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孔子是“诗教”最早的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在《礼记·经解》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段很值得玩味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就是说学诗的作用在移情,在改变人的性情,使人心走上正道。《论语》里也记叙了孔子一再强调诗歌的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  相似文献   

2.
诗歌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辉煌的:春秋的《诗经》时代,外交辞令都用诗;李唐的诗歌地位更是发展到了“以诗取士”;宋元的词曲都达到了巅峰,那也只是诗的变体;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新诗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五六十年代的贺敬之、郭小川则妇孺皆知;只是到了现在,诗歌流派纷呈,似乎只是部分人的事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是,人们爱诗、读诗、谈诗、写诗,尤其是青年人,正当诗一样的年华,他们对缪斯之神的膜拜是不会放弃的,不管是如何的经济大潮或商海之战的冲击,诗歌仍然在死死地守着她的阵角。这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僵局,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3.
刘辰 《长春大学学报》2012,(7):843-845,886
在伊斯兰教创教之前,阿拉伯半岛游牧人的生活中充斥着血亲复仇和部落战争,“阿拉伯人的日子”也正是对发生在各部族以及阿拉伯人与外民族之间战争的记录。正是在这个战争频繁、劫掠成性的年代,祖海尔在其《悬诗》中独树一帜,竭力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相处,实为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4.
再论诗教     
关于儒家的诗教,历来学者的解释和看法都不尽相同。近几年来,当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热门研究课题的时候,儒家的诗教也被纳入了“反思”之列、论者的意见也是殊异的。儒家诗教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件之一,它的涵盖面很广,牵涉政治、哲学、道德、文学、美学、教育等方面,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实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试作一些再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诗词对话本小说生发故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可以诗为核生发故事,此方式可称为因诗生事式。在这类话本小说里,诗是故事的中心和情节的关键,诗又是故事、情节转换的关捩与契机,也是捏合故事的逻辑与道具,包括因诗得偶、因诗得荐遇、因诗得团圆等类型。其二是可以诗谜设置悬念,此方式可称为诗谶型。带有谶语性质的诗词会推动情节发展,可预言故事人物命运结局,往往与梦境、异形、占卜等相结合。随着情节模式化、基调宿命化、悬念僵化,以诗词为媒介设置情节的手段最终遭到淘汰。  相似文献   

6.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有着深厚的化内涵,是汉末失意人将化精神转化为创作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在诗中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表现了感伤情调的化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诗教"传统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是传统学堂的根基,更是全面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当前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的缺失与不足,亟待改变。社会对"诗教"越来越重视,而笔者所在淮安地区为"诗教之乡",富有大量的人文因子。为此,文章分析了以"诗教"培育青年学子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并结合具体做法,试图从强化诗教底色,细化诗教措施,深化诗教熏陶等方面,着力于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用诗意化语言说诗兰寿春杨朔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深受古典诗歌的影响。他曾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严密,选词...  相似文献   

10.
2000多年“诗教”文化的浸淫使中国曾经成为一个诗歌王国。然而,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处于一种可悲的无诗的生活状态,甚至连课堂中的诗歌教学也普遍缺乏诗的真正蕴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笔者深感痛心。于是,笔者在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致力于还孩子一个诗歌的王国,让他们在诗歌的蕴味中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班小学生进行读诗、写诗指导,选编指导课教材,上好指导课,开展课外学诗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诗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孩子们读了和写了大量的儿童诗,他们的素质获得了全面提高;课题组教师受到锻炼与提高,积累了初步的诗教经验。报告还就儿童诗习和与素质教育、儿童诗习作与常规课堂教学、儿童诗习作与教师素质的提高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诗教,堪称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的精神价值,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诗教既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这种教育所具有的力量是强烈而感人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剖析工科类高职院校诗教的现状并结合我国悠久的诗教传统,指出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加强诗教工作的重要性及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重视诗教的传统。《诗经》就是孔子为了教育弟子而编辑的教科书。孔子对诗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说,诗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反映社会现实,也与别人交流思想感情,“诗言志”。读一个人的诗可以了解他的平生意趣。不仅孔子注重诗教,中国古代哲人一般也重视以诗的形式传播某种思想,如《老子》实在就是哲理诗;《庄子》可以说是散文诗;屈原的《离骚》更是诗的一种体裁。诗作为沟通思想感情的表达手段,确是不可移易的,中国是诗的大国,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关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观念上给中国古典诗词留有一席之地。在此前提下,扩大诵读工程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诗词在传统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智力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和孔子的理论各自对中西方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后世诸多思想的滥觞。择其诗教文艺观进行对比,第一部分探讨居于不同地域的二人为何会形成较为相似的强调文艺教化的观点,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个人角度等三个方面论述;第二部分从柏拉图和孔子看待文艺的角度与方法、态度等方面比较其诗教文艺观的异同,并简略陈述形成如此差异的原因;第三部分略论柏拉图和孔子诗教文艺观的后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名号入宋诗,体现其在宋代的接受。宋诗提及白居易,或为专述,或为旁涉,包括因其地思其人、阅读仿效追和其诗、评价其人其诗其事、用其典故四种情境。以不同名号、情感色彩入诗,与不同地域、作品关联入诗,呈现出差异化的白居易形象。经众人手笔,其形象又逐渐趋同,集中呈现为闲适隐逸、才子诗人、文人雅聚、为官有为、学佛参禅、多情风流、多病长寿、后嗣艰难等类型。与白居易搭配入诗的人物,同样事关其接受。宋诗中白居易常与元稹等人并称,与陶渊明等人对举,这推动了白居易形象的定格。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的古诗,都配有图画,这对教者在执教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在教古诗《春晓》时,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插图,采用了品诗、评画、构画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将人文精神教育“伪圣化”的倾向进行了剖析与反思,论述了弘扬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克服人文精神教育的“伪圣化”倾向。由“关注教”、“关注学”转向“关注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语文课程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