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谢晋电影,作为传统主流电影的地位在当代已得到基本确认。曾经使电影评论界哗然的对“谢晋模式”褒贬各异的评价,无论是出自中国传统式批评的这一角度,还是据以西方电影批评所宠爱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批评方式,谢晋电影正是在这些激烈的理论“震荡”中显示其艺术精神、人伦理想及不可避免的精神矛盾。面对这位第三代电影导演和他众多的影片,我们试作一系统的分析,以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参照系,来揭示谢晋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深化,不断突破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3.
茅盾作品里的各色人物中,时代女性的形象,特别引人瞩目。他塑造这类形象,起始于第一部创作《蚀》三部曲。他说,《蚀》里的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茅盾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各各具有独特丰富的性格特征,但大多同这“二型”有着“血缘”关系,分别组成各自的“家族”,形成时代女性形象的二个系列。前者,除了静女士,方太太,还有环小姐(《自杀》),张女士(《昙》),琼华(《一个女性》)以及林佩瑶(《子夜》)。后者,在慧女士、孙舞  相似文献   

4.
彭奉天 《科技信息》2010,(32):164-164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去吧,摩西》是他的第十三部长篇小说,由七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短篇构成,其中,《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秋》被称为“大森林三部曲”,它们深刻体现了福克纳对荒野的特殊情感和生态忧患意识,表达了他对南方历史变迁、人类文明及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惑与思考。福克纳也因此被誉为超越他所处时代的具有生态意识的绿色小说家。但笔者运用深层生态观、人文主义价值观对“大森林三部曲”解析后认为,福克纳虽然透过其作品表达了他对美国南方社会被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腐蚀的痛心与忧患,对私有制、奴隶制,种族歧视以及生态文明被人类贪欲肆意破坏的批判与反思。但他本人依旧未能超越他的时代背景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作品中处处显露出人文主义精神对其生态观的特殊影响,他本人也是一个具有浓郁人文主义情节的生态小说家,反映出其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三部曲”《两宫之间》(1956)、《向往宫》(1957)、《甘露街》(1957)的作者纳吉布·迈哈福兹(1912——)是当代埃及文坛颇负盛名的作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幸勤耕坛,迄今已创作出二十多部长篇小说、二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三十多部话剧、电影剧本。这些作品以宏阔的视野、出色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埃及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风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埃及  相似文献   

6.
一、作者创作《罐头厂街》的历史背景、脉络和人物安排。罐头厂街是斯坦贝克继《愤怒的葡萄》(TheGrapesofWrath,1939)之后所著的第二部主要小说,这两部作品在时间上相隔五年。斯坦贝克在这五年期间,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写作,其中在最后两年中,他...  相似文献   

7.
《青年科学》2013,(2):94-94
大家常常认为,法国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1891)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作品,其实则不然。真正的早期电影之父是法国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正是他用单镜头摄影机在纸质胶片上拍摄了最早的运动影像。1888年10月,他在英格兰用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GardenScene),虽然仅有两秒不到,但是世界上第一段电影的确就此诞生了。这比他的竞争者——比如卢米埃尔兄弟和托马斯·爱迪生——要早上几年。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妻子位于朗德海的娘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但这段电影并没有在更广的范围里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8.
董斌 《科技信息》2007,(36):266-266
《爸爸的华尔兹》作者西奥多·罗特克(1908~1963)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东部港口城市萨吉诺。他的祖父是德国移民,祖父和父亲都是靠种花为生的花农。罗特克在其父亲花房里的植物世界认识到一种奇怪的,相互矛盾的现象——花房里植物的生与死形成一种神秘的、不可思议的美——这种认识有助于诗人形成对诗歌的敏感.并为其提供了塑造诗歌意象的丰富源泉。罗特克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自1947年起到他去世,罗特克一直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任教,对新一代的诗人有着很大的影响。罗特克最优秀的诗作大多是回忆童年的抒情诗,它的诗作有:《敞开的房子》(1941);《失去的儿子》(1948);《警醒》(1953);《为风说话》(1957)和《远房的土地》(1964)等。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家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状态密不可分,作家只有沉潜到生活的最深处,感受到时代的强有力的脉动,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作家张廷竹和他的“大时代三部曲”(《大路朝天》、《盛世危情》、《清平世界》)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深刻介入社会问题,展现社会众生相,揭示人本性中的善与恶在非常状态下的激变,着力于对人的灵魂的探索与改造,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不失为一个时代的“醒世恒言”,也为改革文学提供了新的范本。  相似文献   

10.
从存在主义的意义上,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的困境,凸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的终极性关怀。本文从个体存在角度和日常生活层面探讨了《青春三部曲》中表现的村上春树的诗意情怀、悲悯意识和救赎愿望。  相似文献   

11.
七月派诗人彭燕郊,最近发表了长诗《生生:五位一体》,这是继他1997年出版的《混沌初开》之后又一宏篇巨制,也是他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全诗充分展示了生命不朽这一主题及他的散文化的诗体和“以思想替换感情”的写作方法,两部长诗奠定了由鲁迅的《野草》发端而彭燕郊继承发展的新诗诗体即“彭燕郊体”,他的诗是中国新诗在完成现代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编委会的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即第五版)之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即第五版)之综合性科学技术类的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rdzaong)”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所含内容、确切地说“宗”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实际所起作用之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提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类似于汉族长篇小说的叙述法“篇”,是一种便于记忆和说唱史诗而采取的该文学作品形式上的一种程式法或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科技知识动漫》2013,(11):38-39
剧情介绍 热血少年经过历练成长为英雄的故事,大银幕上从不鲜见。最近,一部此类题材的动画电影已在英国上映。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贾斯汀和英勇骑士》(又译《天平与剑》)。贾斯汀一直希望能成为像他祖父一样优秀的骑士,  相似文献   

15.
戚凯 《世界知识》2014,(9):74-74
2014年以来,加州地区的民众与政界陷入了无休止的时论与争吵,所涉及的对象是一项被称之为《第五号加州宪法修正案》(Senate ConstitutionalAmendmeritNo.5)的议会提案。  相似文献   

16.
镇江英才录     
《镇江高专学报》2010,23(2):F0004-F0004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他所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大学学报》创刊95周年,可喜可贺。据我的了解,学报的历史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3年7月1日创办《学丛》月刊;到1939年创办《西大学报》,进到第二阶段;到新中国成立,1957年正式定名为《西北大学学报》(分文、理两版),进入第三阶段,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18.
<正>在分工越来越细化、认知越来越割裂的当下,科普书层出不穷,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融合这些知识,并建构一种具有根基性的思维方式?如何整体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国著名遗传学家、社会活动家阿尔贝·雅卡尔提供了一种启发性的思路。本套书包含他七十岁之后写的三部著作《欺负人的经济》《睡莲的方程式》《给未出世的你》,呼唤人类用科学视角,重新审视当代社会。雅卡尔的文字就像一场激情澎湃又思维缜密的辩论,他在其  相似文献   

19.
1沿革、宗旨和内容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前身为创刊于1913年7月1日的《学丛》月刊,中经《西北大学周刊》(1924年)、《西大学报》(1939年)、《西北学术》(1943年)、《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年)等刊的发展,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0.
1沿革、宗旨和内容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前身为创刊于1913年7月1日的《学丛》月刊,中经《西北大学周刊》(1924年)、《西大学报》(1939年)、《西北学术》(1943年)、《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年)等刊的发展,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