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本研究从大港油田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得6株原油降解菌,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实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气相色谱(GC-FID)分析,对石油烃降解菌群的生物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筛得的6株主要为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芽孢杆菌与假单胞菌均为原油降解的优势菌种.将这6株菌按照相同体积比配制成YJ01混合菌处理含油海水,降解7 d后,混合菌群对中链、长链烃的降解效果较好;混合菌对奇碳数烃的降解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从新疆油田油井旁土样富集、筛选得到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HL-6,经初步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研究表明,使用乙醇作为碳源制备液体种子液是可行的,之后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先后对菌株生长的培养基组分及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HL-6的最适生长条件为:碳源(柴油)浓度为0.5%、氮源选择(NH4)2SO4浓度为8g/L、磷源为KH2PO4:Na2HPO4摩尔比为3:1、酵母粉浓度为0.03g/L、培养时间为3d、培养温度为20℃、pH=7.6、装液量为30mL、接种量为1.5%、摇床转速为150rpm.验证实验和预期一致,优化后降解率达到89.80%,比最初的78.50%提高了14.4%.  相似文献   

3.
筛选石油烃高效降解菌有利于石油污染湖泊湿地的原位修复。本文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安庆湿地的石油烃污染水体中筛选出了一株原油高效降解菌,经形态学和16S rRNA测序鉴定为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sp.L1)。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该菌在实验室动态(37°C,180 r/min)和静态(37°C,0 r/min)培养3个月的原油降解效果。原油动-静态降解结果发现该菌株在动态下对nC13~nC35(M/Z=85)的降解率在86%~100%之间;静态下nC13~nC19的降解率在95%~100%,但nC20~nC35的降解率在69%~97%之间,整体呈现随着分子量变大降解效率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该菌在动-静态下均可以有效降解原油中烷基环己烷(M/Z=82)、烷基苯(M/Z=92)和烷基甲苯(M/Z=106)等组分,而且,对原油中大部分芳香族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降解,同时芳香族同系物家族内部各分子降解难易程度也存在差异。Baci...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可以降解石油类的海洋微藻,将微绿球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浓度的石油烃溶液中培养后测定细胞密度,叶绿素a和SOD酶变化以及结束石油烃的剩余量,结果表明微绿球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在低于2 mg/L的石油烃中能够较好的生长,可以用来利用降解一定含有一定浓度石油烃的污染海水。  相似文献   

5.
研究石油中3种常见组分四氢萘、 乙苯和十氢萘在人工光源以及太阳光照射下光化学降解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在波长小于290 nm的紫外光照射下, 四氢萘、 乙苯和十氢萘均可以发生直接光解; 而在ZnO, TiO2以及Fenton试 剂存在的条件下, 上述物质可在波长大于290 nm的光的作用下发生间接光解.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海带、裙带菜、带形蜈蚣藻和孔石莼等4种大型海藻对不同浓度(0.8、1.7、2.6、3.6、4.5 mg·L-1)石油烃的降解率及石油烃对大型海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带和裙带菜在低浓度(≤1.7 mg·L-1)的石油烃中生长良好,并且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较高,海带、裙带菜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76.3%~81.3%、82.2%~87.5%。同时在低浓度(≤1.7 mg·L-1)时石油烃虽然会导致海带和裙带菜的SOD活性升高,但最终会恢复到正常范围,是一种可逆的损伤,高浓度的石油烃会对海带和裙带菜造成不可逆的生物损伤。因此,海带和裙带菜可作为低浓度(≤1.7 mg·L-1)石油污染的降解生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经原油-培养基驯化、LB平板分离、原油固体培养基平板嗜油斑分析,从含油泥砂中分离筛选出能够降解石油烃的菌株。经形态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具有较高的石油烃降解能力。将10 m L该菌液用于处理5 g含油泥砂,7 d后石油烃降解率达33.52%,90 d后达90.61%。在定期补加营养液的条件下,60 d后石油烃降解率可达90.98%,大大缩短了处理时间。处理后泥砂含油率0.28%,低于国家农用土壤含油率0.3%的标准。该菌株在油田产出含油泥砂及被原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湄洲湾天然菌群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湄洲湾海域内湾及中湾的3个不同站位采集水样,测定它们对大庆原油的自然降解率,结果表明,营养盐及原油的初始浓度对降解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将采集的水样经富集培养后,分离、纯化、挑选出38个能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平板上生长的菌落,经鉴定这些菌株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从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结构及其与界面的作用分析海洋烃降解菌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2株海洋石油烃降解菌(HD-1和HD-2)进行了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这2株菌对正构烷烃组分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HD-1菌株对正构烷烃的降解性能优于HD-2菌株。碳链的长度对降解率有显著影响。C11能分别被HD-1和HD-2降解90.9%和73.8%,但C25却只能被降解73.3%和27.7%。采用麦饭石、孔质砂和稻壳碳固定混合菌液后,对培养液中柴油的去除率都明显高于未固定化的菌液的去除率,其中麦饭石固定化菌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8%。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降解四种农药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除草剂氯磺隆.甲磺隆、丁草胺和杀虫剂单甲脒经微生物降解后毒性有无变化,对环境是否造成危害,在分别以上述农药为碳源、氮源和能源的液体培养基中接种土样,振荡培养,以灭菌土样作对照,定时取样,经微孔滤膜抽滤后,以隆线蚤毒性试验和Ames试验、微核试验测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四种受试农药经微生物降解后,对水蚤的急性毒性均有所降低;氯磺隆、甲磺隆和单甲脒在微生物降解后,与降解前一样,均无致突变性;丁草胺在微生物作用过程中会产生诱变剂,但可继续被微生物降解而使其致突变性消失.对降解前后微生物混合种群的分离、鉴定表明,降解菌主要是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降解是浅层原油常见的次生变化,为了简单快捷地确定原油遭受生物降解的程度,提出一种利用饱和烃降解率划分原油生物降解级别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生物降解原油的饱和烃色谱图会出现“UCM”峰的特点,在同一比例尺下读取“UCM”峰面积和残留饱和烃包络面积,计算饱和烃降解率,并依此将原油降解级别划分为10个等级。利用该方法对LDW坳陷32个原油样品饱和烃降解率进行计算,并对生物降解级别进行划分。结果表明:LDW坳陷原油生物降解级别分布在1~7级,且不同构造位置原油降解级别存在差异,同一构造不同深度原油的降解级别也不尽相同;总体上中南部(D36-1构造以南)原油降解级别较高,Z25-1构造及其以北原油降解级别较低,原油降解级别随油藏埋藏深度变浅而升高,反映浅埋原油易于降解的特征;该方法步骤简单,且具有分析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的优点,为定量划分原油生物降解级别提供了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陕北土壤石油烃降解过程中营养物质的供给平衡,设置石油浓度为20 g/kg的污染土壤并加入不同比例的N和P的营养物质,分析土壤石油烃降解过程中的养分变化和需求状况。结果表明:当C∶N∶P=100∶10∶1并翻耕时土壤中C、N、P的含量降低的幅度最大,分别降低了6.6g/kg、1.3 g/kg和0.14 g/kg,同时,石油烃的降解率达最高为49.58%;不施肥土壤石油烃的降解率在30.22%~35.45%,施肥之后降解率提高到39.28%~49.58%,C∶N∶P=100∶10∶1时翻耕土壤比不翻耕土壤石油烃降解率高10.3%。N、P营养物质的增加及翻耕均优化了微生物生长代谢条件,促进了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  相似文献   

