围后,通常要检查一遍,不妥处要予以修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地方以旋箔的方式安装取鱼部(鱼溜)。并定期在其中用抄纲捕捞。缩小罧(?)有两种方式:一为沿着即将拆除帘子的一边割除水草(生罧)或移去草把(熟罧)至一定范围时,在近罧心的地方另下间帘,然后再拆除同边的帘子。另一为拆除同边的帘子并把它移向内方.除草或移草把时就起赶鱼的作用。有时为慎重起见还须结合船队用通篙击水赶鱼。特别是采用后一种方式时,赶鱼尤属重要。起罧下间帘、赶鱼必须遵循两个原则:1.早不移东,晚不移西。这是因为斜光映帘入水警戒着鱼群不敢外逃,早晨拆除东边帘子便会除去这个警戒线界,稍微不慎即可造成逃鱼缺口。晚不移西也是同样道理。2.赶鱼下间帘只能沿着一方前进,每天只能下1—2边,顶多也不超过3边,不能4边一齐进行。因为4边一齐进行鱼群没有停息的机会,往往会造成炸罧(注1)遇有炸罧情况发生时要采取相应措施(暂时的停止工作或修补帘子),防止逃鱼。当罧(?)缩得很小时,最后起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罧心赶鱼,使其进入取鱼部用抄网捕捉;另一种是除去罧心并下间帘把罧心分格,配合罩纲、挟纲从事捕捞。进行罧心分格的方式很多,通常是下四道帘子把罧心分成五格,称五花式。起鱼完毕后,倘在渔期,尚须重建罧(?)。如渔期已过,需要把帘子、草把等移至岸边并加保管。以备来年再用。罧(?)渔获物随设罧地区鱼类区系特点而异,同一地区常随设罧的季节而不同,鱼类之所以进入罧坊在于罧(?)内的某些条件或全部条件(水温、溶氧、饵科及其它)能满足鱼类的需要。春罧在一定程度上诱捕到沿岸水草丛中觅食和产卵的鱼类(白洋淀、大同湖),因之,鲤、(?)占很大比重,秋罧大都捕捉在浅水区觅食的鱼类。人的有意识的在罧区外开展其它渔具作业,也是鱼类进入罧(?)原因之一。依作者观察:鱼类对低温条件的反应有两种方式,并且是逐渐进行的。一种是随着低温条件的来临,鱼类游向温度较高的水域——通常是比较深的水域——并在那里渡过低温期。这是因为较深的水域水文学条件比较稳定的关系,既是有变化也不象浅水区那样骤烈;另一种方式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更以调节其代谢作用的过程,减少活动并增强其摄食量是这一适应的具体表现。鱼类以那一种方式渡过低温期,常受其栖居环境条件的影响。看来洪湖的鱼类是以后一种方式渡过为时很短的冬季。虽然罧区与其它水面具有几乎是相同的水温、溶解氧、pH 等条件,但铒料基础却显得丰富些。在其它诸条件相同时,饵料基础的增加,绣集某些鱼类的集中,已经为实践所证明。罧(?)中主要经济鱼类的幼鱼(体长20厘米以下的个体)较少,可能与幼鱼需要较高的温度条件有关.依据渔民的经验和一些不完整的调查资料(表2)来看,有迹象表明:在低温条件下较深水域中幼鱼较多。由于罧(?)水深在2—2.5米之间,因此在有深水条件存在时,可能罧(?)中幼鱼比较少。至于表中深浅水中大小鱼交叉的现象,可能与鱼类代谢作用有极大的伸缩性有关。罧业渔法经济效益较大(见表3)。已往因一次投资大、劳力多、应用不广。人民公社化为这一渔法的普遍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改进的意见有:1.生罧可以用间隔除草法,省劳力又可争取时间多捕鱼。如能用除草机更好。2.春罧主要捕捉那些即将到沿岸区水草丛中产卵的鱼类影响鱼群数量补充和年产量,可以少发展。3.简化罧(?)蓄禁期短,投资少,省劳力,作业期长,收益较大,可以多加提倡。4.在反常季节可以充分利用泄水闸控制水位,以便利设罧。非不得已不采用倒把式罧,据称其渔获量不如熟罧为高。  相似文献   

15.
从"人、船、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来分析台州沿海渔商船碰撞事故多发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浙江近海流刺网渔业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浙江省沿海4市(舟山、宁波、台州、温州)渔区1996~2005年流刺网渔业的调查及浙江渔场流刺网监测船资料,研究了浙江沿海流刺网作业的渔业概况、渔具规格、渔获物组成、数量分布、渔船经济效益、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结果表明,近几年浙江近海流刺网的船只数在5119-355艘,产量约占浙江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95%;近海机流渔获组成以鲳鱼、梭子蟹为主,近岸小机流渔获以髋鱼、蛸类为主,叫姑鱼、蜉类次之;渔具以单片式流刺网为主,三重流网次之,作为主要捕捞力量标志的单位船只网具携带数量也有逐年增加趋势。流刺网的经济效益,近海流刺网船均利润在15~20万元(2~6人),近岸小机流人均利润在1.5~6.4万元。文章提出了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台州地区部分中学生体育消费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更高层次需要的消费行为,开始成为一种时尚,正逐步走向一个更大的群体--中学学生,并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地方经济建设,加强海洋开发研究,我院海洋研究所佘显炜的“外海网板拖虾网渔具渔法开发研究”,食品工程系夏达金的“低值水产品食品开发”,渔业生物研究所吴常文的“引诱梭子蟹配合饵料与装置研究”,水产养殖系王国良的“鲍鱼病、敌害的防治研究”列入舟山市一九九三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第一批)。  相似文献   

19.
台州大陈岛岩礁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6年5月30~31日在大潮水期间对大陈岛马道头和猪腰屿两断面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样,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动、植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22种,甲壳类8种,大型藻类7种,腔肠动物2种。大陈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446.80 g/m2,平均栖息密度达340.50 ind/m2;与1993年资料相比,生物量及栖息密度显著降低。马道头断面生物多样性指数(1.64)、种丰富度指数(2.55)和均匀度指数(0.68)均大于猪腰屿断面(分别为1.06、1.98、0.48),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与前三者正好相反,猪腰屿断面(0.55)大于马道头断面(0.31)。本次调查的资料为潮间带贝类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