13.
一株海洋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嘉庚公园旁的码头,从受污染的海水中筛选出乙恢昴芤柴油为唯一碳源的石油降解菌JMUXMS-100,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实验研究了时间、底物浓度、pH值和温度对该菌生长和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而降低.最佳初始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28 ℃.经3 d培养,对质量浓度为100~500 mg/L的柴油降解率为38.7 %~57.2 %.  相似文献   

14.
MC—109菌株对石油污染土壤中原油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报告了从华北油田分离到的MC-109菌株对石油的降解。探讨了土壤含油率,菌液投加量,稀释剂加酸,碱,盐对除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C-109菌株的除油效果随含油率增加而增强;菌液投加量对除油率影响较小;选用石油醚作为稀释剂效果较好;NaCl;HCl对除油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16.
借助微观透明模型建立微观模拟驱油试验系统。以烃降解菌株Rhodococcus ruber Z25和Bacillus cereus Z31为出发菌株,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考察了多孔介质中水驱原油的特点及残余油的分布形式:残余油主要以油条和油珠的形式滞留于孔隙介质中;以油膜形式附着在骨架表面;在喉道转角处水流速度为零的"驻点"部位。通过静置培养观察了多孔介质中水驱后油藏微生物降解原油及微生物富集的状态,微生物由单菌体形成油水界面处的菌胶团结构。通过研究后续水驱作用下残余油的驱替特征表明,微生物菌胶团、松散的油相与驱替液水相彼此裹挟,沿驱替压力方向运移。本研究揭示了烃降解微生物驱油的微观机制,为微生物采油从实验室走向矿场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及促进白腐真菌原油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含油废水中分离到3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并能乳化原油的菌株,采用油膜扩散法测其乳化能力,筛选原油乳化较好的菌株并预处理原油,再接种白腐真菌降解原油.结果表明筛选的3株细菌(分别命名为zsh7、zsh10、zsh11)发酵液使油膜空斑直径均大于19 cm.分别接种3株菌株和白腐真菌,在7天内可显著提高白腐真菌对原油的降解率,从71%分别提高到90%、93%、954%.经鉴定3株菌株分别为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 sp) 、芽孢杆菌属(Bacullus sp  相似文献   

18.
蒽胁迫对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赵晴  郝绍菊  李刚 《科技信息》2007,(27):6-6,44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能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石油烃降解菌,命名为HDB-1,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试验,发现突变菌PS 2对土壤中的石油烃污染物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其野生菌株SY-02.对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含水量、接种量、分散剂等影响微生物降解速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土壤含水量在20%~25%之间时,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其最高降解率达到93%;当接种量在150~250mL之间时,突变菌PS 2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其中接种量为200mL时,其降解率最高为93.4%.土壤分散剂可以明显地提高石油烃的生物降解速度,其中稻壳作为分散剂降解效果最好,其最终降解效率达到93.1%.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石油烃污染环境的高效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